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主張:世界極其簡單,我們隨時都可以獲得幸福。
有人會說,不,我認為對這個世界而言,我「只不過如此」,我人生路上所有認為的「可能」都最終變成了「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義時代轉瞬即逝,殘酷的現實主義時代終將到來。我們會被各種社會責任和複雜的人際關系所困擾,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簡單,我也不可能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但是,阿德勒認為,環境是客觀的,如何變得幸福是主觀的,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不同導致了你所認為的結果不同。
你為什麼會覺得生活不堪重負,因為原生家庭?因為學歷?因為外貌?因為經濟條件?你曾因為這些而感到自卑嗎?你曾因為這些而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從而也無法衷心的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再陷入到自我嫌惡的境地嗎?能刷到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或多或少對心理學有些了解,你可能已經知道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弗洛伊德主張人之所以會如此一定有其過去的原因。比如一個男生總是找比自己大的姐姐談戀愛,有人可能會覺得他是由於母愛缺失導致想找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給自己愛的姐姐來彌補內心的缺失。再比如每一個罪犯都可能是因為悲慘的童年導致他們報復社會的心理。
但是,阿德勒的主張是「目的論」!何為「目的論」?即我是先想去做這件事,然後再去給自己找一個做這件事的合理的原因。比如說幽閉恐懼症,阿德勒的觀點認為,人會有幽閉恐懼不是因為先天有病,而是因為人先有不想一個人待在一個封閉的黑暗空間的目的,再由此出現了在幽閉空間裡恐懼,頭痛,腹痛的症狀,這些症狀的出現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自我保護機制引起的生理喚醒。至於為什麼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那就又要深層次去剖析了。
目的論和原因論究竟何者更能擊中你的心,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巨頭之其二,所以也不好判斷對錯,畢竟心理學是一門概率論。但最近,我嘗試著用目的論去解釋我的一些態度和身邊的一些事情,倒也確是覺得這個世界更簡單了些,更容易看懂了一些。我們不過都是在為目的找藉口。想要獲得幸福,只要把幸福當做目的就好啦!
具體如何改變心態,變得可以掌控方法達到目的,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阿德勒的哲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會告訴你如何改變你自己,隨時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