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個好東西

2021-02-20 德國麥科聽力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同時也是最為複雜的器官。

大腦在現有的理論和研究中被分為了很多不同的區域,且分別執行了不同的功能。就如同一臺計算機,有的地方是大腦這臺計算機的音效卡(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 )、有的地方是顯卡(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 ),還有控制觸覺、味覺等的。接受什麼樣的信息,就要執行什麼樣的工作。

比如耳朵聽到了聲音(並不是說耳朵主動地去聽,其實是聲波震動了耳內的毛細胞,是被動的 ),將這個聲音變成了電信號,傳輸到了顳葉(敲掉耳朵附近的骨頭,下面就是顳葉腦花了)。那麼顳葉就接收並處理了聽覺信息,我們也就根據這個把它叫做聽覺皮層了(顳葉不等於聽皮層,還有其他的功能喲,就不細說了)。至於為什麼是傳到顳葉而不是其他的地方,那是寫在你基因裡的。而眼睛看到的信息就傳到了枕葉視覺皮層上了(敲開後腦勺的骨頭,就是它啦)然後我們說,眼睛瞎啦(盲),眼睛就接收不到信息了,那麼視覺皮層也就沒有信息可以處理。不過大腦不會就這麼讓它吃閒飯的。大腦可塑性(你可以把這種現象想像為你大腦中的一個工程師),就把大腦中的各種線纜(神經網絡)重新接通,比如將傳輸聲音的線纜接到原來是聽覺的線上面去(這只是一種比喻,具體的機制和過程是很複雜的),那麼你的聽皮層就開始處理視覺信息啦。這個新的處理聲音的皮層加上原來處理聲音的皮層,是不是處理聲音的硬體就變大啦?這可以理解為你的音效卡升級了。所以盲人的聽覺在一定程度上是會變強的。

美國哈佛商學院有關研究人員分析資料表明,人的大腦每天通過五種感官接受外部信息比例分別為:味覺1%,觸覺1.5%,嗅覺3.5%,聽覺11%,視覺83%。

因此,如果正常人持續的閉上雙眼,關閉視覺途徑後,就可以增強其他四感的信息感知度。而盲人之所以四感較正常人更為敏銳,一是倖存者偏差,二是彌補作用-即四感需要承擔原無感的工作,每家分擔的事兒多了,為了不累死只好提高工作效率。假定普通人的聽聽力是1,盲人可以達到1-5.比如普通人聽能聽見的波段是0-100,盲人聽到的是0-500;咱們是AM,他們是AM+FM全波段。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上天剝奪了一個人的聽力,必定會讓她很聰明,或者眼睛比旁人受用,總有一樣超乎常人~再比如孔雀,上天給了她無與倫比的美麗,卻沒有一副好嗓子是一個道理-

但是麥科不一樣,既具備專業,又具備顏值,操作還簡單~~~~~~~~~~~~~~~~

聯繫我們

地址: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李冰路67弄2號

電話:021-51320788

傳真:021-51320789

網址:www.maico-diagnostic.cn

電子郵箱:lz@maico.biz

相關焦點

  • 大腦是個好東西,希望每個人都有
    這次沒有八卦,只有一句「大腦是個好東西,希望每個人都有」→_→大家可以在淘寶搜店鋪「賽凡科幻空間」或手打「scifi.taobao.com」 直接入店 點關注,領5元紅包呦~斯坦利羅賓遜 - 《火星三部曲·綠火星》 星雲獎雨果獎雙獎作品《綠火星》是美國科幻小說大師金
  • 一本不正經的大腦:腦子是個好東西,你想不想了解它?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人類還不是人類的時候--不,還要再往前--在還是單細胞生物的時候,"我們"是沒有大腦的。"我們"在水裡無知無覺地飄飄蕩蕩,直到機緣巧合之下,大家一紮堆,變成了多細胞生物;又一不小心,開始用化學信號交流;經過了無數個世代,終於具有了神經節;於是,"我們"擁有了記憶能力,能夠學習了;又歷經滄海桑田,人類終於有了一顆"高貴"的大腦。
  • 大腦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今天這篇和佔星幾乎沒有關係,是推薦一本書:《穀物大腦》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吃一切小麥製品和澱粉和含糖的東西,比如麵包啊炸薯條啊,吃完之後發胖只是小事,可怕的是:這些食物是一系列疾病的元兇。(應該沒有吧,我隨口說的,我感覺應該沒有,呵)同理,我們現在吃的麩質和我們祖先吃的也不是一個東西,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啊雜交啊各種技術越來越厲害啦,然後我們就能種出麩質含量為過去的40倍的穀物啦!產量高,口感又好,還比任何時候的穀物都更容易使人上癮,怎麼樣,你們飛葉子少年們連茶葉都不用飛了,直接飛麵粉行了。
  • 大腦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所有生物都能擁有?
    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存在             其實是人類的大腦!我們大腦有著100萬億條神經通路,它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網絡,這些神經通路的數量比銀河中的星星還多。我們的大腦還有860億個神經元,它們就是那些極小的、能發射電信號的腦細胞,依靠它們,人類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 這個東西用多了,大腦衰退早!4個步驟減緩大腦衰老!
    對此,研究人員有這樣的擔心:久而久之,人類的大腦海馬體與前額葉皮質有可能萎縮成毫無用處的「葡萄乾」,到時我們將無法再進行與記憶有關的工作。美國艾倫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克里斯多福·柯奇博士表示,人的大腦含有約1000億個神經元,構成了一個類似網際網路的複雜網絡。
  • 維基百科是個好東西
    其實英文版的維基百科中有非常多好的資源可供選擇。維基百科網址:https://www.wikipedia.org/genome關鍵字 在英文版維基百科中搜索「genome」關鍵字,就會列出與之相關的很多內容,並且維基百科中包含關鍵字超連結信息,點擊即可跳轉到對應的內容。這個詞條內就包含了很多有用的內容,按條目列出。
  • 水母:腦子是個好東西,但是它沒有?
    腦子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是它們真的沒有。事實上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有腦子的,水母就沒有。它的身體僅是雙層結構,就像在一個塑膠袋(皮層)裡套了另一個塑膠袋(胃層),而兩層中間由中膠層黏著。水母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地球上存活超過6億年僅是憑藉著如此簡  單的身體結構。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人類靠大腦統治陸地之前,水母無需複雜的大腦或者神經結構,就曾在深不可測的海洋中稱霸一時。
  • 植入這東西能控制你的大腦?
    又或許,他聲音中的興奮異常來自於他正詳述自己剛發表在《大腦》(Brain)上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展示了如何通過病人大腦的植入物刺激靠近大腦中心的尾狀核,從而加強大腦的學習能力。他告訴我,控制電脈衝的時長得剛剛好,主要取決於一輪衝擊中那些處於活躍學習階段的神經元的放電活動。一次完美時長的脈衝能加速他的病人作出正確聯想。
  • 3-6歲的孩子這4個「壞毛病」,說明大腦發育好,是個機靈鬼
    其實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是他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很多令人討厭的「壞毛病」,很可能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喲!3~6歲大腦發育特點:第一:當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有超過千兆比特的神經連接,這些神經連接的活躍程度和發達程度幾乎是成人的兩倍。第二: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長到6歲左右時,他的大腦發育已經完成了70%以上,但此時孩子的身體發育只有40%。
  •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習慣2 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拿東西 刺激平常沒用到的大腦運動╱感覺區嬰兒大約在一歲前後學會說話。出生4個月時,只會發出「啊—啊—」、「啊—嗚—」這樣的音調。10個月大時會擺動身體、做手勢,第一次發出「爸爸」、「媽媽」的語彙。
  • 科學是個好東西,唯科學論是個壞東西
    有了「科學」,樣樣都好,「隨著科學的發展,問題總是能解決的」,這幾乎成了思維定勢。培根的第二個原則是科學必須有用,並且能夠被運用。關於這個觀點,就要看我們怎麼理解了,因為早期歐洲科學家都是一些無所事事的人,基本上是貴族紳士,吃飽了飯沒事幹,又不想像別的貴族那樣去打獵、玩撲克,所以就趴在地上觀察螞蟻,或者到樹林裡去觀察樹葉——葉子是三片還是四片等等。觀察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
  • 想練好肌肉,你要先學會控制好自己的大腦
    大腦是人的核心部位,它控制著我們一切生命活動,他控制著我們的語言、行動、平衡、記憶、等所有活動,同樣控制著我們身體各種激素的調節。大腦就是我們身體的指揮官,然而健身並不是簡單的把鐵舉起來就可以長肌肉,所以大腦在健身過程中,也需要動起來,好的指揮官是非常重要的。
  • 如何訓練你的大腦記住更多東西?
    你處理信息的方式決定了你以後能記住多少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臨時記錄信息:你在上班路上聽到的零星對話,你看到的東西,你前面的人穿了什麼,等等。這是將相關知識從混亂中分離出來的唯一辦法。大腦會把所有近期內不會再出現的東西都倒出來,儘快為新信息騰出空間。
  • 吃什麼東西能夠促進大腦發育,讓寶寶更聰明?
    小助理在整理問題的時候發現,很多的寶爸寶媽對寶寶的大腦發育非常的關心,總是希望自己的寶寶比別人家的更加聰明。「醫生,寶寶現在正值發育的年紀,給寶寶吃什麼東西可以補腦呢?」「大夫,給寶寶吃什麼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的寶寶可以更加聰明一些?」
  • 劍橋大學研究:7個開發兒童大腦的好方法,有效提高智力
    適當的腦部訓練可讓大腦發展更迅速,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而好的方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在平時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做呢?二、好的睡眠要知道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培根曾說過:「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長壽的最好秘訣之一。」好的睡眠對於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對處於發展階段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 讓你的大腦動起來!45個快速增強大腦記憶力法
    剛放下的東西,轉身就找不到?一直找手機,結果發現就握在手裡?話在嘴邊,就是想不起來?你開玩笑說是「初老症」,其實可能是大腦需要調養了!少熬夜、適當運動、學學新遊戲、大聲朗讀…快速增強記憶力的45個方法↓↓關乎「頭等大事」!轉存! 剛放下的東西,轉身就找不到?一直找手機,結果發現就握在手裡?話在嘴邊,就是想不起來?你開玩笑說是「初老症」,其實可能是大腦需要調養了!
  • 霸王龍的成功說明腦子是個好東西
    遼西小霸王帝龍的化石在遼寧省北票市陸家屯被發現,化石較為完整,而且包括了多個個體。>經過掃描和重建,古生物學家重建了帝龍S形的大腦,這種大腦形態與今天的鳥類比較相似。當古生物學家比較帝龍和霸王龍的大腦時卻產生了疑問,因為霸王龍大腦的外形是直線型的,與帝龍S形的大腦明顯不同,到底在暴龍類的演化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導致了大腦外形的改變呢?
  • 桉樹是個好東西
    目前,全世界超過120個國家種植桉樹,中國面積居第三。截至2014年底,全國桉樹種植面積達450萬公頃,桉樹全產業鏈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僅佔我國森林總面積2%的桉樹,年產木材卻超過3000萬立方米,佔全國總產量25%,大大減緩了天然林的砍伐壓力。  「桉樹是個好東西!」
  • 孩子睡覺時有這5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長大智商不會低
    孩子睡覺時有這5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長大智商不會低!1、睡覺經常踢被子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睡覺會踢被子,並且對此很是頭痛,非常害怕孩子會著涼。事實上,孩子睡覺會踢被子是正常的情況,這證明他們對溫度的感知非常靈敏。如果孩子感覺到非常熱,就會用踢被子這種行為來降溫。
  • 全乾貨,12個好習慣讓大腦實現「逆生長」
    2013年和2018年對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大腦的可塑性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橡皮泥,而我們的經歷就是那雙為橡皮泥塑形的手。這裡也可以用運動和肌肉的關係做個類比:雖然一次舉重三十下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每天重複、堅持一年的話,肌肉就變得強壯了。大腦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大腦的形態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