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業歷史沿革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始建於1983年,是山東省與全國建立較早的工業設計學院。專業招生始於學院2004年文理(文科背景)兼收,同年學院分別設置產品設計專業與工業設計專業,至2009年文理(理科背景)分開招生。2010年工業設計專業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2012年被評為山東省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2018年被評為山東省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核心專業,2019年獲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02師資隊伍與教學團隊
本專業堅持以學科整合、內部培養、校企協同並舉,建設「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制度創新深化專業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通過選派中青年學術骨幹到國內外著名大學、科研機構與知名企業訪問、進修學習,與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設計部門合作申報或協作開展科研項目工作等多種形式,提高師資隊伍教學工作能力與學術水平。本專業現有30名專任教師,「雙師型」專業教師佔比68%,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佔比73.3%,碩士生導師7人,省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11人,入選「齊魯最美教師」2人,校級創新課堂比賽獲獎11人,外聘雙創導師26人。
03專業特色與主要課程設置
(一)專業特色與優勢
1.體系育人築根基
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教學策略制定採用OBE教育理念,實現從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習成果內化,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與時俱進重發展
專業基於「新工科」建設理念,積極提升自身學科建設,增強在智能機電產業、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產業、智慧海洋產業、醫養健康產業、現代高效農業等方面的知識配備,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3.協同實踐育能力
依託學校十大實驗中心,國家級、省級等各層次的實驗平臺,立足智能產業前沿,與國內外大學合作,全面提升學生工業設計實驗技能。
4.產教融合強素質
校內設立工業設計研究院、船舶設計研究院,校外依託中國重汽集團、海爾集團、海信集團、濟南軌道交通集團、萬華化學集團、飛亞達集團、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等20餘家國內知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校外實踐基地,整合業界資源,產教融合協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主要課程設置
本專業設通識教育課程群、專業基礎教育課程群、專業教育課程群、交叉課程群、德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群、創新創業課程群等系列課程。
1.專業基礎課程
工業設計概論、設計二維表現、設計三維表現、設計基礎Ⅰ、設計基礎Ⅱ、設計程序與方法、設計製圖、手板模型製作、設計管理、設計心理學、產品攝影、市場學、程序設計基礎。
2.專業核心課程
創造學、材料與工藝、人機工程學、產品結構設計、產品創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交互與界面設計、現代產品成型設計與工藝、先進位造技術概論、信息產品設計、智慧機器人專題設計、產教融合項目實訓、產教融合項目實踐。
04人才培養與教學成果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堅實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基本科學與工程知識,具有發現、明確表達以及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和現代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在諸如經濟、環境、社會、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工藝性、可持續性等實際約束條件下設計一個系統、部件或工藝過程以滿足需求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綜合性的創新思維方式和團隊合作精神,懂得工程問題對全球經濟、環境、社會的影響,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機構和科學研究單位從事以工業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開發、科研或管理等相關工作,也能從事與工業設計相關的信息設計、互動設計等領域工作的複合型工業設計師後備人才。
自走式玉米青貯機——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銀獎
本專業設置15年來,先後為社會培育了11屆共計270餘名畢業生,升學與就業率總體達到90%以上。本專業畢業生行業流向呈現多元化的總體趨勢,橫跨工程機械、海洋裝備、信息產品、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等,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職業規劃呈現上升態勢,得到就業、升學單位的認可和好評。
首屆紅旗汽車設計挑戰賽銅獎
針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自主創業型畢業生,在業內無論從技術水平到商譽有良好聲譽;進入企事業的畢業生,可塑性強,成長迅速,表現出較強的獨立解決問題及團隊協作等核心職業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跨行業、跨專業畢業生,能找準定位,抓住機會,努力轉行,更快適應社會不同需求。總體反饋,本專業大部分畢業生表現出了良好的人文素質、創新能力、團隊意識以及社會適應力。
「機械 緣起」機器人戰隊——上汽大通ROBOTMOTOR設計大賽金獎
來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策劃:黨委宣傳部 教務處 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