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種從傳統封建沿襲下來的重倫理綱常的婚姻制度下,很多父母催婚的表層原因是因為面子的問題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而他們所映射的是整個社會文化普遍的一種現象和風氣。
很多年輕人還尚不成熟,對愛情與婚姻都沒有清醒的認識,便在父母的一路安排下結婚了,一結婚問題就來了,價值觀不同,性格不和,脾氣不對,好吃懶做,自私自利……這都是父母急於要完成這項任務導致的,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逼迫,加速了結一個任務,也致使很多婚姻的禍根從一開始就埋下了。
當你還單身的時候,一種莫須有的缺失感就會被周圍的人強加上去:「這個人怎麼還沒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再這樣單下去,怕是也找不到了吧!」甚至還會有很多人非議說不結婚的女性就是精神不正常、會孤單。你結不結婚都沒礙著誰,你的人生永遠不在別人嘴裡,而在你自己選擇的生活裡,對於那些讓你聽著不爽的話屏蔽掉就好了。
傳統的思想讓世人認為到了適婚年齡就必須要結婚,把結婚當作人生中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在中國,為了結婚而結婚的人著實不少。而事實上,婚姻只是被主流文化建構成了一種如同出生、求學、工作、生子、死亡一樣的人生階段,但除了生死,其它並不是每個人必須完成的人生任務。反觀大多數人的婚姻狀態,不過是與一個人一起生兒育女,然後看著對方的臉龐皺紋叢生。很多人怕成為別人眼中的怪物,跟大多數人一樣隨波逐流地活著,他們每天渾渾噩噩地過活,思想空虛,看似精神正常,其實早已懶癌晚期深入骨髓。
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意義,如果兩個人在一起並不能增添生活興趣,不能活得更加幸福,那麼就不要因為年齡到了就把自己埋進愛情的墳墓。
如果單身讓自己舒適,那為什麼不好好地單著呢?高質量的單身,遠比低質量的婚姻更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兩個人不一定就過得好,一個人也不一定就過得差。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都是自己的選擇,能滿足自我的方式就是適合的。婚姻只不過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結婚與否、何時結婚、與誰結婚都是我們自主的一種選擇,而不是被迫推動的一種產物,沒必要強求去擁有一份可有可無的婚姻。
婚姻絕不是任務,婚姻是情感到達了一定程度的結合,而婚姻中的兩個人是生活中長期的合作夥伴。
36歲的日本教師近藤顯彥曾說過一番這樣的話:
當今社會對於一個人的幸福都要求固定的模板,必須遵循結婚、生子、組建家庭的流程,但這不應該是唯一的方式。我們應該考慮到所有形式的愛,和所有形式的幸福。
俞飛鴻曾談過自己的婚姻觀:
我不會把人家對你的眼光,自己再給它來變相地變成更大的壓力。我會去衡量,比如你為了一個概念或者為了別人的言語――為了別人覺得你正常你就去結婚,可是問題是你自己能感受到幸福麼?
結婚是個自然的選擇,不應該因為年齡的因素將婚姻變成任務,甚至是枷鎖,不應該以世俗的眼光強調固化。要考慮事情對於自己有何意義,而不是盲目地按照世俗化的標準去走。人們把結婚當成一項主任務,是對社會文明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臣服。婚姻不應該被年齡和輿論捆綁,不要因為年齡而結婚 ,因為結婚而生育。結婚生子不是終點,幸福才是,而幸福絕對不是只有婚姻可以詮釋。
結婚並不是人生的必答題,它更像試卷後的附加題,答對了加分,不回答不扣分,它只是我們人生中眾多選擇中的一個,我們可以選擇它,也可以不選擇它。單身不是待婚狀態,已婚不是人生終點。
我不是排拒婚姻,而是不願意當任務去完成,不結婚是不想將就,看看所有將就的婚姻到頭來是什麼樣的結局?質疑我們的人也許是最沒有資格的人,那些深陷圍城泥潭內的人不妨捫心自問,如果婚姻讓自己不舒適,那麼婚姻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不是任務,生活即是修行,然而,很多人把修行也當作了人生的任務,將自己限定在了某個標準中,甚至陷入了更大的偏執,而忘了最初的發心。修行本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它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苦修,讓自己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