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對話嫦娥四號與中法太空合作前景

2020-11-29 人民網

 人民網巴黎2月17日電(記者葛文博)近日,法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卡爾(Francis Rocard)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羅卡爾自1989年至今負責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的太陽系探索項目,發表多部著作,其中《這是火星》《知識的大蘋果+小蘋果叢書:太陽系的歷史是什麼》等科普作品在中國出版。羅卡爾表示,嫦娥四號的成功對中國和世界都意義深遠,中法太空合作前景可期。

記者:在您看來,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其對航空航天科學乃至全人類有何重要影響?

羅卡爾:嫦娥四號的成功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歷史第一個在月背著陸的太空探測器。這史無前例,是一項非凡的技術創舉。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人在行星探索領域的進展?

羅卡爾:中國是一個在行星探索領域做出巨大努力的國家,也是這個領域的新秀。2007年之前,太空中還沒有中國研發的月球探測器,而短短十來年的時間裡,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中國相繼取得重大的、不可否認的成功,其相關科學發展之迅猛令世人印象深刻、由衷讚嘆。我相信,這一系列探月項目取得的輝煌成績,只是中國空間探索的一小步,中國將在很短時間內追趕和超越國際空間探索先進水平,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記者:在嫦娥四號項目中,中國同多個國家進行了技術合作。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是否也持相同的歡迎國際合作的態度,是否願意在未來與中國合作?

羅卡爾: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及我本人對國際合作持積極開放態度。在我所從事的行星探索領域,法國沒有承擔任何一項獨立項目,而是廣泛參與同歐盟其他成員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合作項目。中國是該領域的新興大國,我們非常期待能同中國開展相關合作。同中國合作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為中國的探索計劃宏大且具備高成功率。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中國航天人正嚴格執行、穩健落實前幾年公布的計劃和路線圖,這種制度和執行力的可靠性尤為難得,非常了不起,為開展長期國際合作提供了重要保證。特別是中國計劃從月球帶回月壤與月巖,這一計劃引起法國科學家的濃厚興趣。法國曾深度參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月壤與月巖分析項目,在這一領域,我們的地球化學家非常優秀,甚至可以說是是歐洲最好的。因此我們對與中國合作的前景非常感興趣。

記者:您是否擔心國際合作中的競爭問題?

羅卡爾:這同競爭無關。法國是歐盟的一部分,顯然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為歐洲的共同使命做出貢獻。然而,在行星探測領域,歐洲在「羅塞塔」彗星探測器項目外缺乏更多項目。我們的目標是讓法國科學家可以廣泛參與涉及太陽系行星探索的任務,因此有必要與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合作。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曾與蘇聯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之後與美國合作,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唯一具備核電池等太陽系外圍探測必備技術的國家,而且其土星和火星的探測項目也很有吸引力。

記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先生近來表示,未來3年,中國將陸續推進許多大型航天項目,例如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你如何評價這些計劃項目?

羅卡爾:2011年中國的「螢火1號」火星探測器不幸由於俄羅斯的「火衛一·土壤」採樣返回探測器未能成功變軌而墜毀。但中國人百折不撓,再接再厲,計劃2020年左右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將探索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可謂雄心勃勃,開創歷史先河。我祝福這個項目取得成功。我們對中國即將進行的嫦娥六號探月、採樣項目非常感興趣,已向中國轉達合作意向,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還對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感興趣,希望加入到中國火星巡視器項目中去。

(責編:趙芮(實習生)、賈文婷)

深度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深刻影響著世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是眾多國際機構和外國知名智庫專家的重要研究內容。專家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中國進行著長期的關注和觀察,並從不同角度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詳細】

一帶一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全球公共產品」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同聲相應、相向而行,加入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合唱,奏出和諧共贏的命運交響樂。本文擷取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來,人民日報刊登過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知名人士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精彩觀點。【詳細】

相關焦點

  • 法國物理學家:嫦娥四號登月是了不起的科技壯舉
    ■中國就嫦娥四號項目同許多國家進行了合作,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空間探索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嫦娥四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太空探測器,是一項了不起的、令世人矚目的科技壯舉,該項目的成功對空間探索乃至全人類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和歷史意義。在空間探索領域,中國是個年輕的國家。
  • 2019 年太空探索任務前瞻:「嫦娥四號」拉開華麗序幕
    而同時2019年太空探索的華麗大幕已經拉開:「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觀測到一次日食,以及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經過了太陽系中最遙遠天體……▲圖示:SpaceX旗下的獵鷹9號火箭發射升空《紐約時報》對2019年全年的太空探索活動進行了盤點,我們選取了一些其中的重點內容:月球會吸引更多遊客
  • 嫦娥四號國際合作載荷開機測試,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太空奧秘
    嫦娥四號國際合作載荷開機測試,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太空奧秘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1-10 16:06 來源
  • 「嫦娥四號」的落月之旅
    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8日乘坐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離開地球,經歷了27天太空之旅,並在太空中度過了新年。    嫦娥四號開創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歷史。布滿撞擊坑和奧秘的月球背面,迎來首個「地球行者」。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首次測量月球表面輻射:嫦娥探月升級史
    嫦娥四號探測器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的最新一代成果,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實地探測,實現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突破。回首整個探月工程,我們看到中國航天人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也見證了祖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 嫦娥四號首次測量月球表面輻射:嫦娥探月升級史
    嫦娥三號工程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是中國航天領域技術最複雜、實施難度最大的空間活動之一。  05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  在此之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進行取得了多項探測和研究,如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等。
  • 嫦娥四號登錄月球背面 十張圖帶你了解全球太空探索產業發展現狀與...
    北京時間1月3日上午10點左右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此次任務不僅完成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而且通過「鵲橋」中繼星首次實現了地球與月背間的中繼通信。在此次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之前,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域。
  • 法國媒體和專家看嫦娥-5號發射
    【歐洲時報11月24日賈言編譯】法國《世界報》(Le Monde)日前報導稱,中國嫦娥-5號飛行任務的科學意義重大,同時也具有象徵意義: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中國將成為第三個有能力帶回月球樣本的國家。法國南錫巖石與地球化學研究中心(CRPG)的弗拉歐(Jessica Flahaut)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阿波羅登月帶回了鈦含量非常豐富或非常貧乏的兩類巖石。通過嫦娥-5號,我們將會看到介於兩者之間的巖石樣本。事實上,阿波羅登月著重於了解古老海洋的情況,我們並沒有對月球進行具有代表性的採樣。 從化學層面上看,阿波羅登月地點傾向屬於非正常區域。」
  • 第六屆中法投資對話:為中法經貿合作新階段提供市場路線圖
    第六屆「中法投資對話」當地時間3日成功舉辦。來自中法兩國政商學界的嘉賓圍繞「中法攜手:擁抱全球經濟復甦紅利」這一主題展開熱烈和深入的討論,為中法經貿合作新階段提供市場路線圖及操作路徑。本屆「中法投資對話」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法國巴黎大區工商會法中交流委員會、法國中國工商會聯合主辦。
  • 嫦娥四號測量出月球表面輻射劑量,是地球的200倍
    美國準備在2024年左右送人類重回月球,太空人在月球表面即將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太空輻射,強烈的太空輻射可能造成持續的健康隱患,可以造成白內障、癌症和痴呆症。輻射是電磁波或粒子發出的能量,包括我們能感受到的可見光、熱(紅外輻射)以及我們無法感受到的能量如:X 射線、無線電波,而太空中還有更多對人體有害的輻射源,包括宇宙射線、伽馬射線等。
  • 嫦娥四號探測機登陸月球背面 中國太空探索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機昨天(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堪稱中國太空探索戰略的重大裡程碑,也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太空競賽中跨前一步
  • 「嫦娥四號」發現:月球輻射比地球高1000倍,太空工作要加倍小心
    人類一直以來就有探索太空的夢想。不知道是夢想推動了科技的發展,還是科技推動了夢想的實現。到現在,登上月球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願望,各大國還設置了空間站,方便太空人工作。不過太空畢竟與地球的環境區別太大,人工能測量的數據有限,更多的數據監測還是要靠各種探測器完成。
  • 嫦娥四號為何分兩次發射?嫦娥四號有何用途?
    (原標題:解釋嫦娥四號為何分兩次發射?月球背面有什麼神秘之處,嫦娥四號的用途?)
  • 法國建築大師受邀為「中國武漢太空科創園」助力
    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貴永華先生出席了當天的頒發證書儀式。他表示,期望嵐明先生將其在規劃和建築方面的經驗與優勢帶到武漢,為將來武漢蔡甸的中法生態城帶來創新與活力。嫦娥奔月航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章順先生、副總經理孔令永先生為嵐明先生頒發了證書。「嵐明先生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思考與研究,以及他為法國未來世界規劃與設計的經驗,將極大助力我們更好規劃建設在武漢的中國首個太空科創園。」 李章順先生稱,「嵐明先生與武漢的緣分很深,他對武漢蔡甸也很了解,我們的合作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
  • 嫦娥四號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
    嫦娥四號發回的首張月球背面影像圖。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約690秒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國家航天局供圖落月後,在地面控制下,通過「鵲橋」中繼星的中繼通信鏈路,嫦娥四號探測器進行了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等多項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線高碼速率鏈路。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傳回世界首張月背近照
    上午10點1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  11點4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嫦娥四號選擇月球背面進行探索,是因為這裡常年背對地球,可以屏蔽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幹擾,為利用宇宙低頻輻射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同時,月球背面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 嫦娥四號登月後都做了啥?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已經過去近兩年時間。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從成功著陸至今,嫦娥四號已和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度過22個晝夜,折合630個地球日。在中國的探月工程裡,「嫦娥四號」的意義尤為特殊。
  • 嫦娥四號登月後都做了啥?
    2004年我國的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啟動,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其中「落」的第二階段,會發射嫦娥二號、三號、四號完成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的任務。在嫦娥四號著陸前,嫦娥三號已實現在月球正面著陸,但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導致它只有一面對著地球,探測器如何在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世界前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