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解釋:卵子細胞發育過程中如何漩渦流動

2021-01-15 量子認知

卵細胞是動物界中最大的細胞之一。如果僅由於水分子的隨機撞擊而移動,一種蛋白質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才能從形成卵細胞的一側漂移到另一側。幸運的是,自然界已經發展出了一種更快的方法:在諸如老鼠、斑馬魚、和果蠅等動物的未成熟卵細胞中跨越細胞的漩渦。這些渦流使跨單元移動僅需一小部分時間。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不知道這些關鍵的流動是如何形成的。

通過使用數學建模,研究人員現在找到答案。研究表明,迴旋是由稱為微管的棒狀分子管的集體行為產生的,這些管從細胞膜向內延伸。該研究發表在今天的《物理評論通訊》上。如圖所示圖表,說明未成熟卵細胞中跨細胞流動的出現。

研究人員說:「雖然人們對這些流動的生物學功能了解甚少,但它們會分配營養成分和其他構成人體計劃並指導發育的因素。」 「它們甚至可能在人類中也存在」。

自18世紀末以來,科學家研究了細胞流動,當時義大利物理學家Bonaventura Corti使用顯微鏡觀察了細胞內部,看到流體在不斷運動,但直到20世紀,科學家們才確定運動的源頭:沿著微管行走的分子推動力,才了解驅動這些流動的機制。這些推動力拖運大量的例如脂質生物有效載荷,通過艙室中相對較稠的液體,就像拖著沙灘球穿過蜂蜜一樣。當有效載荷在流體中移動時,流體也會移動,從而產生較小的電流。

如動畫所示普通果蠅未成熟卵細胞內部流體流動的數學模擬。微管(灰色線)從細胞膜延伸。微管上拖曳有效負載的分子推動力驅動局部電流並導致微管彎曲。電流導致相鄰的微管向同一方向彎曲,使電流對齊並生成跨細胞的漩渦(藍色箭頭)。

在普通果蠅卵細胞的某些發育階段,科學家發現了遍布整個細胞的漩渦狀水流。在這些細胞中,微管像小麥秸稈一樣從細胞膜向內延伸。攀爬這些微管的分子推動力隨著它們的上升而向下推動。向下的力使微管彎曲,從而重定向所產生的流動。

先前的研究考慮了這種彎曲機制,但將其應用於孤立的微管。這些研究預測,微管會繞圈旋轉,但這種行為與觀察結果不符。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其模型中添加了一個關鍵因素:相鄰微管的影響。該添加表明,載有載重物的推動力產生的流體流沿相同方向彎曲附近的微管。有了足夠的推動力和足夠的微管密度,這種集體排列將所有流向相同的方向定向,從而形成了整個細胞內的渦流。

參考:Swirling Instability of the Microtubule Cytoskeleton.Phys. Rev. Lett.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28103

#細胞#

相關焦點

  • 從精子與卵子結合發育成嬰兒全過程!太美麗了
    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是非常神秘的,很多準爸準媽都想要知道自己的寶寶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發育的,今天我們就為您揭開這神秘的面紗,帶你一起探知精子和卵子結合生成胎兒的全過程。      一、卵子經過大約15釐米長的、狹窄的輸卵管向子宮遊動,它周圍的營養細胞像一串串美麗的光環圍繞著它。很快,它將與精子相遇並開始受精的過程。
  • Science|小鼠卵子發生中的細胞決定因子:ZGLP1
    撰寫 | 十一月在哺乳動物中,染色體決定了體細胞的性別,而在發育中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又分別激活了卵子發生和精子發生過程。在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期E12.5天後,小鼠的生殖細胞開始在胚胎的卵巢或者睪丸中定植【1】。
  • 人類卵子和受精卵中母源mRNA的降解規律及其與發育潛能的相關性
    卵母細胞向早期胚胎的基因表達模式轉換,即「母源-合子過渡(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MZT)」,是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關鍵事件。在模式生物(如果蠅、斑馬魚、非洲爪蟾)和實驗動物(小鼠)中的研究都表明「母源-合子過渡」過程中母源mRNA的適時降解是胚胎自身基因組轉錄激活的一個重要前提。
  • 跳躍基因竟會挾持正常細胞,入侵卵子!
    然而,人們並未完全了解轉座子的作用和能力,特別是在生殖細胞中的意義。轉座子能在發育中的精子和卵細胞的基因組中移動,這對基因重組和物種演化很重要。但是,由於跳躍的不穩定性,這也有可能導致新突變和疾病,比如血友病和癌症。對於轉座子在生殖細胞中以何種方式,在何時何地進行移動,人們至今知之甚少。
  • 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2012年,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
  • 帶您認識人體最大的細胞——卵子
    人體的細胞,從幾微米到幾十微米不等,而肩負生殖重任的卵子,個頭達到了直徑100μm。為什麼卵子會這麼大?在受精以及胚胎發育過程中,精子基本上只起到了提供遺傳物質的作用,而後續胚胎的發育,基本都是以卵子為基礎的。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微米級別的胚胎最後到出生,一個我們肉眼可見的小寶寶,這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憑藉一個被稱為「改編」(reprogramming)的技術,他的皮膚細胞被轉化為幹細胞,這些幹細胞有可能發育成各種類型的人體細胞。然後這些細胞被移植到老鼠的睪丸中。幹細胞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長發育並最終形成精子嗎?兩年後,科學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原始的人類生殖細胞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成為了一條全國性新聞。「我在美國公共電臺上聽到了這個消息。我當時在想,『媽的,這不是在說我嗎?」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狨猴的原始生殖細胞發育成卵子所需的時間也比小鼠長得多,林克彥的團隊還沒有找到適當的實驗室環境,讓細胞能夠長時間維持活性。  在嚙齒類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學會了如何在體外誘導小鼠的原始生殖細胞發育成熟,但這個過程需要小鼠胚胎中的卵巢細胞的輔助。
  • 國內凍卵子需要多少錢? 如何能成功冷凍卵子?
    國內凍卵子需要多少錢? 如何能成功冷凍卵子?時間:2018-07-21 19: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國內凍卵子需要多少錢? 如何能成功冷凍卵子? 國內凍卵子需要多少錢?目前國內每次冷凍卵子的費用在1.5萬到2萬元左右,保存費用每年需要1200-1800。
  • 大自然的第一粒卵子是如何形成的?在什麼生物中呢?
    這是一個相當深奧的問題,因為我們要解釋它就需要解釋另一個相當深奧的問題——有性生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因為在有性生殖出現之前,是不存在卵子的概念的,所以在知道有性生殖存在的原理後才能展開後續的解釋。特殊的細胞微管將兩組DNA分開,細胞膜再從中間縊裂,它們又變成了兩個獨立的細胞。現在我們再看看,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個過程有兩大要素,一個是細胞的合併與分裂,一個是DNA的加倍與減半。這與生物的生殖現象一模一樣,不同的是我們的DNA正常情況下就是2倍,只有在生產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中才會變成1倍。
  • 卵子體外「催熟」,女性不孕症新希望?
    體內卵泡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卵泡發育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主要包括卵巢周期前卵泡形成與發育和卵巢周期中卵泡發育與成熟。■ 卵巢周期前卵泡形成與發育妊娠第3周,原始生殖細胞開始向生殖嵴遷移,妊娠第6周完成遷移。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回顧2012年的這篇論文,研究者當時以為只有發育生物學家才會對他的實驗結果感興趣。在體外條件下,利用小鼠的皮膚細胞創造可以發育成精子和卵子的原始生殖細胞( PGCs )。為了證明這些實驗室培養的原始生殖細胞與自然發育而成的原始生殖細胞類似,研究者利用它們生成了卵子,進而創造小鼠生命。
  •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新方法揭示細菌生物膜中的細胞位置和流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9:29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onnie L. Bassler研究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圖片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   本報訊以色列與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前體細胞。儘管面臨著大量爭議和監管障礙,這一成就依然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項試驗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分化成幾乎所有細胞類型的一種再編程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些生殖細胞隨後通過體外受精技術產下了活體後代。   研究人員在12月24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為什麼明明還用不上,人在出生前就開始有了生殖細胞?
    動物和植物生殖細胞的發育方式十分不同,但沒人知道為什麼。現在,英國的一支研究團隊認為他們已經解開了這個謎題。就人類和動物而言,早在生殖行為發生之前,其生殖細胞就已發育完善。在生命發育的最早階段,也就是胚胎中,我們的生殖細胞就已經開始發育,繼而形成染色體數量為常規數量一半的精子和卵子。
  • 我國科學家成功將卵巢顆粒細胞轉變為卵子並獲健康小鼠
    卵子是孕育生命的關鍵,如果能夠從體外獲得足夠量的卵子補充到卵巢中,將會對恢復生殖能力並在臨床上治療生殖衰老等疾病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世界各國生物學家競相攻關的科學難題。劉林教授團隊利用完全化學小分子的重編程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 Nature:衛星DNA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在蚊子體內發現的重複出現數十次的某種類型垃圾DNA(稱為衛星DNA)在蚊子胚胎的早期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atellite repeat-derived piRNA controls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Aedes」。
  • 孕2周:從受精卵如何發育成胎兒的?
    在受精卵發育為胚胎的過程中,首先是一團沒有分化的細胞,逐漸發育出兩個不對稱的軸——一頭一尾軸和一前一後軸。這種不對稱發育是受精卵內部化學反應的產物。這團細胞中的每個細胞,幾乎都能「辨析」出自己內部物質的「信息」,然後把這一信息輸入到一臺「功能強大的微型電腦」中,顯示屏上彈出這樣一條簡訊:你位於某一特定的部位。這個細胞就按照「指令」找到它所應去的地方,並在那裡發育。
  • 呵護卵子需遠離「六大殺手」
    「『卵子死亡』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致病突變來自女性患者的父親。」王磊解釋,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某些患者在做試管嬰兒過程中,將卵子取出體外放置一段時間或受精後一段時間,卵子均出現發黑、萎縮、退化的現象,尤其是當此類獨特情況還在患者一些直系親屬身上體現時,他們則著手向家族遺傳的方向上開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