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救援》中有很多科幻內容,但也不乏科學知識。這部被裡德利·斯科特改編成同名電影後搬上大熒幕的小說講述了一名太空人在等待救援時被迫在那顆紅色星球上生存的經歷。他的首要任務是在那顆環境惡劣的星球上通過種植農作物確保自己不被餓死。回到現實中,各國際空間機構大力推動對月球和火星的殖民化也需要採取類似的戰略。將1公斤西紅柿(或任何其他產品)帶上月球需要花費100萬歐元,因此在太空中吃沙拉可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3400個在月球或火星土壤上進行種植的提案獲選。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8日報導,最近對月球上存在水的明確無誤的確認進一步為月球和火星上的人類居住項目提供了助力。因為水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家估計月球表面的冷阱加起來有超過4萬平方公裡的水冰。
報導稱,就在確認月球的確存在水的短短1天後,歐洲航天局(ESA)局長揚·韋爾納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籤署了合作徵服太空的諒解備忘錄。歐洲將參與「門戶」(Gateway)項目,該項目是一個計劃中的月球軌道前哨,將允許在月球周圍和月球上進行可持續的探索,同時促進執行未來火星飛行任務所需的技術和進程的研究及實驗。
報導認為,水的存在以及國際上對徵服太空的承諾這兩大要素迫使我們考慮如何鞏固人類定居點並確保更大的自治權。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月球和火星自身的資源避免對昂貴的地球物資轉移的依賴。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食物。
事實上,太空農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僅在於最合適的土壤成分以及獲得氧氣和水的可能性。例如月球上的農作物種植必須在地球現有重力1/6的重力條件下及宇宙輻射中進行。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同一時間段內月球表面的日輻射劑量比地球的日輻射劑量高出200至1000倍。
據報導,全球有3000多個團隊正努力克服所有障礙,其中最先進的項目之一是西班牙的「綠月亮計劃」,該計劃誕生於馬拉加大學,由安達盧西亞年輕工程師何塞·瑪麗亞·奧爾特加·埃爾南德斯領導。
報導指出,西班牙這一研究小組已與中國重慶大學深空探測中心籤署了一份協議,在中國「嫦娥四號」飛船於今年1月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後合作展開農作物種植實驗,其中棉花種子成功發芽,成為月球上第一株發芽的植物。奧爾特加團隊希望說服中國研究人員相信西班牙擁有足夠的資源為太空農業開闢道路。
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平均大氣壓僅為6.1毫巴(地球的平均大氣壓為1013毫巴),且火星處於極端寒冷和低氧濃度的狀態。不過,研究表明,火星表面可能包含氮、磷、鉀等植株生長必須的大多數營養素,但尚不知它們的濃度是否可以使植株順利生長。
報導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喬治亞州科學家正在通過模擬火星土壤條件研究火星土壤的潛在肥力,並對土壤進行洗滌和微生物接種以使其適應極端、真菌和益生菌環境。研究人員強調,人類能否利用火星土壤來提供食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載人飛行任務的可行性。(編譯/韓超)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