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還用不上,人在出生前就開始有了生殖細胞?

2020-12-08 生物谷


人類生殖細胞(或稱配子)在胚胎發育早期形成。

Eye of Science/Science Photo Library

原文以Why humans develop sex cells as embryos — but corals don't為標題

發布在2016年12月20日的《自然》新聞上

原文作者:Philip Ball

保持線粒體質量的動力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同的生物在不同階段發育生殖細胞。

動物和植物生殖細胞的發育方式十分不同,但沒人知道為什麼。現在,英國的一支研究團隊認為他們已經解開了這個謎題。

就人類和動物而言,早在生殖行為發生之前,其生殖細胞就已發育完善。在生命發育的最早階段,也就是胚胎中,我們的生殖細胞就已經開始發育,繼而形成染色體數量為常規數量一半的精子和卵子。對於雌性而言,卵子在需要派上用場之前會被擱置一邊,處於發育停頓狀態。而雄性在度過青春期後,終其一生都會持續產生精子,但精子賴以形成的專門的生殖細胞系在早期階段就已形成。

但珊瑚、海綿和植物卻沒有這樣的安排。它們一開始時只發育出體細胞,每個細胞都擁有全套染色體。等到交配時,它們才會根據需要,從成體組織的幹細胞中發育出生殖細胞或配子。

為何有此差異?倫敦大學學院的生物化學家Nick Lane認為,較為複雜的動物之所以形成專門的生殖細胞系,是為了維持其線粒體的質量。線粒體是細胞中專門製造能量的結構,它們位於細胞核外部,並擁有自己的基因。

突變之困

在12月20日發表的數學模型中,Lane及合作者展示了他們的論據。團隊認為,人類和其他複雜動物面臨的問題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一些成體細胞在轉變成配子之前可以不斷分裂,那麼線粒體就會快速積累基因突變和錯誤。某些配子可能會獲得大量的突變線粒體,導致後代組織質量低下,而在早期就產生所需的所有卵子則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之前,已有研究者提出「保護」靜止卵子中的線粒體DNA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存在一個問題:經歷一定的突變對線粒體是有益的。突變是演化的動力,讓優勢線粒體基因型得以出現。因此,由反覆複製的成體細胞形成的配子可能具有有益的變異。演化能保留「好」突變,消除「壞」突變,最終改善線粒體質量。

擁有生殖細胞系的優缺點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如何獲得充足的配子間差異,使演化發揮作用,同時又不至積累起損害由這些配子形成的生物體的突變呢?

演化博弈

Lane及同事在PLoS Biology期刊中發表了自己設計的模型,該模型為不同生物體為何形成了不同的「折中方案」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在較為複雜的動物中,線粒體基因複製錯誤率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有限的細胞分裂形成雌配子前體,產生遠遠多於需求的生殖細胞系細胞,然後剔除其中大部分,形成隨機選擇出的變異體。這一過程被稱為閉鎖,在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體中都存在,但其功能一直讓科學家們感到不解。

一旦獲得了一群差異適當的雌配子,進一步的細胞分裂便會停止,以避免在發育後期積累過多的線粒體突變。這類突變在精子中確實會累積,因為精子比卵子經歷的細胞分裂要多得多。但這沒有關係,因為卵子受精後,精子的線粒體就會被拋棄,不會傳遞給下一代。

但在植物和「基底」動物(比如珊瑚和海綿)中,線粒體基因複製的錯誤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避免線粒體基因複製的需求也有所下降。因此,配子在發育後期形成,這樣就能獲得遺傳變異的優勢,而不必面臨線粒體質量不佳的風險。

但是,複製錯誤率起初為何存在差異仍是個未解之謎。原因可能是隨著早期動物分化——從過濾性攝食變為移動捕食,有氧活動也隨之增加,氧氣需求因此擴大,需要在細胞中存儲更多的線粒體,從而造成複製錯誤率上升。

測試困難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生物數學家Iain Johnston說,這項新研究「發人深思」。「他們的說法合理而富有創造性。」但他指出,即使在同一物種內,線粒體DNA複製的錯誤率也不是既定的,而會在選擇壓力下發生改變。

Lane表示,他們的模型可以解釋有性生殖的多個不同方面,但要檢驗模型卻不容易。「沒有什麼實驗能為自然史上範圍如此廣博的過程提供見解,」他說。「只有理論和建模才有希望對其做出檢驗。」

但Johnston說這個模型部分可證,而且至少是可證偽的。「如果發現了某種線粒體DNA複製錯誤率高但沒有生殖細胞系,或複製錯誤率低但有生殖細胞系的生物,就為推翻這個理論提供了證據,」他說。

Lane補充表示,該模型應該也能用於預測閉鎖和配子間線粒體差異的關係,這些預測可與實際生物體的數據進行對比檢驗。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胚胎時期人類就形成生殖細胞?
    胚胎時期,生殖細胞就已經開始形成,它們將發育成精子或者卵細胞。其中,女性卵巢在其出生時就已經保存有未成熟的卵細胞(數量固定),成年後在性激素的影響下,每月只有一個卵細胞會發育成熟。而男性有所不同的是青春期後其生殖組織會不斷產生精子。   但是,珊瑚、海綿動物以及植物卻沒有這樣的計劃:最初它們僅僅規劃軀體(營養器官)的生長,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染色體。
  • 外國專家用皮膚細胞造生殖細胞 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曼德·克拉克說:「蘇拉尼和漢納用有史以來的最高效率培育生殖細胞,真令人興奮。」  原標題:「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據美國媒體報導稱,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聯合研發,成功地利用人類成熟的皮膚細胞製造精子和卵細胞,而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這真是太神奇了,」負責研究B.D.細胞的科學家Renee Reijo Pera說。「我知道一些科學家研究的是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或者是在致力於尋找宇宙的邊界的人。」但我認為這些研究都不如研究精子和卵子結合更有價值,因為後者可以製造出一個人類。並且,絕大多數時候造出的人都有兩隻胳膊和兩條腿。「這種精準度令人嘆為觀止。」培育「生殖細胞」的進展一直在加快。
  • 尼安德特人與晚期智人為什麼不存在生殖隔離?
    也就是說,生殖隔離限制的往往是從種就開始分化的兩種有親緣關係的生物,比如老虎和獅子都是貓科豹屬下的動物,但是老虎屬於老虎種,而獅子則屬於獅種,它們屬不同種的動物,因此由於生殖隔離的關係,它們在人工介入下,雖然會產生後代(獅虎獸或者虎獅獸),但它們的後代都是不具備生育能力的。
  • Cell Research:生殖細胞克隆新技術
    我們都知道生殖細胞是一類十分特殊的細胞類型。在胚胎發育的早期,生殖細胞便已經開始發育:原始生殖細胞(PSC: Primodial Germ Cell,即精子或卵子的前體)在原腸胚時期開始發育。 在此之前,由於人源生殖細胞的限制,我們對於生殖細胞的分化方面的研究是建立在小鼠模型的基礎上的。
  • 全世界人種那麼多,為什麼還能婚配生子,沒有出現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是物種間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比如貓和狗儘管有可能成為好朋友,但卻無法成為夫妻,因為它們不可能誕下寶寶,但似乎人之間沒有這個問題,無論相隔萬裡,人種顏色差異有多大,體型大小有多懸殊,只要相愛了,只要「功能」正常,都可以有自己的愛情結晶,似乎生殖隔離與人類無關,僅有的只是不孕不育!
  • 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發色,人類為什麼不存在生殖隔離?
    人類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之一,自從20多萬年前智人離開非洲開始,原始人類便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定居下來。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地環境,不同地區的人類演化出不同的發色,不同的膚色,不同的眼睛,不同的體質,雖然不同地區的人存在許多不同,但很明顯仍屬於一個物種。
  • 北大教授饒毅:生殖細胞有遺傳和擴散特徵,它的編輯最好永遠禁止
    也就是說,這終於在生物學上誕生了非常強大的雙刃劍,這個雙刃劍如何用,如何造福還是危害人類,變成了嚴肅的問題。 2015年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的副教授首先對此進行倫理的突破,黃軍就副教授當年率先在全世界對人類的受精卵及其衍生的胚胎用CRISPR/Cas9進行實驗。在他做實驗之前外國科學家不敢做這個實驗,他們有長期的文化和倫理傳統,中國也有很多人知道,所以也不敢動。
  • 地球上哺乳動物,「生殖系統」為什麼在身體後部分,而不是在前?
    在距離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2.6萬光年的獵戶臂上,有一顆普通的黃矮星,在這顆恆星周圍有八科大行星在繞其運動,在距離這顆恆星第三遠的軌道上一顆藍色星球在38億年前誕生了生命。按照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目前地球上的870多萬個已知物種,都曾有著共同的祖先,當然這需要追溯至地球證明誕生的初期。
  • 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為什麼能自由交配,不存在生殖隔離?
    這一理論認為:不同膚色的人種在百萬年前先後起源於不同地區2010年之後,最新的基因遺傳分子學告訴我們: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來自7萬年前的非洲。中國人的祖先是7萬年前才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在180萬年前就分布在東亞地區的元謀人早已滅絕,他們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即便黑人,白人和黃種人都起源於非洲,但是已經過去了7萬年了。
  • 日本科學家用血細胞培養出卵原細胞!有可能改變人類生殖的模式
    不過,科學家造出來的只是原始的生殖細胞,還不是成熟的卵子,而且無法用於受精並製造胚胎。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用小鼠尾巴細胞造出了卵子,並對其進行授精,產生了能生育的幼崽。因此,外界科學家認為該研究有望在未來實現人類的「體外配子發生」——一種在培養皿中製造卵子和精子的方法。  「在人類(細胞)中實現同樣的成就只是時間問題。
  • 人類和猩猩有生殖隔離,為何明明有不同膚色的人種,人類卻沒有呢
    但是大家有沒有曾經某一瞬間的想過,人類和大猩猩是有生殖隔離的,這件事相信每個人都知道,那為什麼人類具有這麼多種種類的人種,這些人種和人種之間為什麼就沒有生殖隔離呢?其實四大人種的區別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體現在了遺傳體質的特徵上,嚴格來說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的話,我們的確都是屬於同一種物種的。但由於後天的區域、氣候、地形、緯度等原因,所以逐漸進化生長出了不一樣的特徵。
  • 狗和狼為什麼不存在生殖隔離?
    ,許多亞種之間就不存在生殖隔離現象,比如,普氏野馬和家馬就不存在生殖隔離。由於存在生殖隔離現象,將具有親緣關係的物種進行雜交,有的產生不了後代,即使能夠產生後代,也會產生三種結果,一種是活不了、發育不正常,第2種是不育,第3種是早衰。騾子就是驢和馬雜交產生的,因而不能生育後代。這是一類十分典型的生殖隔離現象。馬的染色體有64條,而驢子的染色體只有62條,雜交之後騾子的染色體為63條。
  • 什麼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的人種不同,卻沒有生殖隔離?
    導語: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明明人種不同,但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這只是普通人對於人種的最基本的劃分,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好認,但在生物學上,嚴格來說是沒有人種之間的劃分的,雖然膚色不一樣,但體內的染色體構成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在西方,素有夏娃與亞當的傳說,夏娃與亞當分別代表人類祖先的女性和男性,雖然這只是西方神話,但並不妨礙用在生物學上。
  • 生殖細胞的形成——減數分裂
    一、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細胞增殖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1)單細胞生物:通過細胞的增殖而繁衍。 (2)多細胞生物:從受精卵開始,要進行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漸發育成個體。
  • 各大洲人種分開那麼久,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儘管現代人大都含有1.5%(歐洲人)2.5%(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但在之人群體內部,並沒有形成生殖隔離(不孕不育不在生殖隔離範圍)。怎麼樣才算是生殖隔離?在生物學上生殖隔離指的是物種不同類群之間無法交配,或者無法受精或者受精後無法發育,或者容易夭折的隔離機制,一般都用生殖隔離用來定義物種的差異,兩個生殖隔離之間用亞種用以區分,一旦生殖隔離形成,那麼可以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
  • 從地球上明明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為什麼還說它有自轉?
    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質量最大的衛星,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那為什麼還說它有自轉?從地球上明明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為什麼雖然從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但其實月球是有自轉的。以下做詳細說明。但實際上「潮汐」的概念更為寬泛,指代外有引力的不均勻作用。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你見過孤雌生殖的生物嗎?或者是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你見過嗎?你認為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嗎?為什麼呢?如果發生了,又會是什麼原因呢?不得不說,原本需要精卵結合才能生殖的生物突然出現孤雌生殖的現象,在生活中還真出現了!
  • 哺乳動物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獲成功
    相關工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上。地球生命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高等動物早已進化出了有性生殖這種更高級的生殖方式。那麼,科學家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探索哺乳動物其他生殖方式的可能性?        「孤雌生殖成功的實驗以前已有報導,但當時出生的小鼠只存活了幾天就死亡了。這次我們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精子印記基因Rasgrf1,在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將這個基因敲除掉,我們獲得的孤雌個體基本與正常個體一樣的健康小鼠。」王樂韻說,接下來,科學家們將繼續關注孤雌小鼠後代的健康狀況,進行持續觀察和研究。
  • 尼安德特人和晚期智人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就是指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在自然的條件下不交配,即使交配了也無法繁殖後代或者後代也無法具有生育能力的一種隔離機制。人和黑猩猩雖然有98%以上的基因是相似的,而且共祖,但是人和大猩猩無法繁殖後代的,前蘇聯的科學家就這一點做過一個實驗。人類的起源同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