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頒錯的諾貝爾獎:獲獎者讓數萬人走向絕望

2020-08-26 霖說天下

提起諾貝爾獎,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其包含的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所頒發的項目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該領域最高的科學水平。

可就是這麼一個由一群頂尖科學家參與評選的獎項,卻在71年前把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一個在病人眼中如同惡魔的醫生,讓這個醫生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許多人變成了行屍走肉。

這個醫生叫做安東尼奧·C.D.A.F.埃加斯-莫尼茲,他發明的技術叫做腦葉白質切除術。

在上個世紀的前半頁,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還是非常不完善,因此對於很多得了精神病的人或者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人,社會上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面對這種未知的疾病,很多病人得了之後經常會精神失常,行為過激。而沒有治療方法的人們只能採用極端的手段來強制治療。醫生大多採用束縛或是大劑量使用鎮靜劑乃至鴉片等辦法來暫時緩解。而那時人們常常會把得精神或者心理疾病的親友送進精神病院,而在那裡,採取的手段卻更加極端甚至殘忍。

那時精神病院有很多堪稱殘忍的治療手段,比如說水治療法(把病人封在浴缸中),禁閉療法等。可以說人們想通過這些極端的手段來「重塑」病人,但是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也出現了很多悲慘的故事。

就在這種絕望的治療氛圍下,有任何有效的新技術都會被人們視為救命稻草。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

這一報告引起了我們的諾貝爾獎得主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興趣,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他由此啟發發明了一種切除腦前額葉外皮的連接組織的神經外科手術,並且在1935年11月12日,於裡斯本的聖瑪塔醫院做了第一次嘗試。雖然病人的症狀有所減輕,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恢復到能出院的地步,而莫尼斯依然宣稱他的手術取得了成功

莫裡斯後來又進行了幾十次的手術,雖然病人都倖存了下來,並且相關症狀有所減輕,但是病人們出現了反應遲鈍以及性格變化的副作用,後世得研究認為病人很可能得上精神幼稚病。但是莫裡斯並沒有在意這些副作用,而是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實驗是成功的,於是這種實驗被紛紛採用。

後來莫裡斯又對手術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專門設計了一種被稱為「前腦葉白質切除器」的器械來機械損毀前腦葉的神經纖維。因此,這套手術方法後來被稱為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但是由於這種手術既沒有精確的定位,也沒有標準的操作流程,醫生往往是憑感覺對著病人大腦亂搗一氣,所以術後病人的表現可謂千奇百怪。有些病人直接死於手術或是因為手術後遺症而自殺;有些人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殘疾;也有一些出現了極端的狂躁或是抑鬱症狀;而最多的情況是,病人精神病症狀有所減輕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些病人變得像行屍走肉一般,孤僻,遲鈍,麻木,神情呆滯,任人擺布,從此一生就生活在無盡的虛無之中,一個母親這樣描述她接受過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女兒:「我的女兒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她的身體還在我身邊但她的靈魂卻消失了。」

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現象沒有得到人們的關心並予以制止,單單在1939到1951年間,美國就有超過18000人接受了這樣的「手術」,而全世界範圍內有此遭遇者更是數以萬計。就連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總統的妹妹羅斯瑪麗▪甘迺迪都接受了這個手術,結果甘迺迪的妹妹智力出現了嚴重衰退,喪失了語言能力與行動能力。

就是這樣一個摧殘數萬人的手術在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不得不叫人唏噓。

科學的探索結果不一定都是光明有益的,探索科學打開的大門有時候通往的可能是黑暗。

相關焦點

  • 著名導演劉信達:諾貝爾醫學獎頒錯對象了,應該頒給鍾南山
    劉信達表示:「諾貝爾醫學獎頒錯對象了看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了,獲獎者卻不是鍾南山,劉信達就氣不打一處來。諾貝爾獎的規則太死板了,毫無靈活性,必須與時俱進,必須好好改革了。」劉信達希望諾貝爾獎主辦單位勇敢糾錯,及時糾錯,連夜給鍾南山補獎!」
  • 諾貝爾獎史上最大恥辱:1949年醫學獎,30萬人永無休止噩夢
    100多年來,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科學界最重要的一個獎項。但是即便是這樣重要的獎項也不是沒有頒錯的時候。由於物理和化學是科學化成就很高的學科,所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獎歷史很少出錯,生理醫學獎問題要更多一些,尤其是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以說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大錯誤,導致了30多萬人的悲劇,成了他們人生揮之不去的夢魘。那這到底是是咋回事呢?
  • 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30萬人永無休止的噩夢,諾獎史上最大恥辱!
    100多年來,諾貝爾獎可以說是科學界最重要的一個獎項。但是即便是這樣重要的獎項也不是沒有頒錯的時候。由於物理和化學是科學化成就很高的學科,所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獎歷史很少出錯,生理醫學獎問題要更多一些,尤其是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以說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大錯誤,導致了30多萬人的悲劇,成了他們人生揮之不去的夢魘。那這到底是是咋回事呢?
  • 諾貝爾獎最黑黑歷史,將數萬人變成了白痴
    ,代表著行業內的至高成就;但是這樣一個如此權威的獎項卻發生過一次重大失誤,直接導致數萬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有的小孩子僅僅因為不聽話,就會被家長帶去接受這個手術;單弗裡曼一個人就做了3500例手術,其它一些國家受到美國影響也有上萬人做過這個手術。
  • 2020年諾貝爾獎揭曉:多數獲獎者來自這個國家
    隨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2020年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一共有12人(組織)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六個獎項。杜德納(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5 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美國-耶魯大學) 6 諾貝爾和平獎: 世界糧食計劃署 從獲獎者的身份與經歷來看
  •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來了,獲獎者還有中國人
    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都有一個主題,比如前年的主題是「心」,去年的主題是「習慣」,今年的主題是……「蟲子」。為了跟主題契合,今年的獎盃也是蟲子主題:獲獎者會收到一份PDF文件,列印出來後按照說明粘起來,會得到一個「獎盃」,其中5面分別印有1種蟲子,有跳蚤、蟑螂、計算機bug、諾如胃蟲,以及大眾的甲殼蟲轎車,另外一面印的是粘貼指南。
  •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最高齡獲獎者
    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時間:2019-10-11 19: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貝爾獎創紀錄 97歲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成 齡獲獎者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17:45,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約翰B
  • 此人發明了一種小手術,剝奪數萬人靈魂,卻還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為在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獎項之一,獲獎者無一不是推動世界發展的人中龍鳳。然而事無絕對,有這麼一位獲獎者,不但配不上諾獎的名頭,反而被其他獲獎者所鄙視,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位獲獎者名叫埃加斯·莫尼茲,1874年出生於葡萄牙。18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葡萄牙最有名的科英布拉大學醫學院,28歲在海外讀完了博士,隨後便回到母校擔任了教授職位。從學歷上來看,莫尼茲是個地道的天才。不光如此,莫尼茲同時也在政界發展,43歲時更是被任命為葡萄牙駐西班牙外交大使。
  • 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 獲獎者將得到「十萬億元現金」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法媒稱,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出爐,獲獎者會得到十萬億元現金。法新社9月12日報導,今年(2019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包括對在義大利製作和食用的比薩是否能夠防治癌症的研究,以及換尿布機的發明者。當地時間2019年9月12日,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舉行,帕特麗夏·楊因研究「袋熊如何製造立方便便」獲得201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 歷史回眸——細數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者,哪一個最讓人感到意外?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獎項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從1901年頒發至今,諾獎獲得者一直都是備受人們的關乎。
  • 日本71歲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次日平靜上班,獲同事熱烈歡迎
    71歲的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日本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19名日本人,令人驚訝的是,在獲獎後,他任像往常一樣去公司上班,並受到了同事的熱烈歡迎。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是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在得知獲獎消息第二天上午接採訪,表示要向97歲高齡仍堅持科研的共同獲獎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古迪納夫學習,「只要還活著就要繼續研究」。吉野神情愉快地到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公司上班,受到了許多員工的鼓掌歡迎並獲贈花束。他笑著說:「大家的小孩想必都很開心吧。覺得爸爸的公司了不起!
  • 諾貝爾獎揭曉: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
    原標題:1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全面統計:屠呦呦為女性獲獎者年齡最大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901年至2017年期間總共頒發了108次(由於世界大戰等原因,中斷了10次),有214位獲獎者。
  •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李政道透露科學家趙忠堯70年前就應獲諾貝爾獎 2002年7月14日17:07  新華網   新華網合肥7月14日電(記者張曙光 周劍虹)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日前在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封信中透露
  •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年前就獲得了臺灣「唐獎」
    兩位獲獎的科學家巧合的是,4年前,這兩位科學家曾因同樣的學術貢獻而獲得臺灣首屆「唐獎」。臺媒因此備感興奮,認為「唐獎」是諾貝爾獎的「前哨獎」。臺灣「唐獎」評審委員會也在10月1日當天發出新聞稿,向兩位科學家表達「恭賀」之意。
  •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線上舉行 獲獎者在各自國家領獎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電 綜合消息: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的確非常不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在視頻致辭中說道。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科學家等美國諾貝爾獎獲獎者
    諾貝爾大會(Nobel Assembly)表示:「諾貝爾獲獎者發現C型肝炎病毒是正在進行的抗擊病毒性疾病中的一項裡程碑式的成就。現在,這種疾病有史以來第一次能被治癒,使得從全世界人口中根除C肝病毒有望實現。」這些科研人員抗擊C肝的貢獻標示著美國在醫學研究領域的領導作用以及在抗擊疾病中所取得的成果。
  • 038 榮耀:那些頒錯了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頒獎周第二節,我們主要說了諾貝爾獎歷史上那些錯誤和遺憾。比如最容易被人拿出來說事兒的就是下面這個手術。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根據報導,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不需要開發票。自由支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拿這300萬買30萬杯奶茶都闊以!這獎項實在是太提氣了!
  • 中國版諾貝爾獎昨天頒獎,50位獲獎者帶走馬化騰1.5個億
    中國的諾貝爾獎又頒獎了,50位獲獎者齊聚一堂,開開心心地領走了馬化騰1.5個億。 11月14日訊,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