推進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發展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構建中國一流本科教育,理應把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構建一流的大學生學習質量放在中心位置。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學習理論」,關鍵在於儘快展開「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其要義在於,超越過往學習研究的西方化框架和路徑,探尋中國學習者學習的獨特規律,以構建真正具有「中國效度」的本科教學體系。

構建中國一流本科教育,理應把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構建一流的大學生學習質量放在中心位置。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學習的相關研究吸引了中國廣大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目光。但是,對於中國高教學者來說,高校學習研究總體上還是一個新課題、新方向、新領域。這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不長的大眾化進程,使得「高校學習研究」僅僅在近十年才走入中國高教學者的眼界之中。在為這十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點讚的同時,我們應當思考,未來的研究之路該如何前行?如何找到對中國大學生學習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學習理論」?筆者認為,破解上述追問的關鍵在於儘快展開「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研究,其要義在於,超越過往學習研究的西方化框架和路徑,探尋中國學習者學習的獨特規律,以構建真正具有「中國效度」的本科教學體系。

源於高校教學實踐的「效度」需求

高校學習研究的目的是產生高校學生的學習理論,而產生理論的終極指向是為了解釋教育實踐、改進教育實踐。高校學習研究以及相關的理論成果,最早在西方產生。比如,大學生學習參與理論的源頭是美國學者拉爾夫·泰勒的學習時間理論,並由此逐漸延展,經由汀託、帕斯卡雷拉、庫等學者的不斷拓展,最終形成了以北美學者為主體所構建的龐大的學習參與理論群;大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則產生於歐洲,經過馬頓的質性概念構建、比格斯的定量工具開發、拉姆斯登的影響因素剖析等,逐漸演生出以歐洲學者為主體的「深度學習」理論體系。上述理論傳到中國後,引發了中國高教學者的關注、借鑑與應用。在已有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對過往研究和成果的「文化反思」頗為重要。「文化」指向一個群體的觀念、價值和規範,因此,「文化反思」其實意味著高教學者對已有學習理論背後所隱藏的觀念、價值和規範等「默會」信息進行重思和深思。

最早展開這種「文化反思」的是一批歐洲學者,而驅動這些歐洲學者生成「文化好奇」的最大原因是「實踐的困惑」。20世紀90年代中期,馬頓、比格斯、韋伯斯特等大學學習研究學者在退休後被延聘至中國香港的著名學府,他們在港期間的教學經歷給予他們的是直觀且強烈的「理論不適」甚至是「理論衝突」。具體而言,他們發現,他們過往所構建的大學生學習理論,似乎對西方學生是有效的,但對中國學生甚至東亞學生卻「失效」了。比如,積極的、熱鬧的、多話語交鋒的西方課堂,被認為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但在東亞,安靜的、沉默的、聆聽的課堂,卻並不妨礙學生走向學習成功。起初的「文化困惑」很快被這些敏銳的學者轉化為「文化問題」,他們試圖解析這些隱藏在中國學習者行為背後的「學習文化之謎」。由此,中國學生的背記特徵、努力特徵、動機特徵等,都成為這些西方學者透視中國學生學習奧妙的視角與主題。

然而,作為「文化他者」的西方學者,畢竟是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局外人」,他們所生長和濡化的文化土壤造就了他們獨特的價值體系、思想方式。因此,他們對於中國高校學生學習特質的解讀,與現實中國大地所發生的教育實踐,仍然存在著一層難以逾越的「文化隔膜」。也就是說,驅動「高校學生學習研究的本土化」工作的力量是「實踐的效度」問題,這一工作儘管由西方學者率先展開,但並不徹底,也很難徹底,因為「文化浸潤的限度」決定了西方學者終究走入不了中國學生的內心深處,他們終究只能看到「西方文化透鏡下的變了形的中國學習景象」。

綿延不絕的中國文化,塑造出了具有中華文化血脈的中國學習者。這種中華文化血脈具有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奇所說的「歷史靈性」,它不僅作為過去而活著,而且也作為現在而活著,更重要的是,過去融化和轉化於現在之中。每個中國人都是深具「中華文化歷史靈性」的「文化承載者」,他們學習行為背後的深刻的「文化邏輯」,只能由作為「局內人」的中國人「煉製」出來、「萃取」出來。這是因為,只有中國學者才可能形成「文化通感」,才可能展開「文化移情」,才可能真正實現「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之願景。

推進高校學習研究本土化的舉措

一是儘快形成「本土意識」。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涵養一種向內的本土化研究之自覺。費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文化自覺」主張,對於邁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頗具啟發意義。本土自覺本質上就是文化自覺,就是自覺地認同中國歷史文化深處的力量,自覺地開展研究,最終自覺地弘揚和傳播中國教育文化的智慧與魅力。第二,要形成一種向外的中西融合之自覺。「本土意識」不是守舊意識,不是僅僅向內看,而是一種「融入」的意識、「揚棄」的意識。我們借鑑和學習西方的「高校學習理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但「學習」並不是單純複製,而是為了「辯證地揚棄」,是為了融「西方學術之優長」於「中國先哲思想之精粹」中,並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構建出更具時代生命力和文化活力的「中國高校學習理論」。

二是加強「歷史觀照」。中華文化歷史是人類思想的寶藏,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更是值得後人細細品讀和深思。「歷史觀照」是一種「觀」,以「心靈之眼」來展開「歷史之觀」「思想之觀」和「文化之觀」,最終是要達到對現實的「照亮」和「澄明」。「歷史觀照」的第一條路徑是「回到歷史」「走進歷史」。「回到」之後的「走進」,是要「走入歷史思想的深處」,是在對中華經典古籍的研讀、比照和詮釋中挖掘中華傳統的「教育智慧」,並「以古鑑今」,開掘出歷史思想在當代教育實踐中的延續性和傳承性。「歷史觀照」的第二條路徑是「以今思古」「鑑今返古」。今天發生在中國教育現場中的很多現象,都源於發生的主體是「中國人」,他們是延續了中華文化與文明的「傳統人」。美國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中說,現在發生的事都「在過去的掌心中」。很多西方人難以解釋的中國學習現象(通常被稱為「中國學習者悖論」),其實都需要回溯到中國的語言、價值、哲學等歷史脈絡和思想脈絡的深處去挖掘和審視,並通過對「中華文化歷史理性」之解讀而獲得真正理解。

三是提煉「中國問題」。問題是驅動研究、生成理論的前提和基礎,從某種意義上,生成了什麼樣的問題,就預示甚至決定了後續的理論樣態。中國大學生學習的問題,既有與西方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但也有其差異性和獨特性。舉一例而言,相對於西方教育情境,中國的課堂「沉默」似乎是一種更加普遍的樣態。然而,完全套用西方的理論去解決中國課堂的「沉默」問題,必定會產生理論的「不適」狀態。這是因為,中國學生的「沉默」,具有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內涵特質,它富含著中華文化的「謹言慎行」「少說多做」等強烈的「倫理」基因,這必定對教學實踐對策有著完全不同的要求。正因如此,近年來,筆者陸續展開包括「學習努力」「親師度」「融合性學習」等在內的具有原創意味的中國大學生學習問題的研究,其目的就在於框定中國學習者學習的獨特問題,並在問題的引領下挖掘中國學生的學習奧秘,力圖產生能夠奉獻於世界的中國教育理論範型和實踐產品。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國大學生的深層學習及相關影響要素研究」(18JYB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價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林海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福建高校融合本土化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近年來,我省高校下大力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和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化、個性化、本土化。傳統文化  與學生生活融為一體  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普及傳統文化,我省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進傳統文化校級公選課建設。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二)社會學恢復重建後的學術研究本土化探討  1979年,中國社會學正式進入重建期[1],儘管有部分經歷過初創期的學者繼續從事重建工作,但是在注重「補課」與「學習」的這一時期尚沒有大陸學者明確地提出社會學的本土化問題,社會學本土化的探討,是作為港臺以及海外華人學者關於社會學學科的發展經驗傳入大陸社會學界的。
  • 重新認識社會學本土化爭論
    今天,當回溯種種討論時,我們可能需要回到一個簡單且重要的問題:在紛繁的問題背後,當我們在討論社會學本土化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關心的核心是什麼?討論揭示學科自覺性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學引入中國以來,社會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問題就成為縈繞在中國社會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周期性命題,每經歷一個時段的發展,這一命題就會掀起一波爭論的熱潮。
  • VIPKID英語進行本土化研發,提升學員學習滿意度
    學好英語,無論是對應試教育,還是孩子以後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然而英語並不是我們的本土語言,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孩子怎樣才能學好呢?VIPKID英語對標國際主流標準,引入國際名牌大學的測評體系,並結合了國家課程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發,推出了更適合中國孩子學習的英語課程體系。
  • 上海深化分類評價改革 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上海順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強高等教育統籌,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於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高校分類管理評價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指導意見》,再次對高校分類管理評價進行了系統設計,特別是對分類評價結果的運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分類管理評價體系對上海全部62所普通高校進行分類管理。
  • 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本土化訴求是對我國當代社會發展所呈現出的「中國現象」的一種自覺反映,我國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應當積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進行深層挖掘,積極吸納國外環境倫理學的成果,積極介入我國環境保護的實踐——環境倫理學需要「本土化」
  • 江蘇又添一所「985」高校,本土化辦學理念,當地考生太有福了
    人們對「985」和「211」這些頭銜都「情有獨鍾」,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高校擁有這些頭銜的高校才是正兒八經的名校。考生能夠上其中的一所就會使整個家族都興奮不已,包括考生也會因為成績優異順利進入名校而得到很多榮譽和獎勵。不僅是成為高考季的熱點,這些「985」和「211」名校更是考研學子爭相競爭的目標院校,很多人二戰、三戰甚至更多次都是為了能夠上其中一所。
  • 愛貝迪STEM+以本土化解碼構建未來教育新格局
    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將STEM教育提升為教育發展戰略,以愛貝教育為代表的國內各高校及教育機構也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掀起一場教育變革風暴。作為愛貝教育的子品牌,愛貝迪STEM+於2016年正式推出,通過打造3—18歲跨學科融合課堂,致力培養孩子成為具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
  • 青島高校建設新進展:引進高校與本土高校"雙路並進"
    原標題:青島高校建設新進展:引進高校與本土高校"雙路並進"來源:青島日報■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
  • 我省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推進會召開
    鼓勵市屬高校開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拓展師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途徑。各院校正式籤約的各類實踐基地有350多家。三是抓好科研育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推動現有6所市屬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進入全省重點建設行列,並實施結對幫扶共建民辦高校計劃。三年來全市高校已申請立項國家、省、市級新思想學習和哲學社會科學類研究課題236個,已結題197個。四是抓好服務育人。
  • 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一個案例與啟示
    三山區在城市化建設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投入,有效推進了全區教育資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在學前教育方面,自2011年起先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堅持以建設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為主導,不斷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提前完成省下達的學前教育發展任務。先後從無到有建成了4所公辦幼兒園、28所民辦幼兒園,並採取普惠性補助政策,實現了學前教育普及率達到98%以上。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這三種本土化路徑所呈現的問題分別與「價值關聯」「理想類型」與「理解」等韋伯方法論概念密切相關。真正有意義的本土化研究,是將本土問題關聯到高層次的價值上,運用理想類型的比照來發現意義,在對意義的理解中將其與我國關於人生終極意義的總體觀念勾連起來,揭示中國文化作為特殊人類文化類型的獨特意義系統。
  • 研究:日本高校國際化發展中的學生交流
    除了進入大學和大學院學習之外,進入高等專業學校學習的留學生人數也在增加。目前,日本學生出國留學的數量較低,因此日本政府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有關工作還在推進。日本留學生服務日本高校國際交流注重提升留學生的獲得感。
  • 推進高校分類評價 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
    「五唯」是當前教育評價指揮棒方面存在的根本問題,只有把「五唯」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功利化傾向,從根本上祛除浮躁之弊,還教育清靜、清朗、清新之風。從《工作方案》看,第五輪學科評估展現了破除「五唯」頑疾的決心。《工作方案》堅持先行先試、重點突破、系統治理、整體提升,提出了許多大膽的改革和探索,對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 郭航:刑事庭審實質化的權利推進模式研究 | 主題研討
    根據我國的本土法治目標,可以適當吸收其有益經驗,重塑「程序先行」的訴訟理念,落實直接言詞原則,將改革模式從技術推進型調整為權利推進型,以回應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要義。在此前提下,雖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在不斷發展,但其內在動因仍是以實體真實為中心,並通過技術推進模式來發現實體真實及打擊犯罪,並不注重正當程序的協調共融,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國未能孕育出審判中心主義的訴訟理念。
  • 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
    引領帶動高校人才培養範式變革,推動形成新的人才培養觀和新的質量標準。第四,高等教育學習革命全面推進。有四個標誌。一是召開中國慕課大會和世界慕課大會。2019年召開中國慕課大會,下星期我們將召開世界慕課大會,連續召開兩個慕課大會,發布中國慕課大會北京宣言和世界慕課大會北京宣言,發起成立首個世界慕課聯盟,推動在線教育發展。二是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 施懿宸:赤道原則中國本土化實踐現狀及相關建議
    ,推進赤道銀行本土化的實踐性探索,支持和引導更多中國銀行採納赤道原則、提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能力、提高國際影響力。二、赤道原則在中國本土化的必要性一是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存在自身特性,並不能簡單地直接套用國際化普適標準。以IFC績效標準中認為土著居民(在中國通常為「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法律地位限制了其捍衛自己在土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中的權益,並可能限制「少數民族」參與發展並從中受益的能力。
  • 小學生如何完成上萬字的研究報告?來了解一下項目化學習
    9月27日晚,上海教育博覽會「區域教育大直播」關注徐匯教育,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錢佩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學習素養課程研究所所長夏雪梅,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播新聞中心首席主持人秦暢齊聚直播間,圍繞「讓孩子學會學習——項目化學習的徐匯實踐」這一主題,深度探討了徐匯區在項目化學習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 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外...
    為推進我國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近日成立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2020年6月20日上午,語言學跨學科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承辦。
  • 篳路藍縷 玉汝於成--隆重慶祝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
    7月1日,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CCTV大富]迎來了開播二十周年大喜的日子!使命在肩 央視落地生逢其時二十載篳路藍縷,春華秋實;二十載風雨兼程,玉汝於成。二十年前,為順應時代發展,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與友好交往,經中日各方努力,中國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播出合作協議在東京籤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