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我國原生動物學開創人和輪蟲學奠基者——王家楫(1898...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王家楫,乳名德璋,號仲濟,1898年5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奉賢縣的一個書香之家,居住地以海濱文墨區聞名。父親王渭是清光緒五年舉人,曾任奉賢縣沙地局局長,兼任肇文書院校長和同善堂董事,同情同盟會,積極支持反清鬥爭,是個既嚴厲又和藹的人。他深慮「國勢孱弱」,寄望讀書人「學以經士」,以報效國家造福桑梓。父親的開拓精神、嚴謹作風和對新生事物持開明態度,對王家楫一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王家楫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下有一弟。王家楫從三歲起就被管束在書房裡讀四書五經,六歲時同兄弟王家楨、王家棣一道在肇文書院接受啟蒙教育。

    1914年7月至1917年6月,他先後在上海江蘇省立第一商業學校、江蘇南通私立專門紡織學校預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學高中部學習。

    1917年7月,在父親的支持下,王家楫進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專攻農學。1921年6月畢業後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自然和生物學教員。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剛創立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聘為助理員,師從我國當代生物學泰鬥秉志教授門下潛心鑽研和學習,與此同時,於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註冊在東南大學生物系帶職學習,補足大學本科畢業的學分,1923年6月獲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

    1925年1月,王家楫以優異成績考取江蘇省公費留學生,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深造。經過三年刻苦努力,於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授予優秀生物工作者金質獎章。在此期間,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繼被聘為美國韋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28年9月,應美國耶魯大學邀請,被高薪聘為斯特林研究員。1929年7月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祖國。

    回國後被聘為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動物學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講授普通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組織學及胚胎學。1934年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任命王家楫為所長。擔任所長後,他立即創刊《Sinensia》,不僅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園地,結束了研究論文只有寄到國外才能發表的歷史。同時,使研究所迅速地與世界29個國家的200多個研究機構、國內66個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往和業務聯繫。

    1934年,在江西廬山同我國動物學家一道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他身為所長,將妻兒家小置於上海,率動植物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先至湖南衡山,繼至廣西陽朔,後在四川北培。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八年抗戰期間,無論環境多麼危難,生活多麼清貧,他始終團結大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研究工作。抗戰勝利後,隨研究所遷到上海。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李約瑟教授邀請赴英國考察,先後參觀劍橋、牛津、倫敦、利物浦等各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歷時三個多月。返國後,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各研究所遷臺。王家楫和大多數研究所所長一道,展開護所鬥爭,不顧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毅然留在祖國大陸,從而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設施,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管會接管原國民黨政府所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在滬的各研究所。8月,上海軍管會任命王家楫為中央研究院滬區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動物研究所所長。1949年7月,他應邀參加了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此後,他參加了改組中央研究院和籌備中國科學院的工作。1950年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1952年參加「九三」學社,任中央常務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委,1954年兼任「九三」學社武漢分社主任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長。1960年6月12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2月—1961年2月,代表我國赴河內為越南人民共和國規劃設立中央水產研究所。1962年代表我國赴蘇聯列寧格勒參加太平洋西部漁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他連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他一直是《水生生物學集刊》、《海洋與湖沼》學報的主編、編委和《中國動物志》的編委。1976年12月19日凌晨因病在武漢不幸逝世。

    王家楫為創建我國原生動物學、輪蟲學研究事業奮鬥一生。生前共完成論著39篇。其中中文9篇(包括2本專著),英文30篇。計有原生動物分類學論文24篇;原生動物生理、生態、形態學論文5篇;輪蟲生態學和分類學論文4篇;齧齒動物生理學論文4篇。

    王家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組織才能的科學領導人。他忠於職守,熱愛科學,嚴於律己。

    1954年,為了我國淡水水生生物研究事業的發展,他積極支持科學院領導將所址由上海遷往武漢的正確決定。自1934年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所長起至1976年生命最後一息,40多年來一直肩負所長重任,為我國淡水生物學研究事業辛勤操勞一生。如今,歷史悠久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果纍纍,人才輩出,興旺發達,已建成為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水生生物研究基地。他在動物學領域裡鍥而不捨地開拓和耕耘,對中國水生生物學的發展和研究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原生動物學的開拓者

    1920年,當王家楫在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即將畢業之時,適逢秉志從美回國任教。「在他身上,每句話和每個動作都代表了一種尊嚴。」流露出王家楫對秉志的崇敬,並在他門下悉心探索。王家楫迷上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與進化,通過顯微鏡他認識了蛋白質小塊和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窺見了自然界生命的絢麗多姿。他如饑似渴地拼命汲取書本上和自然界展現在他面前的生命發展進化的知識,並很快地愛上了原生動物,因為在這個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遠古動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跡。從此,他廣泛搜集有關原生動物的文獻,尤其當他發現這個領域我國的研究完全空白時,就立志為此奉獻一生。1925年首次在我國的刊物上發表了《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使他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標誌著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開端。

    1925年,他赴美留學,在美國,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視神經與性別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個假期自費到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採集海洋原生動物標本並開展研究。1928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淡水池塘原生動物季節分布的生態學研究》。他曾謙虛地說:「我最早從事原生動物生態學調查,它的價值也許很小,但總是一個新的嘗試。」

    30年後,美國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他研究過的池塘做了工作後,所得結果與他30年前的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維持30年原生動物群落結構相似的調控機理是什麼?這個問題給生物學家以極大的啟示和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時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他的這項開創性研究的重要價值。由於他勤奮努力,一篇篇有關原生動物分類、生理、生態的論文連續在美國權威性的學術刊物《Science》、《Morphokand Physiok》、《ProcSocExpBiokandMed》、《PhysiokZook》上發表,引起美國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並奠定了他在原生動物學界的地位和赫赫聲名。美國耶魯大學動物系特邀他為斯特林研究員。

    1929年,當獲悉外國將派遣科學考察團赴華採集標本時,王家楫毅然放棄耶魯大學的優厚待遇,立即回國開展生物科學考察。他說:「我們應當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自己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的生物資源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開採。」經四年時間,考察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查尤為詳盡,率先取得了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並發現了許多海洋與淡水原生動物的新屬種。在此期間,王家楫發表科學論文12篇,是他走上科學報國道路的開端,為深入開展我國原生動物區系調查奠定了基礎。

    1950年他發表的《壁累枝蟲之纖維系統》論文,採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系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系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70年代初,王家楫不顧晚年患有嚴重的白內瘴和1200度近視的困難,仍然頑強地工作。相繼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1977),共記述了該地區原生動物400多種,遠遠超過前人對該地區原生動物區系的報導,為完成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作出了貢獻。

    王家楫在原生動物學研究領域成績卓著,共發現原生動物3個新屬、58個新種、4個新變種、8個新亞種。他的成就受到國際原生動物學界極高評價。1987年著名國際原生動物分類學家JohnOCorkiss教授來華訪問期間,特製王家楫頭像幻燈在每次學術報告會上放映,以示懷念。然而,他最大的願望是要完成《中國原生動物志》,這是項極為浩繁而又需要長期積累的艱巨工作,為此他悉心研究一生,雖然生前未能實現這一宏願,但他遺留下極為珍貴的大量手稿和資料,為這部科學巨著的編寫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經過我國原生動物學工作者繼續努力,他的遺願一定會實現。

    中國輪蟲學的奠基人

    王家楫在無脊椎動物學領域研究廣泛,不僅開拓了我國原生動物學,而《中國淡水輪蟲志》(1960)的發表,又表明他無愧是中國淡水輪蟲學的開創人。輪蟲是一種重要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是許多經濟水生動物的優質食物和開口餌料。該專著首次對分布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及水庫內常見輪蟲種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內容包括已觀察到的種類252種,分隸於79屬,15科。其中有4個新種及2個新族,自「目」到「屬」的特徵都扼要地加以敘述,並附有檢索表,對種的描述特別詳細。所有的252種都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圖像,共計533個,歸納成27幅圖版。對輪蟲的親緣關係以及形態、生理、生態等問題,都作了深入的探討。這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湖北省科學大會獎。

    重視為國家建設服務

    當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面臨遷出上海、所址待定的關鍵時刻,王家楫執意不肯建所於風景勝地太湖畔的無錫或蘇州,堅決支持科學院領導的決定,把研究所遷到當時條件比較困難、調查地區交通不便的千湖之省——湖北。其目的就是便於結合漁業生產和資源利用的實際,能夠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實踐表明,40年來,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國,著重圍繞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許多研究工作在國內是開拓性的,為在我國建立與發展淡水生物學、環境生物學和水產養殖學起了推動和先導作用。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急待處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應運問世,這是王家楫將原生動物學知識應用於我國環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嘗試。70年代,當他看到廢水處理廠用來識別微型生物的掛圖還是美國30年代的陳舊圖件時,感到十分內疚,立即組織無脊椎動物分類研究組深入全國30多家有廢水處理設備的具有代表各工業門類的工廠,進行現場調查及顯微觀察,分析廢水中原生動物的種類、數量、生長情況,篩選出166個可作為指示廢水類型和質量的種類。為了便於廢水處理廠的工程技術人員掌握和運用,對這些種類做了詳盡的分類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紹,繪製詳圖,並附照片。該書出版後立即受到廣泛歡迎,並被評為優秀書目參加國際書展。這項研究成果1978年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和198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簡歷

    1898年5月5日 出生於江蘇省奉賢縣。

    1917—1921年 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畢業。

    1921—1922年 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附中教員。

    1921—1923年 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帶職學習,獲農學士學位。

    1922—1924年 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助理員。

    1925—1927年 美國韋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

    1925—1928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後任國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28—1929年 美國耶魯大學動物學系斯特林研究員。

    1929—1934年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任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

    1934—1944年 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44—1949年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50—1976年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59—1976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武漢分院副院長。

    1976年12月19日 因病在武漢逝世。

    主要論著

    1 Chia-Chi WangStudy of the Protozoa of NankingpartICont Biok LabSci Soc China,19251:92—177

    2 Chia-Chi WangOn the Postnatak growth in the area of the optic nervein akbino and in gray Norway rats JourC omp Neur,1927,43:201—220

    3 Chia-Chi WangOn the amount of the akcohok extr actaccording to sexfrom the brain of the akbino ratJour Comp Neur,1928,47:67—73

    4 Chia-Chi WangThe occurrence of Paramecium cakkinsiScience,1928,68:270—271(withDrWenrich)

    5 Chia-Chi WangEcokogicak studies of the seasonak distribution of Proto-

    zoa in a freshwater pondJour Morph & physiok,1928,46:431—478

    6 Chia-Chi WangNotes on some new and rare species of Hypotrichous InfusoriaCont Biok Lab Sci Soc China,1930,6:9—18

    7 Chia-Chi WangOn two new Cikiates(Hokophya katericokkaris spnov

    and Choanostoma pingi genandspnov)Cont Biok Lab Sci Soc Chi- na,1930,6:105—111

    8Chia-Chi WangThe conductivity of Protozoan cuktureProc Soc Exp Bi-

    ok&Med1931,28:176—178(withSkifer,Herber,SunandBkumen- thak)

    9Chia-ChiWangThe Hydrogen-ionconcentration of the akimentary tract of normak akbino ratsPhysiok zook,1923,5:191—197(with Sun,Skifer, Bkumenthak and Herber)

    10 Chia-Chi WangNotes on Amoeba and its akkies of NankingCont Biok Lab Sci Soc China,1932,8:113—136

    11 Chia-Chi WangAsurvey of the marine Protozoa of AmoyCont Biok Lab Sci Soc China,1932,8:285—385(with Nie)

    12 Chia-Chi WangStudies of Sarcodina of NankingICont BiokLabSci Soc China,1933,9:341—387(with Nie)

    13 Chia-Chi WangReport on the rare and new species of fresh-water Infu- soria,part ICont Biok Lab Sci Soc China,1933,10:1—100(with Nie)

    14 Chia-Chi WangNotes on Trachekomonas of NankingSinensia,1934, 5:122—146

    15 Chia-Chi WangNotes on Entamoeba muris(Grassi)and Trichomonas caviae DavaineProcFifth Pan-PacifSci Congr,1934,4:2991—2993 (with Nie)

    16 Chia-Chi WangOn the marine Protozoa of AmoyProcFifth Pan-pacif Sci Congr,1934,5:4207—4211(with Nie)

    17 Chia-Chi WangNotes on the marine Infusoria of AmoyRep Mar Biok Ass China,1934,3:50—70

    18 Chia-Chi WangReport on the rare and new species of fresh-water Infu- soria,Part Ⅱ,Sinensia,1935,6:399—524(with Nie)

    19 Chia-Chi WangVokvox africanus West of NankingChinese Jour Zook, 1935,1:87—101(with Nie)

    20 Chia-Chi WangDinofiagekkata of the Gukf of PehaiSinensia,1936,7: 128—172

    21 Chia-Chi WangNotes on Tintinnoinea from the Gukf of PehaiSinensia, 1936,7:353—370

    22 Chia-Chi WangReport on the oceanographicak and biokogicak survey of the Gukf of Pehai and akong the coast of Shantung PenisukaPartI,In- troductory noteSinensia,1937,8:1—10

    23 Chia-Chi WangNotes on some new fresh-water InfusoriaSinensia,,11:11—32

    24 Chia-Chi WangDinofkagekk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Ⅲon Metadinophy sis sinensis,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Dinophy sidaeSinensia,1941, 12:217—226(with Nie)

    25 Chia-Chi WangDinofkagekk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Von the Thecak morphokogy of the Genus Goniodoma with description of species of theregionSinensia,1942,13:61—68(with Nie)

    26 Chia-Chi WangDinofkagekk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Ⅷon the Sinophysia,microcephakus,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Dinophysidae Sinensia,1944,15:145—152(with Nie)

    27 Chia-Chi WangThe variation of Nyctotherus ovakis Leidy,and its fibrik- kar systemSinensia,1948,18:43—58(with Kuo-Tung Pai)

    28 王家楫中國淡水輪蟲的生態分布,水生生物學集刊,1958(1):26—40

    29 王家楫中國淡水輪蟲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288頁,27圖版

    30 王家楫中國淡水輪蟲的地理分布湖北省暨武漢市動物學會196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1964:8—9

    31 王家楫,伍焯田,戈敏生武昌東湖輪蟲種類與數量季節變動的初步觀察水生生物學集刊,1965,5(2):183—201

    32 王家楫珠穆朗瑪峰地區輪蟲的初步調查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生物與高山生理,1974,137—144

    33 王家楫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生

    物與高山生理,1974:145—172

    34 王家楫沈韞芬,龔循矩(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無脊椎動物區系組)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76

    35 王家楫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動物學報,1977,23(2):131—160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熊奇12月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中國原生動物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
    學術報告之前,中國原生動物學學會理事長沈韞芬院士作了題為《中國原生動物學學會20年》的報告,介紹了學會自1981年成立至今的發展歷程及中國原生動物學研究取得的成果;副理事長李明教授介紹了第11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ICOP-Ⅺ)盛況及中國申辦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ICOP-Ⅻ)成功的情況。    本次會議也是對中國原生動物學界的一次檢閱。
  •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舉行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於7月11日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由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理事會委託中國原生動物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具體承辦。    作為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的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餘育和、汪建國、繆煒、楊軍、張文靜、龔迎春、陳小娟、章晉勇、傅誠傑、顧澤茂、王愛琴參加會議。    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餘育和研究員在7月10日召開的歡迎會上代表學會和中國同行致辭,他熱烈歡迎國際友人參與本次大會。
  • 她以原生動物為友——記中國科學院沈韞芬院士
    可沒想到南大把她推薦到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到了水生生物研究所,她又被指定跟隨我國著名的原生動物學家王家楫學部委員(院士)從事原生動物的分類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原生動物在動物界中處於最低等的地位,由單細胞構成,體形微小,一般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50餘年來,沈韞芬系統研究原生動物分類區系,調查了我國22個省區系分布,已鑑定近2千種,新種35種。
  • 他們要給萬種原生生物畫基因圖譜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LOGO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30日訊(通訊員熊杰 孫慧)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對外發布
  • 中國爭得第十二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舉辦權
    2005年第十二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將在廣州召開    第十一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於2001年7月15日至19日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來自4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學者參加了大會。中國派出了由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沈韞芬院士、副理事長李明教授率領的11人代表團(含臺灣1人),並在會上宣讀了6篇論文。
  • 海大原生動物學團隊畢業生高珊博士獲Holz-Conner獎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原生動物學研究團隊」2010屆畢業生高珊博士因其在纖毛蟲模式動物(四膜蟲)的功能基因與進化等領域的突出成果而獲得了本屆ICOP大會針對優秀青年學者的Holz-Conner Award,這也是我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
  •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七次
    各位會員: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七次學術討論會」在吉林大學及學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將於2013年8月19日至23日在吉林大學召開。會議旨在為國內同行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集中展示兩年來在原生生物/原生動物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並選舉新一屆理事會。
  • 學人小傳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1974年起,先後被英國學術院、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等六個外國國家學術機構授予通訊院士(或外籍院士),成為我國學術界接受外國榮譽學術稱號最多的學者之一。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16版)[責任編輯:徐皓]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題獻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彰顯他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生動物學課題組系統地開展了有關該區域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崇明島溼地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
  • 您對輪蟲知多少?
    四月的輪蟲爆發是每年蟹農養殖河蟹過程中的,一個令很多人頭疼的問題。本文作者想帶大家了解下什麼是輪蟲、為什麼輪蟲爆發那麼快?及一些應對措施。
  • 2019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動物學》考試大綱
    要求考生通過普通動物學的學習,具有運用進化論思想解釋動物進化等生命現象的綜合、判斷與分析能力。二) 代表性動物類群的種類、結構與功能原生動物門、多孔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原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脊索動物門等主要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重要分類單元和代表性種類的特徵及其在動物進化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 光明日報:張恩虯——對我國陰極電子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入研究了熱電子發射的機理和磁控管的工作原理,對發展我國的陰極電子學和微波器件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恩虯,1916年出生於廣州。父親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擅長古典文學和書法,在其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愛好中國文學,通曉古漢語和詩詞。上中學後,大自然的奧秘吸引了他,很快喜歡上了自然科學。1934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 【光明日報】我國肝膽外科奠基人:吳孟超
    「1954年,裘老被聘為第二軍醫大學的客座教授,我就黏在他身邊,他一步一步教,我一步一步學,連他對我的呵斥都要回味幾遍。」裘法祖也對這個勤奮的學生印象深刻,他動情地回憶說:「吳孟超特別勤快,他把我的一舉一動都寫下來。有一次我住院兩個多月,他也搬到病房陪我住了兩個多月。」 吳孟超似乎是為事業而生的,他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事業上。
  • 動物學研究
    《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以下簡稱ZR) 創刊於1980年,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動物學類學報級雙月刊。期刊旨在報導國內外動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促進現代動物科學的發展,促進學術交流,為創新型國家的需求和經濟建設服務。2014年開始改為英文刊。ZR主要發表靈長類動物與動物模型、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動物多樣性與進化三方面研究結果。
  • 銀川賦_光明日報_光明網
    水洞溝遺址,是我國三大著名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大量出土的打制、磨製石器和鴕鳥蛋皮等表明,早在3萬多年前,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而且一直延續到距今59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⑥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於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政權。其統治疆域包括今天的寧夏全部、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部、青海東北部。
  • 【光明日報】我國學者最新研究表明:始祖鳥不是鳥祖先
    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一直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卻可能改寫這個結論: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等人在我國遼西地區大約1.6億年前沉積地層中發現了一件小型恐龍標本。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動物學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所長姚永剛表示:「未來5年內,我們計劃推動《動物學研究》成為動物學領域Top 1%期刊,實現每年發文量不少於200篇,並提升和鞏固該刊在動物學領域旗艦期刊地位。」  一個自主「發聲」平臺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動物學研究專家逐漸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