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再演「中國式母親」,能超越《唐山大地震》嗎?

2021-01-08 1905電影網

 

「中國式」,成為了衡量一部電影能否切中觀眾共鳴點的新剛需。

文/一一

一個有溫度的母親。

十年前,徐帆在《唐山大地震》裡的「母親之跪」成為當時的一個爆點,這也讓徐帆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日後馮小剛在評價徐帆飾演的母親時,認為這是一個有溫度母親的所作所為。

在《唐山大地震》之後,徐帆至少在6部作品中飾演「母親」。同樣也是馮小剛的作品,《一九四二》裡的「花枝」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今年10月份,徐帆再度飾演「母親」的《關於我媽的一切》宣布開機,而時隔兩個多月後這部電影也正式在青島宣布殺青。

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關於我媽的一切》給足了「母親」的空間。這是一部徹徹底底聚焦「母親」的影片,在當下的電影市場裡是比較少見的。儘管觀眾對於現實情感有著強烈的共鳴需求,但是真正聚焦於一個中國普通母親的題材卻一直屬於一個稀缺狀態。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中國式母親」可能成為了撬動觀眾共鳴的突破口。其實在去年進行年末總結時,「中國故事」在電影市場的未來擁有極大的空間成為了產業一致的看法。而經過了疫情重創之後,如何通過最「普世」的故事撬動觀眾,實際上也需要更多「中國式」影片。

1

「中國式母親」

從共鳴到需求

關於「母親」的共鳴。

此前在開機儀式上,《關於我媽的一切》導演趙天宇表示,放眼中國電影市場,講述母親在家庭中重要性的影視作品鮮少有人關注。

儘管此前關於「母親」的不少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但真正以「母親」作為切入點的國產片的確極少。實際上,「中國式母親」一直以來都有著強烈的共鳴需求。

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式母親」事實上是全職家庭媽媽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而「教師媽媽」本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某種程度上也會映射到子女的身上,這在現實裡實際上也非常普遍。

但電影本身並不是聚焦在「原生家庭」之上,而是去展現一位普通「中國式母親」的家庭重要性。電影《關於母親的一切》圍繞一位普通母親的生活展開故事,即將迎來退休生活的季佩珍是一個永遠在為家付出的媽媽,對她關注越來越少的丈夫、長大後跟她越來越疏遠的女兒、患了老年痴呆的婆婆……家人們似乎習慣了她的付出並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個家不再平靜。

「領悟」是整個電影的一個關鍵詞,在面臨生死難題時,母親反思起了對女兒的態度、女兒思考起了對母親的態度。但在「領悟」的背後,電影真正希望去表達的是真正去關注一位普通母親在一個家庭當中的重要性。

從這一點來看,電影在當下的國產片電影市場是很罕見的切入點。而通過「家庭關係」去呈現母親的重要性,也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需求。在宣布《關於我媽的一切》殺青的同時,電影也發布了概念海報和劇照。

在概念海報當中,以手繪的方式呈現。近處是黃色花朵開在藍天裡,遠處則是大海裡有一座燈塔,女兒牽著母親的手走向大海。從概念海報也能看出電影關於親情的和解和希望的整體基調。

飾演母親的徐帆,此前表示雖然此前多次飾演過「母親」的形象,但《關於我媽的一切》是將視角完全放置在母親身上,角色本身的飽滿情緒和戲外身為子女的本體反思讓其非常感動。而在這樣一段「非典型」故事裡實際上有著「典型」的家庭情感關係,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實際上也是電影的一大優勢所在。

2

中國式影片的幕後:

班底從「有」到「優」

優質班底的聚攏效應。

在整個產業頭部化效應凸顯的背後,一個比較讓人忽視的重點在於優質班底的聚攏效應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優秀的幕後團隊不再僅僅助力零星頭部的國產大片,很多現實主義國產片背後也有優質班底參與其中,這一點其實和此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此前,只有頭部視聽大片才能聚攏優質班底,從而對電影的視聽層面進行升級。而隨著現實主義影片在市場的前景發生改變,以及現實主義影片對於整體製作水準的提升,也讓不少優質班底開始進入到現實主義影片創作行列。

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金雞獎頒獎典禮當中,最佳錄音、最佳剪輯等「幕後獎項」都屬於現實主義影片,而不再是傳統強視聽影片。

在《關於我媽的一切》背後,導演趙天宇此前的多部作品有著較為不錯的市場反響。其中《雙食記》、《萬有引力》曾入圍多個國際影展。此外,曾指導過《北京遇上西雅圖》《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多部優秀商業影片的攝影指導陳志英;曾指導過《春風沉醉的夜晚》《嘉年華》的美術指導彭少穎;曾憑藉《重慶森林》等優秀作品多次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剪輯獎的「黃金手」剪輯指導鄺志良;曾指導過《後來的我們》《找到你》的音樂指導安巍,此次也悉數加入創作團隊。

幕後團隊的「精品化」一方面保證了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優質班底參與到現實主義影片的創作過程中,實際上也為影片增加了除了故事和情感之外更多元的看點。

此外,電影的出品方上海喜焰文化此前參與製作了《「大」人物》、《重返20歲》、《分手合約》多部優秀影視作品均收穫了不俗的口碑與票房成績。

3

「中國式」影片:

從外到內

情感認同。

此前,「中國式」影片往往用來區分與傳統好萊塢所不同的國產重工業大片。從2017年開始,以「中國式災難片」、「中國式動作片」為起點,以類型元素為重點為影片打上差異化標籤。在好萊塢大片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的階段,這種方式成功讓不少口碑突出的國產片躋身市場頭部,並且屢屢打破票房天花板。

而在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中國式主旋律」出現之後,「中國式」影片實際上已經悄然發生轉變。這部電影背後真正的支點成為了對家國情懷的一致認可,這也讓「中國式」影片從故事認同走向了情感認同。

實際上,這一點在今年更加明顯。整個上半年,疫情致使影院長達近半年關停歇業。復工後,無論是率先上映的《八佰》還是《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頭部影片的關注點更多放在了「情感認同」上。雖然整個市場此前一直受到上座率管控限制,但是「情感認同」依然讓今年的電影市場產出了30億級別的頭部影片。截至目前,今年共有4部破10億的影片。

對於全球電影產業遭遇重創的特殊年份,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優秀。而從今年復工後產業變化來看,觀眾對於現實主義共鳴有了更強烈的需求。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口碑為王和現實主義就成為了市場逐漸展露的新趨勢,而經過了三年時間的不斷強化,觀眾對於「口碑」和「現實主義」顯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單純的以現實主義為賣點和「口碑」優質的影片顯然不足以撬動觀眾,如何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講述與「我」有關的故事,如何在口碑優質的基礎上切中與「我」有關的情感,成為了當下國產片急需去思考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實際上也成為了產業共識。《關於我媽的一切》作為疫情後迅速開機的影片,影片本身有著很強烈的現實基底。母親是一個要強、自信又愛嘮叨的「虎媽」、女兒是一個衝動、任性又在「北漂」的後浪、父親則是一個內向、老實但又遭遇中年危機的醫生。

在這樣一個三人為核心的「中國式家庭」裡實際上有著很多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要點。母親的「中國式母愛」方式、北漂女兒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拉扯和迷茫,在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親情關係」背後成為了觀察「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一個窗口。

疫情過後的2021年,整個國內電影市場勢必需要國產電影承載更大的壓力。儘管今年電影市場復甦要比預期稍好,但總體而言整個市場依然需要吸引觀眾回流。而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中國故事」則有著相當大的機會。也勢必會有更多國產片會以「中國式」為影片前綴。

相關焦點

  • 徐帆巔峰時期的4部電影,演技大爆發,最後一部《唐山大地震》
    徐帆不管是拍戲還是做公益,都遵循著平淡和原創的準則,這是一個演員最難得的品質。今天影子和大家聊幾部徐帆巔峰時期的電影,看看平淡背後的徐帆有著怎樣的演技大爆發。《只有芸知道》改編自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愛情經歷的電影《只有芸知道》,講述了隋東風和羅芸之間跨越15年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今日電影推薦《唐山大地震》
    電影介紹: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故事就是以這一次地震為背景。
  • 《唐山大地震》在片中向我們展示了地震中的天災人禍和撕扯的情感
    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真正體會到了地震的嚴重性和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尤其是生命的離開讓觀眾感到頗為震撼。當今天造成六點,唐山再次傳來地震的時候,這一消息瞬間在網上傳開,把全國的觀眾再次拉回到當年地震的陰影中。
  • 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災難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由馮小剛執導的一部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的電影。電影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由馮小剛執導,再由徐帆、張靜初、陳道明、李晨、陸毅、張國強、王子文等知名演員參與演出。電影改編自女作家張翎的小說《餘震》,講述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的地震,將唐山市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位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也讓倖存者陷入一個難以彌合的情感困境,但一家人終究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時重逢且釋懷。
  • 導演馮小剛為您講述,拍攝電影《唐山大地震》中臺前幕後的故事
    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他們的生命軌跡才重新走到一起……幕後製作:關於影片的情感馮小剛說,看《唐山大地震》流淚只說明觀眾被它觸動了,但這並不是他成就感所在。馮小剛一直在拍的時候、剪的時候都控制著。馮小剛覺得,電影講了中國人對家庭的眷戀,親情的力量特別大。「我在剪的時候已經找了我的朋友來看。
  • 唐山發生4.5級地震,回憶起1976年揪心的23秒,那讓人淚奔的電影
    12月05日08時02分在河北唐山市豐南區(北緯39.31度,東經118.04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新聞的發放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不少網友說感覺想起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紛紛為唐山人民擔心,並且懷疑這是當年的餘震。經專家分析並非餘震。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 特效佳
    > 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除了對地震時畫面的還原外,影片以一個家庭為主體闡釋的命運交織和血濃於水的親情才是最讓人動容的。 影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拼盡全力去扒開石塊去救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在最後關頭仍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在徐帆的演繹下,我們很難不對自然災害來臨時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 當年馮小剛拒絕章子怡拍《唐山大地震》的原因
    當年,章子怡苦苦請求馮小剛希望參演《唐山大地震》,但馮小剛拒絕了,理由是:「差錢」。因為他想用一個新人,這樣就能把錢花在製作上。唐山是重工業城市,居住人口多達百萬,一條主幹道極盡繁華,為了重現當年的繁華,僅特效製作就要花費一億多人民幣。
  •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中國地震局將於4月1日起正式提供自動地震速報服務,中國地震臺網將通過手機、網站、微博、
  •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
    1976年,大地震前夕的唐山唐山得名源於一個女人的死亡,這個人是唐王李世民心愛的老婆曹妃。話說645年,李世民打朝鮮得勝回朝,走到唐山這個地方,忽然之間,曹妃死了。打仗都帶著的媳婦,肯定寵愛有加,於是李世民就把這裡的山山水水賜為唐姓,從此這裡就叫唐山。歷史上的唐山曾經非常有名氣的,這裡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號稱「冀東三支花」,這裡還有好幾個中國的第一:包括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等等。
  • 地震預測有多難?唐山大地震原來是這麼回事!
    而自然災害當中,又以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地震能夠被準確的預測到嗎?地震發生之前不是有很多預兆嗎?為什麼至今人類人仍舊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歷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天要說的地震災害,就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今天的唐山地震,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今天得知唐山再次發生地震,這次地震不由得讓我想到三十八年前唐山發生的大地震,唐山地震的爆發是我新中國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大的災害,這種災害像饑荒一樣可怕。一座工業城市盡在23秒內變為廢墟,至今會想起來都十分不適,今天的地震再次發生在唐山,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不要害怕,祖國和人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一起抗震一起加油。
  • 亞洲電影大獎泰國影片奪最佳 河正宇、徐帆封帝後
    最佳影片為泰國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馮小剛捧起亞洲最高票房導演獎、「大地震」奪得四項大獎,李滄東摘得最佳導演獎,河正宇、徐帆分封「帝後」。    不過當晚最大的贏家非馮小剛莫屬,他不僅憑藉《唐山大地震》奪得亞洲最高票房導演獎,夫人徐帆也終於首次在港臺地區奪得影后,一洗在臺灣金馬獎敗北的「雪恥」,此外,「大地震」還贏得最佳視覺效果大獎。不過同樣在2010年成為華語票房奇蹟的《讓子彈飛》似乎在香港就沒有「大地震」那麼受寵,只獲得最佳造型設計獎。
  • 唐山為什麼頻繁發生地震?未來有大地震的可能性嗎?
    在中國地震臺網上搜了一下近期發生的地震,之前沒有關注過這方面的信息,但忽然發現實際上地震發生的頻率還很高,只是地震級別較低並且發生在偏遠無人區的時候不太受人關注。而發生在人類聚集區,尤其是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就容易受關注。
  • 誰的唐山大地震?——災害記憶圖示與社會變遷
    ——電影《唐山大地震》臺詞  1976年7月28日,毗鄰北京的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一場裡氏7.8級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造成了24萬人死亡,16多萬人重傷,唐山市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是,這場災難之後長達八年時間,中國社會對此保持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 唐山大地震後,西方媒體一度斷言,唐山將從地球上被「抹掉」
    這座重建的城市,在許多方面體現了中國雄心勃勃的現代化目標。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大地震,頃刻間將一座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夷為平地。 當各種傳媒報導了唐山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後,全國上下也立即掀起了一個支援唐山、慰問災民的高潮。各兄弟省、市、自治區立即打來電話,發來電報,詢問需要他們支援什麼。有的省沒有等到災區提出要求,就將災區急需的物資發運唐山。 雲南省判定在地震中會有許多人受外傷,需要止血藥物,立即向災區發運雲南白藥7萬瓶。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100多公裡外的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區都有明顯震感。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據悉,古冶區位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破裂帶上,此次古冶5.1級地震也發生在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區內。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唐山古冶5.1級地震為唐山老震區餘震
    原標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唐山古冶5.1級地震為唐山老震區餘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12日下午舉行唐山古冶5.1級地震情況通報會確認,當天早晨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的5.1級地震,為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序列的一次5級餘震起伏活動。
  • 唐山發生5.1級地震,地震可以提前預測嗎,為什麼小動物能預感到
    就在7月12號6時38分,唐山又發生5.1級地震,這讓我們想起了1976年的那一次慘烈大地震,我原來一個同事,老家唐山的,今年60歲左右,他告訴我們,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真實情景。在地震前面幾分鐘,平時安靜的大街上,突然出現很多的老鼠,平時都是貓捉老鼠,這一次,貓突然看到這麼多老鼠朝自己湧來,不知所措,只能掉頭就跑,到井裡去打水,水井咕嚕往外冒泡。家裡雞犬不寧,小狗無故上躥下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