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成為了衡量一部電影能否切中觀眾共鳴點的新剛需。
文/一一
一個有溫度的母親。
十年前,徐帆在《唐山大地震》裡的「母親之跪」成為當時的一個爆點,這也讓徐帆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日後馮小剛在評價徐帆飾演的母親時,認為這是一個有溫度母親的所作所為。
在《唐山大地震》之後,徐帆至少在6部作品中飾演「母親」。同樣也是馮小剛的作品,《一九四二》裡的「花枝」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今年10月份,徐帆再度飾演「母親」的《關於我媽的一切》宣布開機,而時隔兩個多月後這部電影也正式在青島宣布殺青。
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關於我媽的一切》給足了「母親」的空間。這是一部徹徹底底聚焦「母親」的影片,在當下的電影市場裡是比較少見的。儘管觀眾對於現實情感有著強烈的共鳴需求,但是真正聚焦於一個中國普通母親的題材卻一直屬於一個稀缺狀態。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中國式母親」可能成為了撬動觀眾共鳴的突破口。其實在去年進行年末總結時,「中國故事」在電影市場的未來擁有極大的空間成為了產業一致的看法。而經過了疫情重創之後,如何通過最「普世」的故事撬動觀眾,實際上也需要更多「中國式」影片。
1
—「中國式母親」:
從共鳴到需求—
關於「母親」的共鳴。
此前在開機儀式上,《關於我媽的一切》導演趙天宇表示,放眼中國電影市場,講述母親在家庭中重要性的影視作品鮮少有人關注。
儘管此前關於「母親」的不少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但真正以「母親」作為切入點的國產片的確極少。實際上,「中國式母親」一直以來都有著強烈的共鳴需求。
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式母親」事實上是全職家庭媽媽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而「教師媽媽」本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某種程度上也會映射到子女的身上,這在現實裡實際上也非常普遍。
但電影本身並不是聚焦在「原生家庭」之上,而是去展現一位普通「中國式母親」的家庭重要性。電影《關於母親的一切》圍繞一位普通母親的生活展開故事,即將迎來退休生活的季佩珍是一個永遠在為家付出的媽媽,對她關注越來越少的丈夫、長大後跟她越來越疏遠的女兒、患了老年痴呆的婆婆……家人們似乎習慣了她的付出並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個家不再平靜。
「領悟」是整個電影的一個關鍵詞,在面臨生死難題時,母親反思起了對女兒的態度、女兒思考起了對母親的態度。但在「領悟」的背後,電影真正希望去表達的是真正去關注一位普通母親在一個家庭當中的重要性。
從這一點來看,電影在當下的國產片電影市場是很罕見的切入點。而通過「家庭關係」去呈現母親的重要性,也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需求。在宣布《關於我媽的一切》殺青的同時,電影也發布了概念海報和劇照。
在概念海報當中,以手繪的方式呈現。近處是黃色花朵開在藍天裡,遠處則是大海裡有一座燈塔,女兒牽著母親的手走向大海。從概念海報也能看出電影關於親情的和解和希望的整體基調。
飾演母親的徐帆,此前表示雖然此前多次飾演過「母親」的形象,但《關於我媽的一切》是將視角完全放置在母親身上,角色本身的飽滿情緒和戲外身為子女的本體反思讓其非常感動。而在這樣一段「非典型」故事裡實際上有著「典型」的家庭情感關係,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實際上也是電影的一大優勢所在。
2
—中國式影片的幕後:
班底從「有」到「優」—
優質班底的聚攏效應。
在整個產業頭部化效應凸顯的背後,一個比較讓人忽視的重點在於優質班底的聚攏效應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優秀的幕後團隊不再僅僅助力零星頭部的國產大片,很多現實主義國產片背後也有優質班底參與其中,這一點其實和此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此前,只有頭部視聽大片才能聚攏優質班底,從而對電影的視聽層面進行升級。而隨著現實主義影片在市場的前景發生改變,以及現實主義影片對於整體製作水準的提升,也讓不少優質班底開始進入到現實主義影片創作行列。
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金雞獎頒獎典禮當中,最佳錄音、最佳剪輯等「幕後獎項」都屬於現實主義影片,而不再是傳統強視聽影片。
在《關於我媽的一切》背後,導演趙天宇此前的多部作品有著較為不錯的市場反響。其中《雙食記》、《萬有引力》曾入圍多個國際影展。此外,曾指導過《北京遇上西雅圖》《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多部優秀商業影片的攝影指導陳志英;曾指導過《春風沉醉的夜晚》《嘉年華》的美術指導彭少穎;曾憑藉《重慶森林》等優秀作品多次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剪輯獎的「黃金手」剪輯指導鄺志良;曾指導過《後來的我們》《找到你》的音樂指導安巍,此次也悉數加入創作團隊。
幕後團隊的「精品化」一方面保證了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優質班底參與到現實主義影片的創作過程中,實際上也為影片增加了除了故事和情感之外更多元的看點。
此外,電影的出品方上海喜焰文化此前參與製作了《「大」人物》、《重返20歲》、《分手合約》多部優秀影視作品均收穫了不俗的口碑與票房成績。
3
—「中國式」影片:
從外到內—
情感認同。
此前,「中國式」影片往往用來區分與傳統好萊塢所不同的國產重工業大片。從2017年開始,以「中國式災難片」、「中國式動作片」為起點,以類型元素為重點為影片打上差異化標籤。在好萊塢大片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的階段,這種方式成功讓不少口碑突出的國產片躋身市場頭部,並且屢屢打破票房天花板。
而在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中國式主旋律」出現之後,「中國式」影片實際上已經悄然發生轉變。這部電影背後真正的支點成為了對家國情懷的一致認可,這也讓「中國式」影片從故事認同走向了情感認同。
實際上,這一點在今年更加明顯。整個上半年,疫情致使影院長達近半年關停歇業。復工後,無論是率先上映的《八佰》還是《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頭部影片的關注點更多放在了「情感認同」上。雖然整個市場此前一直受到上座率管控限制,但是「情感認同」依然讓今年的電影市場產出了30億級別的頭部影片。截至目前,今年共有4部破10億的影片。
對於全球電影產業遭遇重創的特殊年份,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優秀。而從今年復工後產業變化來看,觀眾對於現實主義共鳴有了更強烈的需求。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口碑為王和現實主義就成為了市場逐漸展露的新趨勢,而經過了三年時間的不斷強化,觀眾對於「口碑」和「現實主義」顯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單純的以現實主義為賣點和「口碑」優質的影片顯然不足以撬動觀眾,如何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講述與「我」有關的故事,如何在口碑優質的基礎上切中與「我」有關的情感,成為了當下國產片急需去思考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實際上也成為了產業共識。《關於我媽的一切》作為疫情後迅速開機的影片,影片本身有著很強烈的現實基底。母親是一個要強、自信又愛嘮叨的「虎媽」、女兒是一個衝動、任性又在「北漂」的後浪、父親則是一個內向、老實但又遭遇中年危機的醫生。
在這樣一個三人為核心的「中國式家庭」裡實際上有著很多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要點。母親的「中國式母愛」方式、北漂女兒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拉扯和迷茫,在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親情關係」背後成為了觀察「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一個窗口。
疫情過後的2021年,整個國內電影市場勢必需要國產電影承載更大的壓力。儘管今年電影市場復甦要比預期稍好,但總體而言整個市場依然需要吸引觀眾回流。而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中國故事」則有著相當大的機會。也勢必會有更多國產片會以「中國式」為影片前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