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浙大隱身衣原理

2020-11-22 驅動之家

披上一件隱身鬥篷,在視野中瞬間遁形,這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日前,一隻貓和一條金魚比人類提前「享用」了一種隱身衣。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柏樂教授等研究團隊合作,使用玻璃製造出了可見光波段的生物隱形器件。這一最新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要隱身,進入隱身衣的光線必須跑得比外部光線快

在這個課題組的實驗中,一隻蹲在六邊形隱身裝置裡的小貓,在特定的某個角度,光線可以直接繞過小貓,並回到原來的路徑出射,產生小貓「隱身」的效果。為了探究隱身衣對不同生命環境的適應性,課題組還研發了一組適用於水中隱形的裝置:金魚遊進這件「隱身衣」,身後的物體仍然一覽無餘。

「這意味著隱身器件不僅能夠隱藏像貓、魚這樣大的物體,生物還能和隱身器件一起活動,隱身效果並不會因此受到影響。」陳紅勝說。

陳紅勝介紹說,要研究「隱形」,就要先明白物體為什麼會「顯形」:當電磁波照射到物體上時,會在物體上發生散射。散射的電磁波被人眼等「感應器」接收,就能識別那裡存在物體。

「目前應用的隱身技術,大部分是通過吸收電磁波,讓反射回去的電磁波達到最小,比如在可見光頻段,這種技術就相當於給物體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樣,在黑暗的背景中不會被發現,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卻反而更易被發現,因此這種隱身技術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隱身衣技術。」陳紅勝說。

2006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設計隱身衣,既不反射也不吸收電磁波,使電磁波能夠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使物體完全隱形。這個隱身衣設計的「殿堂級」理論,奠定了隱身衣研究的理論體系。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材料表面折射率的改造,讓光線「轉彎」繞過物體按原方向傳播,就能將物體隱藏。此後,隱身衣的研究得到飛速發展,近年來成為電磁學、物理學、光學、材料科學及交叉學科非常前沿和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

陳紅勝打比喻說,就像小溪裡的流水,經過一塊石頭時,溪流會繞過石頭後再合攏了繼續向前,如同沒有遇到過石頭一樣。進入隱身衣的光線要繞過物體,所以走過的路徑長;沒有進入隱身衣的光線是一條直線,走過的路徑短。完美的隱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線保持相同相位,因此進入隱身衣的光線必須跑得比外部光線快,這就要求隱身衣的材料對不同光線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但要實現「完美隱身」的理想,需要非常精密的納米加工技術,目前還無法實現,必須進一步對理論進行簡化,才有可能在一個頻帶較寬的電磁波頻段裡研發出可以實用的隱身衣。

從讓筷子隱形,到隱身衣尺寸變大,隱身性能不斷提升

此次最新進展,源於陳紅勝課題組近兩年聚焦如何在可見光波段實現物體隱形的研究。也就是說,怎樣讓物體在人的肉眼前遁形。他們提出了一種可見光波段多邊形隱身衣的設計方法,通過均勻線性光學變換的方法,設計並簡化了隱身衣的各個部分的參數,對於隱身衣從理論走向實用起到了促進作用。

「人眼對光線的相位和略微延時並不敏感,」陳紅勝說,通過對理論體系進行進一步簡化,「隱身器件能夠使用更加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納米級工藝雕琢,降低了隱身衣的設計和實現難度。」

在2012年,陳紅勝課題組用一種自然界存在的雙折射晶體研發了一套柱形隱身器件,實現讓一根筷子粗細的物體隱形。2013年,課題組對隱身器件的實現方案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和設計,最終選用在工業上可以大規模製備的一種玻璃作為隱身衣的材料,將隱身衣的「尺寸」擴增到直徑分米量級以上,並且可以在任意極化的自然光下隱身。

截至目前,這一可見光頻段的隱身器件還只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隱身效果,如六邊形隱身器在正對六條稜角的角度具有較好效果,而多邊隱身器僅有兩個角度能夠實現隱身。
陳紅勝表示,這一隱身器件將有望在安全、娛樂和監控應用領域發揮作用。下一步將著力提升隱身的性能,如增加隱身角度、減輕裝置的重量等。

離應用很遠,但「哈裡·波特」式的隱身衣有望成真

陳紅勝說,由於隱身衣的研究存在幾個主要的技術瓶頸,如材料參數苛刻、不夠輕便等,因此目前隱身衣的研究主要還處於實驗驗證及測試階段,離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

據介紹,目前隱身器件實驗研究方面進展主要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地毯式隱身器件,物體躲在地毯式隱身器件下面,對於上面的觀察者來說,看到的效果就像平整的地面一樣,由此可以使物體得到隱身,這一類地毯式隱身器件要求物體不能脫離地面,主要是基於光線的反射,參數上相對容易實現一些。通過國內外科學家的努力,目前地毯式隱身器件已經從微波段做到了光頻段,並且隱身的尺度也從幾個波長的大小到達幾千個波長的大小。

第二類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哈裡·波特」式的隱身衣,可以脫離地面移動,這類隱身衣要求光線能夠繞過中間的隱身區域,參數要求更加苛刻一些。由於工藝設計的限制,目前國際上這部分的實驗工作主要還是集中在微波波段。

陳紅勝等人的工作屬於上述第二類型隱身器件的研究。如從應用的視角來看,可見光隱身如要能有較好的應用,必須要能夠寬頻帶、全方向、全極化工作,要實現這個最終目標難度非常大。

儘管如此,陳紅勝課題組和合作團隊的這項研究可以工作在整個可見光頻段和任意極化的光波,並選用了在工業上可以大規模製備的玻璃來實現,將這類隱身器件的設計及實現的難度大大降低,預計未來這類隱身衣有望加速走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金魚遊過放置在水中的隱身器件時,隱身效果很明顯。

相關焦點

  •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驚嘆 揭秘其隱身原理【組圖】 浙大隱身衣引美專家驚嘆揭秘隱身衣的「隱身術」  由中美聯合研製的「隱身衣」並不像皮皮魯與魯西西里面的隱身藥水一樣,喝了就可以讓人便透明。這種隱身衣就如同一條浴巾,由數以千計的類似人造玻璃纖維的「超材料」組成,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並改變其方向。
  • 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陳紅勝研究團隊組在充分研究隱身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的基礎上,在微波段成功實現了智能自適應隱身器件。研究團隊提出了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框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時域電磁仿真模型,通過揭示隱身的瞬態響應機制,用於驗證想法的可行性;搭建電磁環境探測器和實驗控制系統,設計智能電磁隱身材料,實驗採集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
  • 螢光衣怎麼洗 螢光衣原理 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螢光衣怎麼洗 螢光衣原理 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2018-08-21 11:37:1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螢光衣怎麼洗?螢光衣原理,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 「量子隱身衣」面世? 浙大否認研發稱技術上不可行
    網傳視頻稱國產「量子隱身衣」面世;浙大專家稱現有技術還做不出「隱身衣」一名老人舉著一塊塑料布,面朝鏡頭,展開,舉過頭頂。畫面中,老人「消失」了,眼前只剩背景裡的花草樹木。連日來,一則主題為「大爺瞬間消失」的視頻,引發網絡關注。
  •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陳紅勝團隊完成的這項「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的研究成果,今年10月24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
  • 浙大團隊仿北極熊毛,發明「熱隱身」織物!什麼鴨毛鵝毛,和它比都弱爆了
    穿「北極熊馬甲」的兔子(身長10~20釐米) 崔瀅 攝  這件馬甲,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柏浩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它模仿北極熊毛髮結構,是一種有序多孔的高效隔熱保溫織物;同時,披上這種「戰袍」的生物體,能在紅外線成像設備中實現熱隱身。
  • 隱身衣問世
    「隱身衣」真的被造出來了?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大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身體時,人就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背後的花花草草。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
  • 十院士專家揭開偽科學內幕:浙大量子隱身衣、滴血測癌等在榜
    但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這樣的鬧劇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公眾面前——不管是與熱點新聞緊密相關的「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輻射服』」「浙大已研製出『量子隱身衣』」,還是事關人體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測癌」「狂犬病疫苗無效」「受凍會導致關節炎」「坐月子絕不能吹風」,抑或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紫菜粉絲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因為噴了防腐劑
  • 隱身衣問世?真相原來如此
    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其實,這類「隱身衣」視頻在網上流傳很多。比如下面這個動圖中,一位父親給孩子拍攝了「隱身衣」視頻。在視頻的最後,這件「隱身衣」露出了原形,原來就是一塊綠布。
  • 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
    導讀:微信大爺穿隱身衣隱身,量子隱身衣,究竟是謠言還是確有其事?前不久,微信上傳出一段視頻,一位老人拿著一塊自稱有隱身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老人身體時,老人確實消失了。各種各樣的傳言都出來了,比如這是國產的量子隱身衣,以及這是浙大的老師發明的等等。但不久記者就出來澄清了,這並不是真的,而是後期加工做出來的。類似的技術在電影電視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之前類似的視頻也在網上流傳了許多。那麼量子隱身衣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加拿大發明出來的量子隱形偽裝面料。
  • 這段「量子隱身衣」視頻火了,但真相卻是…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人體時,老人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了背景中的花草樹木。傳言稱這是國產量子「隱身衣」,還有一個版本稱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那麼,網傳的這段視頻為何會被傳為是「浙大老師發明的隱身衣」?
  • 大爺穿上「國產量子隱身衣」憑空消失? 真相是...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隱身衣」視頻,一位老大爺拿著一塊有隱形功能的布,當布擋住身體時,人就真的消失了,只能看到背後的花花草草。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
  • 浙大最新回應
    其實,這類「隱身衣」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很多,其實就是一塊綠布↓↓↓ 為何會被傳為「浙大老師發明的隱身衣」?視頻傳出後,有眾多網友認為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隱身衣」。原來,2013年的時候,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確發明過一種「隱身衣」。
  • 浙大學者仿北極熊毛髮明「熱隱身」織物
    最近,以此為靈感,浙大的學者研製了一種仿生纖維,成功讓一隻兔子實現了「熱隱身」。不同於「光學隱身」,「熱隱身」指因紅外線熱成像設備的無法識別生物體散發的熱量,從而達到的隱身效果。 這項研究成果,也有望使人們穿上更保暖的衣物,甚至讓士兵穿上「隱身軍服」。
  • 浙大團隊研製微波段「隱身衣」
    光學領域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學》24日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陳紅勝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可在不依賴任何人為操控的情況下,快速地動態適應變化的背景電磁環境,在微波段實現對雷達「隱身」。
  • 大爺穿上"國產量子隱身衣"憑空消失? 真相如此
    有傳言說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國產量子隱身衣」,也有網友說這是來自中國的「神秘力量」,還有人說「魔術」而已……真的有隱身衣嗎?人怎麼就能憑空消失呢?其實,這類「隱身衣」視頻在網上流傳很多。比如下面這個動圖中,一位父親給孩子拍攝了「隱身衣」視頻。在視頻的最後,這件「隱身衣」露出了原形,原來就是一塊綠布。
  • 浙大科學家研製「隱身衣」 讓生物隱形
    ,隱身效果很明顯。   要隱身,進入隱身衣的光線必須跑得比外部光線快   在這個課題組的實驗中,一隻蹲在六邊形隱身裝置裡的小貓,在特定的某個角度,光線可以直接繞過小貓,並回到原來的路徑出射,產生小貓「隱身」的效果。為了探究隱身衣對不同生命環境的適應性,課題組還研發了一組適用於水中隱形的裝置:金魚遊進這件「隱身衣」,身後的物體仍然一覽無餘。
  • 浙大牛人發明"隱身衣"[圖]
    近日,浙大論壇上很多學生發出這樣的讚嘆。浙大學生讚嘆的對象是1983年出生的劉若鵬,年僅26歲的他及其團隊研究發明了被物理學家高度評價的「隱身衣」。該成果已於近期在頂尖期刊美國《科學》雜誌上刊登,而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就是浙江大學2006屆畢業生劉若鵬。   26歲的學生便在世界頂級的雜誌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這一消息迅速在浙大傳開。
  • 浙江大學研製出「隱身衣」:可使貓和金魚隱形
    記者從浙江大學「電磁波隱身衣機理及實驗研究」項目團隊了解到,根據用坐標變換方法設計隱身衣理論,「讓光線像溪流繞過石頭一樣」,他們用普通玻璃製造出了隱身器具。」  研究「魔法鬥篷」6年前已被解密  其實,早在6年前,陳紅勝就開始「隱身衣」研究了。  2007年,陳紅勝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完成的論文「電磁波與隱身衣的交互機理研究」,刊登在物理學頂級學術刊物《物理評論快報》上。
  • 浙大教授研製出六邊形柱狀「隱身衣」(圖)
    10月31日,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研究團隊工作人員演示一件「隱身」裝置的效果。當一支鉛筆被放入該裝置中時,鉛筆的中間部位「不見了」,但該部位的背景圖案仍然可見。  原標題:「隱身」裝置  製造出能實現完美隱形的「隱身衣」,是科學家、工程師及科技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事。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等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在從事電磁波「隱身衣」機理及實驗研究。電磁波(包括光波)照射到物體時,會在物體上發生散射;散射的電磁波被接收後,就表明那裡存在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