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三山區是2006年2月設立的新城區,近十年來致力於從農村轉型為城區背景下教育均衡快速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2012年以來被評為「安徽省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安徽省社區教育實驗區」,2014年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考核並排名全省第二。最近我們到該區進行調研,感到其經驗富有啟示意義。
1.加大投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三山區是由邊遠鄉鎮重新劃定成立的新區,原有教育資源相當短缺,只有一批設施和師資都不足的農村小學和鄉鎮中學。三山區在城市化建設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投入,有效推進了全區教育資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在學前教育方面,自2011年起先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堅持以建設公益性、普惠性幼兒園為主導,不斷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提前完成省下達的學前教育發展任務。先後從無到有建成了4所公辦幼兒園、28所民辦幼兒園,並採取普惠性補助政策,實現了學前教育普及率達到98%以上。在義務教育方面,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舍安全工程,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10年來,先後投入5億多元,新建9所學校,對區境內所有中小學校完成了標準化建設。中小學所有教學班級均配備了班班通媒體設備,教師教學電腦實現人手一臺。同時,該區傾力引進高水平教育資源,2011年引進安徽師範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舉辦碧桂園小學、蕪湖市第50中學和安徽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2015市引進北京師範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舉辦「北京師範大學蕪湖附屬學校」。此外,安徽揚子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財經工業學校、蕪湖江南實驗中學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也先後落戶三山區,全區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備,教育資源豐富多元,從而日漸均衡。
2.抓住關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素質提升。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整體素質狀況決定著一個地區教育發展的成敗。三山區成立之初,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學科單一,教科研能力弱,教學效益不高。為此,區政府先後出臺了有關規章制度,引導與鼓勵廣大中青年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參加自學考試、函授,不斷提高學歷層次。 2011年以來,新聘75名中小學在編教師,2015年以來又招聘156名區聘教師,進一步優化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同時圍繞師德建設、師能提升,先後開展了「學規範、強師德、樹形象」,「講規矩、守紀律、鑽業務、提素質、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等系列主題教育;開展電子白板培訓、課件製作培訓、校長領導力提升研修班、教育信息化研修班等系列專題培訓工作。推進中小學教師支教交流,打破中小學之間的壁壘,從部分教師富餘的初中抽選相關學科的教師到小學支教。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激發了教師隊伍活力,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如全區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率先在蕪湖市乃至全省做到六個100%,又如在全國信息化大賽項目中區內教師榮獲國家級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2名。該區特別重視「補短板」,實行對偏遠地區投入的傾斜、對偏遠地區老師生活補助與評職稱的傾斜,從而保證師資均衡發展。
3.目標導向,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素質提升是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高層次的教育均衡,是不同受教育群體之間的差別儘可能地縮小,不僅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到相對均等的教育,還要讓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發揮特長和學習潛能,更要讓每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三山區以堅持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學科中心組教研為平臺,在努力做好全區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導、管理、研究、服務等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規範教學常規管理,改進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區內各校都配齊了英語和音體美等小學科的專職教師,有關課程、素質教育均有專業人才。該區將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教學一線,努力做到面向課堂、面向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技能。調查可見,在區內任何一所學校,不僅有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先進完備的教學設施,還能感受到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和蓬勃向上的校園文化。即使在偏遠的學校,也能聽到師生間標準的英文對話、音樂教室裡動聽的鋼琴聲,看到學生在美術教室裡精心描摹、在網絡世界裡盡情遨遊。當地居民反映,農家子女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像中心城區那樣高水平的優質教育,這是過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4.講求特色,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均衡教育不是要求千校一面,而是要把提高辦學質量體現在辦學特色上。為此,2010年以來,三山區著力推動各校塑造特色課程、特色校園、特色文化,陸續啟動中小學「共創優美校容校貌、共建優良校風校紀、構建文明和諧校園」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各校通過綠化、硬化、亮化、淨化、序化、美化「六化」建設校園,外塑形象;通過改進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建設,內強素質,積極打造環境優雅、文化內涵豐富、教風學風良好的文明校園。堅持開展道德講堂、「我們的節日」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系列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小學藝術節和科技節,每年舉辦一屆中小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會;全面鋪開大課間活動,結合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指導各中小學結合校風、校訓、校歌,立足本校傳統和優勢,依託本校優質師資資源,合理藉助校外優質資源和專業力量,積極打造本校特色,建設校園文化,創建教育品牌。如三山中心小學和龍湖中心小學的國學經典教育,保定中心小學和41中的籃球,42中的田徑、39中的校園足球等,均已初具規模。經過十年的發展,全區中小學校從環境到內涵、到精神引導等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為學生創設了條件更加優越、環境更加美好、資源更加優質的校園。各具特色的學校吸引了不同興趣的學生就學,實現了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促進了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應該說,三山區從農村轉型為城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基礎也很薄弱,推進教育均衡化的難度可想而知。但該區通過上述四個方面舉措,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有些方面跨越式地走在全省前列,其經驗值得借鑑。教育均衡化有其內在規律,必須遵循規律,把握要素、目標、結構、氛圍等中心環節和關鍵點精準施策,才能有效推進、高效產出。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