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挑戰很大但不是不可能

2020-11-10 參考消息

外媒稱,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救援》中有很多科幻內容,但也不乏科學知識。這部被裡德利·斯科特改編成同名電影後搬上大熒幕的小說講述了一名太空人在等待救援時被迫在那顆紅色星球上生存的經歷。他的首要任務是在那顆環境惡劣的星球上通過種植農作物確保自己不被餓死。回到現實中,各國際空間機構大力推動對月球和火星的殖民化也需要採取類似的戰略。將1公斤西紅柿(或任何其他產品)帶上月球需要花費100萬歐元,因此在太空中吃沙拉可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3400個在月球或火星土壤上進行種植的提案獲選。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8日報導,最近對月球上存在水的明確無誤的確認進一步為月球和火星上的人類居住項目提供了助力。因為水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家估計月球表面的冷阱加起來有超過4萬平方公裡的水冰。

報導稱,就在確認月球的確存在水的短短1天後,歐洲航天局(ESA)局長揚·韋爾納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籤署了合作徵服太空的諒解備忘錄。歐洲將參與「門戶」(Gateway)項目,該項目是一個計劃中的月球軌道前哨,將允許在月球周圍和月球上進行可持續的探索,同時促進執行未來火星飛行任務所需的技術和進程的研究及實驗。

報導認為,水的存在以及國際上對徵服太空的承諾這兩大要素迫使我們考慮如何鞏固人類定居點並確保更大的自治權。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月球和火星自身的資源避免對昂貴的地球物資轉移的依賴。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食物。

事實上,太空農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僅在於最合適的土壤成分以及獲得氧氣和水的可能性。例如月球上的農作物種植必須在地球現有重力1/6的重力條件下及宇宙輻射中進行。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同一時間段內月球表面的日輻射劑量比地球的日輻射劑量高出200至1000倍。

據報導,全球有3000多個團隊正努力克服所有障礙,其中最先進的項目之一是西班牙的「綠月亮計劃」,該計劃誕生於馬拉加大學,由安達盧西亞年輕工程師何塞·瑪麗亞·奧爾特加·埃爾南德斯領導。

報導指出,西班牙這一研究小組已與中國重慶大學深空探測中心籤署了一份協議,在中國「嫦娥四號」飛船於今年1月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後合作展開農作物種植實驗,其中棉花種子成功發芽,成為月球上第一株發芽的植物。奧爾特加團隊希望說服中國研究人員相信西班牙擁有足夠的資源為太空農業開闢道路。

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平均大氣壓僅為6.1毫巴(地球的平均大氣壓為1013毫巴),且火星處於極端寒冷和低氧濃度的狀態。不過,研究表明,火星表面可能包含氮、磷、鉀等植株生長必須的大多數營養素,但尚不知它們的濃度是否可以使植株順利生長。

報導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喬治亞州科學家正在通過模擬火星土壤條件研究火星土壤的潛在肥力,並對土壤進行洗滌和微生物接種以使其適應極端、真菌和益生菌環境。研究人員強調,人類能否利用火星土壤來提供食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載人飛行任務的可行性。(編譯/韓超)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美國喬治亞大學地質學家為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做準備
    美國喬治亞大學地質學家為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做準備(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混合人工土壤樣本似乎從來沒有這麼有用過,喬治亞大學的地質學家目前正在通過模擬地球上的固體條件,為在紅色星球上種植農作物做準備。
  • 火星救援或成真!科學家計劃在火星種植農作物,已收集3400個方案
    不過,如果我們拋開電影中的科幻因素不談,現實中人類又是否可以成功在火星上種出農作物來呢?對於這個問題,近日有了答案。    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就是未來人類移民到火星上之後,無論是水資源、食物還是礦產資源等,一切生活所需,都不需要從地球運送,完全可以在火星上就地取材。比方說阿聯也曾提到,2117年,人類就可以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  人類真的可以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
  • 殖民火星不要怕,火星上吃飯問題已解決,大不了以這種物質為食
    儘管地球人類可以用貨運飛船來對火星人類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物資進行遠程補給。但火星人類不得不實現自給自足,因為每一次飛船補給都將數十億美元費用作為代價,昂貴的並不是生活物資本身,而是飛船和火箭發射和飛行費用。如此昂貴費用不得不讓科學家們望而生畏。因此要想在火星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存,必須實現高水平的自給自足和可持續性的農業。
  • 去火星種菜!「天問一號」發射,粵企極飛探索火星地表農作物種植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火星1號基地俯瞰圖 極飛科技提供火星表面是一片荒涼廣袤的戈壁,在火星上生產食物是未來人類移民火星必須解決的問題。近日,廣東科技創新企業極飛科技與地處我國西北的火星1號基地籤署了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開展聯合試驗。
  • 火星救援或成真!科學家計劃在火星種農作物,已收集3400方案
    如果大家看過《火星救援》,一定會對其中被困火星的太空人,為了生存下去,在火星上種土豆的場面記憶猶新。不過,如果我們拋開電影中的科幻因素不談,現實中人類又是否可以成功在火星上種出農作物來呢?對於這個問題,近日有了答案。
  • 《星露谷物語》農作物怎麼種植 農作物種植技巧分享
    導 讀 農作物是玩家在《星露谷物語》中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因此熟悉農作物的種植機制是很必要的,下邊就給大家帶來
  • 科學家發現:火星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
    無論是月球還是火星,顯然都不具備這些條件。但是,人類的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雖然這些星球本身的條件並不符合人類的需求,但通過改造,仍然可以將它們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所以,如果人類真的想要移民外星球,除了在星球上模擬地球上的氣候環境之外,還需要做的一件事,也是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實現自給自足,否則,對於人類來說,外星移民可能永遠都是一個夢想。幸運的是,人類的「太空農業」已經有了新的進展。
  • 男子被遺忘在火星上,靠種植一種農作物生存561天,方法有點噁心
    說到野外求生,大家可能會想到荒野獵人和荒島求生的茹毛飲血,他們起碼還在地球上。今天要講一個比他們更絕望的求生電影《火星救援》。這個在拯救大兵瑞恩裡死了一隊人才救回來的男人,這次又做到了火星上。男主是一名火星探險隊員,在執行火星探險任務時,遇到了罕見的火星風暴,小隊緊急撤離時,男主被一個吹起的天線砸飛了出去,天線刺穿了生命傳感器。
  • 農戶盲目跟風種植農作物?
    原標題:農戶盲目跟風種植農作物?低緯高原的立體氣候特點,讓雲南農作物品種多種多樣,什麼類型的品種都可以找到適宜種植的地方。此外,雲南立體氣候特點決定育成農作物品種適宜範圍窄,有的品種在特定環境和地區表現優異,但換一個地方種植就不一定好。
  • 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有人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作者:郭超凱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約1731克月球樣品日前已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安家落戶」。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火星救援》式土壤改造適用於月壤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演員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滯留火星、等待救援期間,通過自製肥料改造火星土壤,成功種植出土豆獲得食物供給。這一電影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既然月壤不適合植物直接生長,那網友熱議的「月球種菜」夢想是否就此落空?那倒未必。
  • 《我的世界》盤點:農作物種植指南
    在《我的世界》生存模式中,種植農作物很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需要光、水和農田才能生長。種植前得先獲得鋤頭和種子,還得保證在水的旁邊轉化農田(水最多可灌溉四個方塊),大部分農作物可以不在水旁邊種植,但是水可以加快農作物的生長,木鋤只要砍樹利用原木就能製成,最普遍的小麥種子則可以通過除草獲得,南瓜、甜菜等種子就看運氣怎麼樣能不能得到了。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農作物可能會因為遭到踩踏、缺水和光而消失,所以可以在農田旁邊加上圍欄。
  • 有人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火星救援》式土壤改造適用於月壤在電影《火星救援》中,演員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滯留火星、等待救援期間,通過自製肥料改造火星土壤,成功種植出土豆獲得食物供給。這一電影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既然月壤不適合植物直接生長,那網友熱議的「月球種菜」夢想是否就此落空?那倒未必。「電影《火星救援》的土壤改造方法也適用於月球。」
  • 我的世界種植農作物技巧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的世界中,如何種植農作物?要知道種植農作物可以為我們帶來各類食物,恢復我們的飢餓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吧! 了解農作物並尋找農作物種子 擁有屬於自己的農田,可以讓我們具備可靠而穩定的食物來源,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開始搗鼓我們的農場前,我們當然先要去獲取種子啦~ 1、小麥種子:小麥種子非常容易獲取,我們平時經常會看到草叢,打碎草叢就有可能獲得小麥種子。
  •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如何在《我的世界》種植農作物?
    不同種類的食物可以恢復不同的飢餓值,可以通過動物來獲得肉食,也可以通過種植來獲取素食哦~今天我們先一起來化身成為農民工,來看看如何種植農作物!Ps.不要嘗試在遊戲內暴飲暴食,這是不可能的,當飢餓值滿或創造模式下,無法吃東西哦!
  • 火星不止能種土豆,我們未來能吃上來自太空的食物?
    雖然有科學家從更加嚴謹的角度去評價這一電影,但是很多人仍然相信,只要科學技術足夠發達,人類完全有可能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而不僅僅是土豆。神舟八號曾攜帶番茄苗進入太空培育實際上,早在神舟八號執行太空探索任務時,就已經攜帶了一部分番茄苗。飛行器返回地面後,科學家發現,除了這些番茄苗都活著之外,有一部分還開花結果了,比地球上對照組的長勢更好。
  • 如何養活一個一百萬人的火星殖民地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實驗室種植的肉類、隧道種植的農作物和板球場。當談到載人火星任務的計劃時,nasa通常假設往返只在紅色星球上短暫停留。然而,商業空間公司已經出現,其目標是在外層空間殖民,spacex的具體目標是在火星上發展文明。長期停留在火星上最實用的策略是依靠已經存在於紅色星球上的資源生存,而不是依靠地球的補給船。
  • 想要把人類帶到火星?這的確是一個挑戰
    目前,人類想去火星上走走。實現這一目標將需要宇宙飛船、材料和設計上的革新,新一代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也正面臨著這些挑戰。要想拜訪和徵服這些星球需要複雜的宇宙飛船,它們不僅能將人類送到那裡,還能在他們一登陸時就保衛他們。
  • 火星救援落難者,在火星上種植求自保,隊友這樣救他!
    但想要存活四年是不可能的,在檢查物資的時候發現了一堆植物,這些植物成為了他救命的關鍵。本身就擁有著植物學學位的專家,在種植方面,有很大的造詣。他利用自身的排洩物,在基地內製作了一個一百平方米的土地。他將收集來的植物全部種在裡面,通過燃料解決了水的問題。雖然才剛開始,沒有水資源,他希望通過氮氣獲得水資源,但卻忘記了有氧氣的存在,導致他的第一次實驗就被坑了。
  • 「明日火星餐桌」國際研討會:在火星吃的第一道菜還是土豆?
    2020年恰逢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最佳窗口期,阿聯、中國和美國在7月相繼成功發射火星探測任務。如今,他們正經歷著長達大半年的太空旅行,以期待進一步尋找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在這風起雲湧的火星探索浪潮中,也不乏科技企業與學術機構的忙碌身影。他們正在以「未來火星農民」的特殊身份,研究如何在火星上實現智能化種植管理,以一技之長為這項全人類的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