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非線性(幾何、材料和邊界)分析中,首先碰到的難點就是材料非線性,其是計算中非線性最明顯的方面。
應力—應變曲線
上圖鋼的壓力應力-應變曲線,其中存在一個彈性階段(應力與應變成正比),塑性平穩階段(塑料應變幾乎不隨應力的變化而變化),然後硬化和縮頸。
將主要關注這張圖表的兩個階段——彈性階段和塑性平穩階段。這意味著,對於有限的應力,我可以把我的鋼材看作具有以下特徵的一種雙線性材料:
這是一個典型的雙線性彈塑性模型。有時採用加工硬化(塑料平穩段曲線不是水平的,而是輕微傾斜的)。雙線性彈塑性模型只適用於一定的最大塑性應變(即開始強化處)。把它標記為左邊圖中的「最大允許塑性變形」。假設模型不會達到如此高的應變值,在實際分析中,只需顯示塑性應變值,並在感興趣的地方檢查最大值,就可以對其進行檢查。正如在右圖上看到的,高塑性應變模型將會表現為塑性平穩段是無限的,這可能會對結果的準確性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檢查最大塑性應變是個好思路。
「自由」應變
許多材料都有非線性應力—應變曲線。大多數一開始較硬,隨著壓力的增加逐漸變得不那麼硬。然而,鋼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特點——它可以屈服。
屈服意味著,鋼材將保持應力不變(因此性能保持不變),但會增加應變。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屈服有很多好處(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但是這裡將著重介紹有關塑性應力分布的方面。想一想:
3個人將一塊石頭舉過頭頂。中間的人太矮了,以至於夠不到石頭,所以他基本上什麼也沒做,而站在邊上的高個子的人則承擔著所有的重量。它們代表一種脆弱的材料,並且石頭太重了。首先,兩個高個子的人會被壓倒,然後中間的人只會對石頭的重量感到絕望。然而,正如我之前寫到的:
鋼可以保持一定的應力水平(屈服),同時增加應變。
在例子中,意味著兩個高個男人都可以在拿著石頭的同時蹲著!這樣石頭就會變更低,最後,中間的那個人就能幫忙……現在,三個人扛著石頭,而不是兩個!
這稱為塑性再分配或塑性調整。當然,這是有限定的:
塑性應變不能太高:只有這麼深的蹲下後,他們才可以做任何事。你不可能經常這麼做:如果你希望高個子的人一直蹲下站起來,他們會很累,出現疲勞(低周疲勞:一個危險的東西!)。材料各向同性/隨動強化:每個周期的應力—應變曲線都會有所變化。
材料非線性分析
如何在單元中起作用
簡單的例子就是彎曲梁:
如圖所見,橫截面底部和頂部邊緣的應力最高,而中間的應力則逐漸減小。這顯然是一個彈性狀態。
為了解釋塑性是如何工作的,想像一下,在中間的某個地方切割一小段梁。彎曲意味著切割部分的「垂直邊」要像這樣旋轉。
現在我要把這個小塊切成幾個水平層,測量這些層的應變。該應變基本上是「初始形狀」和「當施加彎曲時的變形形狀」之間相對於原始長度的差異。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外層(1和7)變形很大、(所以應變很高)。當向橫截面的中間移動時,應變會降低。
當然,當橫截面在彎曲中保持不變時(通常是這種情況)每層中的應變是成比例的並且線性地變化。因此,如果第一層的最大應變為0.0035,則第二層的最大應變為0.0025,第四層的最大應變為0.0005。這是一個簡單的線性變化。
假設橫截面在彎曲時保持不變,就意味著,與截面幾乎垂直的側面將保持直線。這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在第一層增加一倍的應變,將以相同的因子增加每層的應變。換句話說,橫截面上的應變是這樣的:
所以回頭看這個任務所採用的鋼的雙線性應力—應變曲線。當材料處於彈性階段時,應力會隨著應變成比例地增加。但當到達塑性平穩階段時,應變增加,而應力保持不變。
發生屈服後應變是有極限的。如上所示,計算起來非常簡單。由於已經知道,在任何截面上應變都在變化,這是如何影響同一橫截面的應力分布的:
正如你在開始時看到的,在橫截面的外側有非常高的應力,而中間部分什麼也沒有。這與三個人把石頭舉過頭頂的情況類似。隨著應變的增加,鋼仍然能夠承受應力。然而,有一個好處——越大的橫截面實際承載的應變越大!外邊緣的高應變使得截面的內部也存在應變。這樣,應力就會出現在那裡,並有助於進行彎曲。就像中間那個矮個子一樣!
對於一個矩形而言,這不是一個小的效果,由於這種彎曲,可以獲得額外的50%的性能!
要記住的是:
材料的非線性很有趣!最重要的是:
當材料的應變大到達到屈服時,就應該使用非線性材料模型。最簡單的模型是雙線性模型。需要檢查模型中最大的應變是否不超過在強化發生時的應變。屈服允許將部分負荷轉移到該結構的另一部分(也就是「中間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