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蘇軾《定風波》,折射出哪些思想和社會現象?真的是表達樂觀曠達的心態嗎?受佛教思想影響
蘇軾在古代歷史的文壇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這個人在他的作品當中所表達出來的精神也是許多的後來人所追求的。但蘇軾的人生十分的坎坷,他用他的切實經歷向人們展示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或許都像是蘇軾那樣歷遍坎坷,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像蘇軾那樣,樂觀曠達地去面對生活當中面遇到的磨難。
或許正因如此,蘇軾才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託,而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也是蘇軾樂觀曠達的心態的一種體現,但是這首詞所反映出來的就不僅是蘇軾的這種心態,反應出來的更是當時那個歷史社會的複雜文化,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蘇軾的《定風波》到底折射出了哪些思想以及衍射出了當時哪些社會現象?
《定風波》寫作背景是在烏臺詩案之後
首先《定風波》確實是一個表達蘇軾樂觀曠達心態的作品,我們都知道在蘇軾所有的詩詞當中,對於人的心境的探索是佔據著絕大多數的,事實上,蘇軾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於人生的理解已經是超出了普通人的見解,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恰恰是蘇軾遇到了人生重大轉折的烏臺詩案之後所創作的作品。
元豐二年,蘇軾四十三歲,在經歷多年政治生涯之後被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一個剛上任的官員例行公事的一個程序,但蘇軾本身作為詩人、作為文學家,他在創作自己作品的時候,總是容易將其刻畫成一種藝術作品,因此難免會在文章當中增添很多個人色彩的理解,以及他自己對於這份官職的一些見解和感受。
於是他在《湖州謝表》當中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說自己「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也恰恰正是這些話,讓蘇軾本來順風順水的一生有了一個重大的轉折,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是「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甚至說他是「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這些罪責累加起來,在當時那個社會是可以被定為死罪的。
其實這一事件也大有文字獄的味道,只不過這種文字獄是針對蘇軾一個人的而已,後來在《湖州謝表》之後,那些指責蘇軾的新黨官員,又從蘇軾曾經所寫的詩文當中找出了許多他們自認為是諷刺當下社會,諷刺皇帝的作品,並將這些作品作為指責蘇軾的罪證,一時之間,無論是朝野之上還是在民間,人們都在討伐蘇軾。
三個月之後,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之下,蘇軾被罷免了官職,之後被貶黃州。事實上,如果不是在趙匡胤時期的北宋比較重視文臣的地位,對於文臣的懲治也比較寬容,蘇軾很有可能含冤被殺。
103天牢獄生活對蘇軾產生極大影響
蘇軾在坐牢103天之後被貶到了偏遠的黃州地區,這次烏臺詩案也成為了蘇軾人生當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是蘇軾所經歷的第一個重大風波,也讓蘇軾的人生變得不再那麼順風順水,而我們上述提到的那首《定風波》,就是在他被貶黃州之後所創作出來的。
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他與自己的好友們出遊踏青,卻不料在踏青結束返回的路途當中忽然下起了雨,同行的人即感到此行的狼狽,紛紛開始急行,唯獨蘇軾不覺得這樣的雨天十分的掃興,泰然自若地在雨中行走,同時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定風波》。
在詩中,他寫竹杖芒鞋輕勝馬,他寫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寫一蓑煙雨任平生,將它那種泰然自若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事實上,蘇軾不僅是在寫這次雨天給他的感受,更是在寫他人生當中遇到艱難困苦時所應當擁有的心態,這次突如其來的雨,就像是他曾經突然遇到的烏臺詩案一樣,都是在順風順水的時候突然出現的艱難困苦,對於這樣的突發事件,作為人是不可能提前預料得到,也不可能緊接著就提出完美的方案去解決。
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充斥著意外,充滿著偶然,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只能費盡心機地活好當下,至於明天到底如何他也無法去預料,所以與其是身在困難當中自怨自艾,倒不如泰然自若的去面對生活當中的艱難困苦,倒不如以一種平靜的心態來微笑著面對生活,就像他哪怕被貶黃州,哪怕入獄103天,都沒有失去生活的希望一樣,都依舊能夠平淡的微笑的去面對一樣。因此,這首詩實際上體現出來的就是蘇軾對於烏臺詩案的一種態度。
蘇軾作品帶有佛教思想
這第二點就是比較深層次的一點了,蘇軾在詩的最後寫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其實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一句話,因為風雨和晴是完全對立的,兩個不同的狀況同時出現在了一句話當中,如果不去結合前面的情感抒發,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去理解的話,就會有一種矛盾的意味。
就好比我們去看天氣預報的時候,預報員跟我們說明天也下雨也不下雨一樣,是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表述,但就是這種讓人捉摸不透的表述其實反映了當時歷史社會發展進程當中複雜的文化交融,同時也將蘇軾與佛家的淵源展露了出來。
其實我們從蘇軾的人生經歷或者是他的一些他的作品當中,都能夠看到他與佛家的一些關聯,像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表述,我們從《維摩經》這本佛經當中就能夠看到同樣的敘述,在《維摩經》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非有煩惱,非離煩惱,字面意義上就是再講不是沒有煩惱也不是沒有煩惱,表面上來看於蘇軾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表述方式,事實上也是如此,蘇軾的這種觀念就是受到佛家的影響所體現出來的。
《維摩經》當中的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這其實表示的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真正超脫於世俗之外的人、真正能夠理解俗世變遷的人,是不會因為一點點的煩惱而就不能自拔的,那些真正沒有煩惱的人是那些身處煩惱當中都能夠泰然自若的人。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響宋朝文化
因為在人的生活當中不可能沒有煩惱,也不可能不遇到任何的艱難險阻,人生的一帆風順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順風順水,所以真正至高境界的人,他們身處在困難當中,身處在煩惱當中,都能夠脫離在超脫在煩惱之外,就如同陶淵明所說的那樣:心遠地自偏。
人雖然身處鬧市,但是心靜了、思想安定了,那麼與處在群山萬壑的隱士,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這其實是蘇軾思想的一種先進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的體現;而這種佛家的觀念體現在蘇軾所寫的詞當中,其實也表現了當時的那種文化上面的交融,也就是說,在宋朝的時候,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承已經非常的明顯,並且非常的普遍了。
事實上,佛教在魏晉時期就已經有在中原地區紮根的苗頭,那個時候魏晉名士有三個必做的事情,第一是吃藥,第二是清談,第三就是閱讀《維摩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原地區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是在不斷的吸納外來的文化,而當外來的文化與自身文明發展的文化所融為一體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就是蘇軾那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精神面貌體現,是那種叫人生置身於歷史發展當中去思考的大境界的體現,也是對一個人一生經歷的最深沉的思考。
北宋朝廷新舊兩黨都被蘇軾得罪
後來宋神宗駕崩,宋哲宗繼位,曾經極力抨擊蘇軾的新黨被打壓了下去,舊黨重新執政,蘇軾也被重新啟用,回到了朝堂之上繼續他的政治生涯,但是蘇軾在看到舊黨對曾經的新黨極力打壓,無論好壞都一票否決的情況之後,他認為當下執政的舊黨與當初的新黨其實都是一路人,他們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費盡心機,都沒有將國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事實上,究其本源他們不過是一類人而已,所以蘇軾又再一次向皇帝提出了建議,抨擊了舊黨執政的弊端。
如此一來,他又受到了舊黨的排擠,蘇軾也就成了既不被新黨接納,又不被舊黨包容的政客,在這樣黨派競爭的激烈環境之下,蘇軾自請外調,後來在杭州地區建立了傳承至今的蘇堤,也正因為蘇堤的建立才有了今天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
蘇軾本在杭州過得非常的愜意,但是後來因為朝廷的黨派鬥爭又被重新調任回京,不久之後,卻又因為黨派競爭的不能容納而被貶,就這樣反反覆覆數次之後卒於常州,後因其死前的囑託被葬於汝州郟城縣,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起伏波瀾不斷,但他在每一次被重新啟用之後都沒有表現出過分的驚喜,在每一次被貶之後也沒有表現出過分的沉痛,他對待人生和對待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其實都像他的《定風波》當中所言的那樣:一蓑煙雨任平生。
其實《定風波》這首詩不僅僅是寫了蘇軾在一場春行當中的所見所感所想,更是他這一生的寫照。到現在,蘇軾雖然已經離世千餘年之久了,但是他的作品卻依舊影響著當下的人們,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和感想也是很多人的追求。如此,我們不僅在想蘇軾到底為何能夠一蓑煙雨仁平生呢?
綜述
筆者認為,事實上,就像我們上述所言的那樣,與佛家有著很深的淵源的蘇軾在思想上和在一些事情的處置上面都有受到佛家的影響,就如同他在黨派競爭當中,既不能背新黨接納又不能被舊黨包容的狀況一樣,他並不是一個會與世俗合流的人,也不是一個會深陷泥潭當中無法自拔的人。
在蘇軾看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險阻,但是同時也會有不同的驚喜接連出現,身為一個人,不能夠因為一件事而大喜大悲,就如同後來範仲淹所言的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智者,真正超然於世俗之外的人,是不會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也不會因為自身的不得志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
其實,我們生而為人,在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太過於渺小,很多時候,歷史的發展其實都是為了既定的目標在服務,尤其是在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對於皇帝而言,他的最終目的就是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繁榮昌盛。
對於他而言,這樣的目標是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停留的,這樣大範圍的宏觀的目標也不會去考慮到某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經歷,畢竟與歷史相比,一個人的經歷太過於微不足道了。
所以在這樣的歷史環境面前,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或許能夠註定這個人最終的結局。蘇軾的這一生在我們看來或許是不順利的也是不如願的,但是在蘇軾看來,人生的起起落落和大喜大悲與他自己這個人本身並沒有多少聯繫,就如同他所經歷的那些風風雨雨一樣,無論怎麼做,風雨都會如約而至,既然如此,又何妨吟嘯且徐行呢?
後記
筆者認為,蘇軾的《定風波》不僅是表達了他自己樂觀曠達的心態,這其中既能夠表現當時歷史文化的複雜交融,同時也對歷史的發展有著哲學性質的思考,這就是好的作品值得人們反覆體會琢磨的原因。實際上人的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應該是將煙火氣息活成詩,將詩詞當中字裡行間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面貌變成自己的追求,或許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必須是我們要去追求的。
如果人的一生真的被所謂的艱難險阻而束縛起來,那麼在人世走一遭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與其在人事當中翻滾,在紅塵當中掙扎,倒不如像蘇軾那樣竹杖芒鞋輕勝馬,畢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呢?
參考文獻:《蘇軾文集》、《蘇軾與北宋政治變革》、《宋史》、《宋代生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