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隨處可見,常常與廉價,粗製濫造密不可分的「塑料藍」
10月14日的蘋果新品發布會,被譽為「果粉的春晚」,最新款的iPhone12終於在千呼萬喚中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然而,諸多配色中的藍色款一出,立刻被瘋狂吐槽:「廉價」!「塑料感」!網友們的各種惡搞對比也鋪天蓋地而來,蘋果為iPhone苦心打造的「高大上」形象感覺垮塌了一大半,包括蒂姆·庫克在內的蘋果高層,對這個結果肯定是始料未及。
iPhone12高大上的宣傳視頻,在定格瞬間出現了「塑料藍」效果,令人始料未及 | www.theverge.com
平心而論,網友們的直覺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反映了某種工業設計原則。藍色塑料不僅給人廉價的感覺,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不太乾淨的東西。這種心理感受甚至能外化成一種不太舒服的生理體驗。而且實際上,許多低廉的塑料製品,確實會故意使用偏深的藍色來製作,因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掉劣質原材料上的雜質和瑕疵,以達到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目的。
塑料的廉價感,是一種「集體記憶」
塑料與廉價感之間的聯繫,其實可以一直回溯到三四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消費工業生產體系才剛起步,很多產品在設計的時候考慮的並不是今天常說的美感和用戶體驗,而是大寫的「成本」。
曾幾何時,「塑料藍」是一代中國青少年的青春回憶,也是改革開放初期消費品設計的「標配」 |攝影師任曙林
今天的設計師們對塑料這種材料的應用早已是駕輕就熟了,可以有光面、啞面,或者混搭光啞面、噴橡膠漆、過 UV(即紫外光固化塗料)、蝕皮紋,還有各種鍍層的玩法。但這些手法都是一道又一道的成本,在當時都不是剛需。那時只要產品能做出來,能用,就可以了。
那麼最經濟的做法是什麼呢?
不要蝕紋、也不要亮面,更不能噴漆、過 UV。因為不論是蝕紋還是亮面的塑料,都得對模具進行後處理,或曬紋或拋光,或者對成品進行噴塗,人力成本再低,材料和工藝成本總是得算進去的。因此產品的塑料外殼看上去總有一種霧蒙蒙的感覺,摸上去是光滑的,但看上去又不是亮鋥鋥的。以至於當時的那些塑料製品,大多數的模具都是只經過最簡單的打火花處理就可以用於正式量產了。因此造就了一大批頗有童年回憶的、似亮非亮似啞非啞的塑料感製品。
可以說,我們今天對於「塑料感」的心理體驗,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集體記憶。
高大上 = 金屬感
不過,如果我們放寬歷史時間的維度,就會發現,被我們嘲笑嫌棄的「塑料感」,也曾經是高大上和前衛的同義詞。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塑料感」與戰後設計大爆發時期的「塑料感」並不是一類東西。對於那個時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塑料感」是經濟高速發展到接近泡沫狀態下的呈現,是不計成本把材料儘可能用到極致的探索;但對於我們來說,塑料感卻是在追趕先進的前提下,以快速普及為目標,降低單件商品成本的手段。
二戰推動了科技的大發展,也顯著影響了戰後整個社會對新興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類其他產品,如此迫切地想要大量富有科技感、未來感的優質設計。伴隨著戰後未來主義和工程設計學的興起,塑料、金屬、膠合板這些充滿造型想像空間的材料,承接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成為了塑造多姿多彩新世界的主力。那時候的「塑料感」不僅不廉價,還幾乎成為了一種富有想像力的自由與樂觀的科技派代表。可見,設計理念與材料所蘊含的附加值,與時代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BRAUN、ALESSI、蘋果,這些今天大家熱捧,強調設計感的品牌,都推出過「塑料感」滿滿的產品
不過,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以及塑料的濫用,這種「低廉但民主」的材料逐漸讓人們感到審美疲勞。隨之崛起的是加工難度更大、但質感更優的金屬材料:氧化鋁合金。
任何的技術和材料都逃不過「生命周期 S 曲線」的命運 | 作者供圖
這也是當初喬納森把初代 iPhone 的原型機放在賈伯斯面前時,老爺子為之驚嘆的原因之一。當你身處一個時代尾巴,看見一種新材料在實際產品上的應用時,一定會尖叫的。這種審美標準和趨勢,很快就在全球各類消費產品上蔓延開來,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各種產品上都開始出現氧化著色鋁合金的身影。
當消費者厭倦了塑料,「金屬質感」就變成了高大上的同義詞
塑料的主角地位瞬間就被鋁合金取代了。
人們心中對一件產品默認的體驗也悄悄被置換了。
為了區分兩個時代,也為了展示自己對產品的認知,從街頭到媒體,開始出現一個新詞:「塑料感」。如同人們把心中的「驚喜」和「期待」稱為 「設計感」一般,大家也開始將對舊時代的嫌棄叫做「塑料感」,用以指代「沒有金屬光澤、沒有更豐富的工藝處理」的平價商品們。
於是,從歷史廢墟裡走來的「塑料感」就成了這個時代特有的貶義詞。
這其實談不上孰好孰壞,都只是時代的選擇,但結果就是,對於我們這幾代人而言,這種缺乏金屬光澤感的塑料就被打上了廉價的鋼印,成為了一個時期內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塑料藍」 :
一個視覺給你開的玩笑
講到這裡,如果我們再回頭看看 iPhone 12 的藍色,就很能理解這一股忽然而來的網絡群嘲是怎麼回事了。
iPhone12 pro以及iPhone12 pro Max配色展示圖 | www.macworld.com
首先,一件產品的視覺效果,在經過環境光、手機或相機的鏡頭和 CMOS、手機或電腦的屏幕這樣幾道層層轉譯後,基本上是沒有辦法還原肉眼所見的情況的。這也是設計師在調教 CMF(即顏色、材料、工藝)時,一定要親自去工廠現場反覆調試、對比的原因。
比如當年的 iPhone 5c,發布之初也被大家吐槽「塑料感」,但入手真機後一看,蘋果居然把塑料做出了接近陶瓷的質感。這其中就不僅僅是現場調教這麼簡單了,還涉及對塑料原料本身的配方的研究。
為了確認這件事,我特意跑去蘋果體驗店仔細觀察把玩了這款iPhone。雖說這款顏色個人的喜好會有差別,但要說與官網圖片一致性這事兒上,我認為是沒有怎麼偏的。但官網圖上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略略有一點偏綠,而真機的感受則是偏沉穩的更正的純藍色。
然而由於 iPhone 12 的後背是採用清透的玻璃材質,而顏色又是做在內側面的,這就會導致顏色在玻璃層的反射和折射下,在不同的環境光當中產生相當不同的視覺效果。於是乎,就有了各位網友和各家媒體發出來的各不相同的色彩呈現,而在這一系列色彩中,不幸就有大家熟悉的那種堵得慌的「垃圾桶藍」。
順理成章地,從一張「垃圾桶藍」的配色照片開始,我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些廉價產品帶來的不良體驗,這個落差在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下突然就成了熱點話題,甚至出現了「是不是因為設計師離職所以顏色翻車」這種讓工業設計業內人哭笑不得的猜測。
作者:蘇志斌
編輯:朱步衝
一個AI
讀完看看自己的配色藍,頓時覺得高大上起來了!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