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換裝」不是夢!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

2020-11-23 MBA中國網

隱身是人類夢想中的超能力之一,也是科學界的重要挑戰。北京時間3月24日,光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在不依賴任何人為操控的情況下,快速地動態適應變化的背景環境,從而與背景電磁環境特徵融為一體,實現自適應隱身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生錢超是論文的第一作者陳紅勝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合作者包括浙江大學鄭斌副教授、沈煉博士、李爾平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沈亦晨博士和靖禮博士。審稿專家認為,「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及時而傑出的工作,它連接了變換光學、電磁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為智能光子材料和器件這個新興領域樹立了很好的標杆,也將大大促進其他智能電磁器件的發展。

陳紅勝教授課題組

自然界的「隱身高手」

你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是什麼?心電感應,時間逆轉,自由飛翔…… 在眾多答案中,隱身術一定位列其中吧。古往今來,從西遊記中遁跡匿影的孫悟空到哈利波特手中神奇的魔法棒,無數神話電影表達著人類對隱身的美好嚮往,也激勵著科學家不斷探尋的腳步。

自然界存有兩種「隱身衣」,是生物的生存利器。一種是「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螳螂匿藏於樹葉之中,其顏色紋理和背景相似,有利於埋伏或進攻,這種擬態隱身在變色龍和章魚等頭足類生物中最為常見;另一種是透明隱身,即光透過物體時不產生任何散射,例如海樽和水母。

近些年,隨著變換光學和新型人工電磁材料的發展,隱身相關的科學研究飛速發展。變換光學隱身方法區別於上述兩種策略,它是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來控制電磁波,使其能夠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達到物體完全隱形的目的。變換光學隱身理論自提出後便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隨後的十幾年,大量理論和實驗工作湧現,從微波到光頻,從二維到三維,從自由空間到地毯式隱身,從電磁波到聲波水波,極大地促進了隱身領域的發展。

然而,與自然界的「隱身衣」相比,人類的「隱身衣」研究仍然存在電磁參數苛刻、設計製備困難、頻帶窄、色散嚴重等重要挑戰,導致多數只能工作在單一的環境背景和既定的入射波條件。如果稍加改變外界環境或者入射波,隱身效果便會大幅度降低。

「理想的隱身衣應該和章魚和變色龍一樣,能夠快速自動地適應於變化的外界刺激和背景環境。」陳紅勝教授說。章魚表皮中含有許多色素細胞,包括黑,紅,黃,白等類型。針對不同的背景環境,周圍的肌纖維瞬間擴張和收縮色素細胞,從而改變皮膚的顏色紋理,使其與背景融合。而且,對於溫度、光線和機械等外界刺激,章魚也能隨之響應,實現趨利避害。

章魚的自適應隱身及其表皮結構

讓隱身更「智能」

如何才能像章魚和變色龍一樣自適應於變化的外界刺激和背景環境?2017年還是碩士研究生的錢超就開始著手解決這一難題。如果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不僅可以將隱身應用在動態的、開放的、複雜的場景之中,還可以促進其他許多智能電磁材料和器件的發展,在國防、航天、海洋等技術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章魚有色素細胞,我們有可重構的新型人工電磁材料單元;章魚有中樞神經,我們有深度學習方法;章魚有光敏細胞,我們可以搭建電磁波和環境探測器。」錢超說道。

話雖簡單,但從無到有搭建一整套智能隱身系統又談何容易。當前,深度學習已經開始滲入電磁材料領域,但是,主要偏重於理論上設計優化人工電磁材料,例如納米光子和手性材料等。如何在實驗上實現新型的智能電磁材料、構建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並實現快速有效的自適應隱身,是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在此之前還未見成功實驗的報導。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陳紅勝研究團隊組在充分研究隱身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的基礎上,在微波段成功實現了智能自適應隱身器件。研究團隊提出了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框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時域電磁仿真模型,通過揭示隱身的瞬態響應機制,用於驗證想法的可行性;搭建電磁環境探測器和實驗控制系統,設計智能電磁隱身材料,實驗採集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

智能隱身系統框架

無需人為操控,15毫秒「換裝」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小車智能隱身實驗。探測雷達隨機改變著入射波的頻率、極化和入射角,而小車的任務,就是要能動態適應變化的探測信號,對雷達「隱身」。錢超介紹,小車身披一層超薄的可重構的超表面隱身材料,這身「隱身衣」由智能晶片控制,它集成了訓練好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夠根據輸入的電磁信息快速做出決策,改變「隱身衣」的電磁響應。

當小車自由行使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時,電磁環境探測器實時感知入射波和小車所處的背景環境,並把信息傳給智能晶片。我們知道,當環境發生變化,變色龍大約需要6秒時間過度到環境色;而當電磁環境發生變化時,披著智能隱身衣的小車只需要15毫秒就能自動地實時「換裝」,免於電磁波的探測。為了測試智能隱身衣的性能,陳紅勝教授課題組開展了大量的實驗,從近場成像和遠場散射截面測量等多方面驗證了智能隱身衣樣機的可行性和魯棒性。

智能隱身實驗裝置

陳紅勝教授認為,智能隱身成功地融合了新型電磁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與傳統的適應性光學不同,智能隱身採用硬體的手段實現用於隱身調控的深度學習模型,在應用中只需單次前向計算即可做出合理的決策,大大地縮短了響應時間,這一方法對於實時性要求很高的其他應用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論文評審專家認為,雖然目前有不少研究工作將機器學習用來設計光子材料,但很少有實驗工作被報導。因此這項研究有很好的標杆意義。

該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等項目資助。博士研究生錢超受到2018年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學術新星培養計劃的資助。

內容來源:求是風採《Nature Photonics | 浙大陳紅勝團隊: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文:涵冰丨編輯:周煒丨來源: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圖片來源:由課題組提供今日編輯:佳樂責任編輯:金云云

推薦閱讀

1.@浙大人,把求是園的春天寄給你!

2.從蔬菜之鄉走出的浙大博士生:唯有努力,不負時光!

3.同學!你的花花草草阿姨都澆過水啦!小金魚也都餵好啦!

4.世界冠軍許亞萍的直播課堂:一條毛巾就能緩解頸椎不適!

5.浙大專屬PPT福利包來襲,一周7天不重樣!

6.浙大青團上線!來,嘗一口春天的味道~

點亮在看,為浙大點讚!

相關焦點

  • 浙大團隊研製微波段「隱身衣」
    光學領域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學》24日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陳紅勝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可在不依賴任何人為操控的情況下,快速地動態適應變化的背景電磁環境,在微波段實現對雷達「隱身」。
  • 數字經濟發布|浙大團隊研製智能「隱身衣」國際領先;三大運營商日...
    數字經濟頭條1智能「換裝」不是夢!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3月24日,光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在不依賴任何人為操控的情況下,快速地動態適應變化的背景環境,從而與背景電磁環境特徵融為一體,實現自適應隱身。
  • 美國又失一員「大將」,中國天才研製出隱身衣回國,隱身不再是夢
    引言隱身這是只有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才會出現的技能,相信大家對隱身也有著不一般的情結,隱身是每個人都幻想過的夢想,我們國家有一個天才,就讓大家隱身的夢想成真,中國有一個天才在去美國深造後,研製出隱身衣,但是就在他回國時卻受到百般阻撓,但是在我們國家的幫助下
  •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陳紅勝團隊完成的這項「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的研究成果,今年10月24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
  • 浙大科學家研製「隱身衣」 讓生物隱形
    浙江大學供圖   披上一件隱身鬥篷,在視野中瞬間遁形,這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日前,一隻貓和一條金魚比人類提前「享用」了一種隱身衣。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柏樂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使用玻璃製造出了可見光波段的生物隱形器件。這一最新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美專家驚嘆揭秘隱身衣的「隱身術」  由中美聯合研製的「隱身衣」並不像皮皮魯與魯西西里面的隱身藥水一樣,喝了就可以讓人便透明。這種隱身衣就如同一條浴巾,由數以千計的類似人造玻璃纖維的「超材料」組成,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並改變其方向。
  • 浙大教授研製出六邊形柱狀「隱身衣」(圖)
    10月31日,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研究團隊工作人員演示一件「隱身」裝置的效果。當一支鉛筆被放入該裝置中時,鉛筆的中間部位「不見了」,但該部位的背景圖案仍然可見。  原標題:「隱身」裝置  製造出能實現完美隱形的「隱身衣」,是科學家、工程師及科技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事。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等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在從事電磁波「隱身衣」機理及實驗研究。電磁波(包括光波)照射到物體時,會在物體上發生散射;散射的電磁波被接收後,就表明那裡存在物體。
  • 浙江大學研製出「隱身衣」:可使貓和金魚隱形
    那件讓哈利·波特在魔法學校自由穿梭的隱身衣,將不再只出現在虛擬世界中。近期,一則關於「隱身衣」的新聞引起極大關注。新華社11月1日報導:浙江大學研製出了六邊形玻璃「隱身衣」,使鉛筆、金魚和貓成功隱形。
  • 隱身衣問世
    「隱身衣」真的被造出來了?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大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身體時,人就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背後的花花草草。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
  • 「量子隱身衣」面世? 浙大否認研發稱技術上不可行
    網傳視頻稱國產「量子隱身衣」面世;浙大專家稱現有技術還做不出「隱身衣」一名老人舉著一塊塑料布,面朝鏡頭,展開,舉過頭頂。畫面中,老人「消失」了,眼前只剩背景裡的花草樹木。連日來,一則主題為「大爺瞬間消失」的視頻,引發網絡關注。
  • 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
    導讀: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前不久,微信上傳出一段視頻,一位老人拿著一塊自稱有隱身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老人身體時,老人確實消失了。各種各樣的傳言都出來了,比如這是國產的量子隱身衣,以及這是浙大的老師發明的等等。但不久記者就出來澄清了,這並不是真的,而是後期加工做出來的。類似的技術在電影電視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之前類似的視頻也在網上流傳了許多。那麼量子隱身衣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加拿大發明出來的量子隱形偽裝面料。
  • 中國研究團隊研製出「隱身衣」(圖)
    10月31日,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研究團隊工作人員演示一件「隱身」裝置的效果。日前,我國科學家運用這一原理,研製出能夠在可見光波段將生物隱形的隱身器件。  「我們在可見光中實驗實現了物體的隱身,而且無需使用精密設計的納米電磁材料。」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領銜的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使用玻璃,製造出了能夠在水中隱形的六邊形柱狀隱身器件和能夠在空氣中隱形的多邊形隱身器件,並用兩種隱身器件使金魚和貓成功隱形。
  • 隱身衣問世?真相原來如此
    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其實,這類「隱身衣」視頻在網上流傳很多。比如下面這個動圖中,一位父親給孩子拍攝了「隱身衣」視頻。在視頻的最後,這件「隱身衣」露出了原形,原來就是一塊綠布。
  • 大爺穿上「國產量子隱身衣」憑空消失? 真相是...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大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身體時,人就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背後的花花草草。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
  • 大爺穿上"國產量子隱身衣"憑空消失? 真相如此
    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其實,這類「隱身衣」視頻在網上流傳很多。比如下面這個動圖中,一位父親給孩子拍攝了「隱身衣」視頻。在視頻的最後,這件「隱身衣」露出了原形,原來就是一塊綠布。
  • 這段「量子隱身衣」視頻火了,但真相卻是…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人體時,老人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了背景中的花草樹木。傳言稱這是國產量子「隱身衣」,還有一個版本稱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記者查詢後發現,2013年的時候,浙江大學信電系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確發明過一種「隱身衣」。雖然是叫「隱身衣」, 其實並不是衣服或者布料,而是一個每條邊大約5釐米的六邊形柱狀體,裝置周圍都是普通的有機玻璃,核心的「隱身通道」,由特殊光學玻璃構成。
  • 量子隱身衣、滴血測癌等不是科學是忽悠?
    今年湧現出一大堆高科技忽悠:「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輻射服』」「浙大已研製出『量子隱身衣』」,還有事關人體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測癌」「狂犬病疫苗無效」「受凍會導致關節炎」「坐月子絕不能吹風」,抑或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紫菜粉絲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因為噴了防腐劑」等等,一時間都火遍了大街小巷。
  • 英美科學家利用光學原理研製出「隱身衣」(圖)
    英美科學家利用光學原理研製出「隱身衣」(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20日 19:37 來源: 此次研製出的「隱身衣」
  • 浙大牛人發明"隱身衣"[圖]
    浙大學生讚嘆的對象是1983年出生的劉若鵬,年僅26歲的他及其團隊研究發明了被物理學家高度評價的「隱身衣」。該成果已於近期在頂尖期刊美國《科學》雜誌上刊登,而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浙江大學2006屆畢業生劉若鵬。   26歲的學生便在世界頂級的雜誌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這一消息迅速在浙大傳開。
  • 解密浙大隱身衣原理
    披上一件隱身鬥篷,在視野中瞬間遁形,這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日前,一隻貓和一條金魚比人類提前「享用」了一種隱身衣。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柏樂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使用玻璃製造出了可見光波段的生物隱形器件。這一最新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