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很多事做到九成就可以了,但這對一個經濟體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解封之後,即便經濟恢復了九成,但離恢復正常還相去甚遠。至少在找到疫苗或治癒方法之前,人們的生活將會很艱難。比如美國,GDP哪怕只下降10%也會成為自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疫情造成的痛苦越多,其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產生的影響就可能越深遠。
我們無法想像解封後的生活將有多艱難。無論解除限制的方式多麼合理,封鎖的強大慣性仍將抑制經濟的發展。
首先,解封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即使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病例減少的速度還是很緩慢。在義大利死亡病例達到每日900多人的高峰之後一個月,每日死亡人數還是高達300多。由於病毒依然存在,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是必要的。
第二個原因是不確定性。解封以後,人們對於疾病還是有許多未知,包括疫情是否會二次暴發、免疫力是否會維持,以及疫苗或者治癒方法是否有希望問世,這些都讓害怕新冠肺炎的人畏縮。即使有些州放鬆了社交距離措施,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還是表示無法自在地逛商場。德國允許小商店恢復營業後,顧客還是敬而遠之。封城後,丹麥人在諸如旅遊和娛樂等服務業上的家庭支出,減少了八成。丹麥的經濟學家估計沒有隔離的鄰國瑞典在支出方面的削減也大致一樣。
許多企業在封鎖期間暴露出資金緊缺的問題,資產負債表不容樂觀,且需求疲軟。高盛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小型企業老闆表示,他們的現金將在三個月內消耗殆盡。英國拖欠租金的商業租戶比例上升了30%。波音公司老闆警告稱,航空旅行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都無法恢復到到2019年的水平。
企業紛紛陷入困境,加劇了人們的財務擔憂。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的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一旦他們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無論是依靠儲蓄、借錢還是變賣資產,最多也只能維持三個月的生活。因為在「九成經濟」中遭受最沉重打擊的行業僱用了大批廉價勞動力,導致失業率高企,臨時工作「一工難求」。
經濟也將遭受重創。通過削減成本和尋找新的工作方式來適應疫情的公司可能會提高生產率。但是,如果人們在解除封鎖後減少彼此往來,或者連續幾個月無所事事,他們就會脫離原有的職業關係網,並可能喪失工作技能。美國失業者可能會面臨一個「失去的十年」。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將在短期內拯救企業,這是好事。但那些旨在保住就業的措施最終可能創造出既不繁榮也不破產的殭屍公司,從而減緩勞動力和資本的循環利用。
「九成經濟」在全世界範圍內持續的時間越長,疫情過後經濟復甦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論是在一個世紀前的西班牙流感還是近20年前的非典,疫情發生後,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生活恢復正常。但兩者都沒有像新冠肺炎這樣產生如此大的經濟影響,1918年公民對政府的期望也沒有今天這麼高。
一場深遠且漫長的經濟衰退將會激起人們的怒火,因為這場大流行成了發達國家社會的一面「照妖鏡」。養老院的管理不善、少數族裔的高死亡率、阻礙職業女性的額外需求,以及許多人難以獲得的醫療保障(尤其是在美國),這些都會引發改革的呼聲。當普通民眾意識到消除不公平的負擔落在自己身上,也會引發一場革命。年收入低於兩萬美元的美國人失業的可能性是年收入超過八萬美元的人的兩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速度。
與2007年-2009年金融危機後發生的情況相比,這次民眾對變革的需求可能會更快地促使政治改革。對於那些相信開放市場和有限政府的人來說,他們的任務是確保這種能量被引導到正確的變革上。如果這場流行病降低了改革的門檻,那它將為重塑社會契約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讓那些被排斥在外的群體也能獲利,並打壓那些通過稅收制度、教育和監管享有穩固特權的人。也許這一流行病將增強國家和全球團結的意識。或許像德國這樣依靠強大制度來應對疾病的國家所取得的成功,將與那些扮演民粹主義小丑的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將時間浪費在浮誇地嘲笑專業知識上。
上一次金融危機後,政客們未能處理好普通民眾的不滿情緒,變革的呼聲導致民粹主義盛行。「九成經濟」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它所產生的憤怒最終可能會助長保護主義、仇外心理和政府干預,其規模是幾十年所未見的。
(李曦子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