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月6日星期二,總統川普授意國防部研究閱兵遊行的消息經《華盛頓郵報》報導頓時傳遍全美,五角大樓隨後則坦承已經擬定了若干備案供白宮參考。川普的這一「無事生非」之舉在政界和公眾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更是掀起了關於什麼是美國閱兵傳統的激烈討論。歷史地看,美國在接連不斷的國內和國際政治鬥爭中正是通過不斷劃定「美國」與「非美國」的界限,持續塑造美國人的政治身份和傳統。以此而言,美國社會中的自由主義正是抓住時機,通過對川普閱兵的「非美國化」,來進一步清除美國國家中的保守主義因素。
當地時間2018年2月6日,美國媒體爆料,總統川普已指示五角大樓官員,準備籌劃一場盛大閱兵式,展示美國的武裝力量。該消息隨後得到白宮和五角大樓證實。視覺中國 資料圖作為誕生於新大陸的年輕國家,美國有著與傳統大國差異極大的軍政傳統。獨立戰爭的起因就是要反抗英國君主和國會對殖民地事務的集權和控制,其中對英國駐殖民地的職業軍隊的反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獨立戰爭中無論局勢如何艱難,十三州殖民地都堅持要反其道而行之、依靠一支由各州民兵組成的「聯軍」而非常備軍來爭取獨立。在這支讓華盛頓「倍感頭疼」的大陸軍中,每位民兵的服役上限就是三個月,因此軍隊的總量始終在5000至20000之間大幅震蕩。更不用說,各州也從未按照華盛頓這位總司令的期望給予足夠的補給。然而,這支「不像軍隊」的軍隊最終仍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同時也奠定了美國軍事傳統和軍政關係中的「反國家主義」。
總體上看,對這一傳統的堅持一直維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無論是內戰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沒能改變美國的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不應當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強大的常備軍隊」。因此,儘管二戰前的每次戰爭都會顯著改變美國的社會形態,但是美國依然保持了「民兵式」的軍隊動員模式:在戰爭中,美國的軍隊和相應的暴力控制機構通過「志願參與」迅速擴張;但是在戰爭結束後,臨時投身軍隊和政府的人們則紛紛「解甲歸田」,龐大的暴力機器在外部看來簡直是「土崩瓦解」。事實上,在二戰後,正是這一強韌的軍事傳統讓華盛頓的戰略家們頭疼不已。儘管正在面臨與蘇聯的「冷戰」,但是整個美國社會和國會山卻對維持一支「必要」的軍事力量興趣缺缺,這使得美國的陸、海常規軍事力量迅速縮水,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大大小於蘇聯。直到韓戰爆發,才使得建議維持一支龐大常備軍的NSC68號文件得以在戰略界達成共識。
雖然在1950年後的將近70年中,美國已經打破了不在和平時期維持龐大軍力的傳統,但是建國以來的軍政傳統仍然在強烈影響著華盛頓的戰略決策。在這一傳統看來,發動戰爭就是要取得勝利,勝利之後軍隊就應當「回家」,不僅持久戰不得人心,戰勝本身也意味著軍事和政治動員的休止符。正是因此,小布希在宣布伊拉克戰爭「任務完成」之後,就不得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撤軍壓力」。畢竟,在美國社會看來,龐大的常備軍事力量本身就是對美國社會的自由的威脅。對於這一威脅,不僅要施以最嚴格的文官控制,而且在此之上還要儘可能減小其規模。
一言以蔽之,與其它國家的軍政傳統不同,美國社會尊敬、追捧的是在軍隊中服役的個人,不吝於讚頌其奉獻、勇氣和堅韌,但是對於軍隊及其特有的強調「服從、權威」的組織文化本身則是警惕有加。只有理解美國的這一特殊軍政傳統,才能明了川普的閱兵提議為何會引發如此的軒然大波。
二、「川普閱兵」師出無名正是因為美國社會讚美和崇拜的是軍隊中作為個體的男男女女而不是軍隊這一龐大的暴力機器本身,美國的閱兵傳統中首先重視的是對具體的軍人個體的表彰和哀悼。其次,除去有軍人參與的地方性遊行閱兵不論,與其他國家的「紀念日閱兵」不同,美國國家層面的閱兵截止目前基本上只發生於「大戰」和「勝利」之後。因此,
雖然美國已經建國200多年,能夠數得上的國家層面的閱兵卻只有寥寥數次,分別是內戰後的1865年,一戰後的1919年,二戰後的1946年和海灣戰爭之後的1991年。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次也已經有了將近30年。1865年5月,在林肯遇刺數周后,繼任總統的安德魯·詹森舉辦了勝利慶典,其中共有14萬5000名聯邦士兵參加了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的閱兵遊行。1919年9月,美國陸軍上將、歐陸遠徵軍司令潘興率領數千名一戰士兵先後在紐約和華盛頓進行閱兵遊行。1946年1月,第82空降師的1萬3000多名士兵代表所有參與二戰的美國軍隊在紐約進行了閱兵遊行。1991年,老布希在海灣戰爭結束後舉辦了國家勝利慶典,共有8800名參與了沙漠風暴行動的士兵參加了閱兵遊行。
當然,美國參加過的戰爭遠不只上述4場。但是要麼由於戰爭本身並不足道(例如美西戰爭和菲律賓戰爭),或者由於未能取勝(例如朝鮮和越南戰爭)或者終結所有戰鬥行為(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並非所有的戰爭、甚至是戰勝都會舉辦閱兵慶典。例如小布希政府的伊拉克戰爭儘管實現了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標,算得上是一種勝利,但是在決定是否因此舉辦閱兵慶典時,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上將認為在還有美國軍隊在阿富汗作戰的情況下並不適合舉辦類似活動。因此,只有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市在2011年12月進行了一次小型閱兵遊行,慶祝參加伊拉克戰爭的士兵歸來。
因此,
美國舉辦國家閱兵遊行的要求可謂相當苛刻,必須是具有相當分量的、足以締造全面和平的戰爭勝利,不能一邊士兵還在打仗或者滯留海外,一邊卻在進行閱兵慶典。另外,閱兵的主角必須是親身參與戰爭的士兵,在遊行後還會進行各類頒發勳章、悼念戰死者的活動。很難想像,美國會為一支沒有參加過戰爭的軍隊或者觀摩武器裝備舉辦閱兵慶典。事實上,與內戰、一戰和二戰相比,海外戰爭未免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因此當時美國社會對於為此舉辦閱兵也頗有微詞。
除了勝利慶典之外,帶有閱兵遊行性質的活動還有冷戰時的三位總統的就職典禮。他們分別是早期冷戰中的前三任美國總統:哈裡·杜魯門、德懷特·艾森豪和約翰·甘迺迪。不過與一般意義上的閱兵不同,他們只是在就職典禮中增加了軍事力量的展示。在艾森豪的就職典禮上,出現了不少陸軍的坦克,而在甘迺迪的就職典禮上則增添了一些飛彈。這與當時美蘇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以及美國社會擔憂自身常規軍事力量的不足會誘使蘇聯採取進攻性政策的心理有關。可謂是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舉。不過總體來看,這些軍力展示還不足以稱之為閱兵。
由此可見,
川普策劃的這次閱兵按照美國的軍政傳統可謂地地道道的師出無名。當前,首先美國軍隊並未取得足夠分量的勝利,如果硬是將消滅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作為慶祝理由,只能說是自降身份。其次,美國軍隊仍然在阿富汗作戰,而川普政府幾個月前才剛剛宣布在阿富汗增兵,這麼多人尚未回家又如何舉辦慶典。因此,在美國社會看來,此時舉辦閱兵是十足的「名不正、言不順」,絲毫不能體現美式閱兵「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和「歡迎孩子們回家」的寓意。
三、憂心忡忡的華盛頓在二戰後專注於軍政關係研究的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美國的軍政文化過於貶抑軍隊的地位,推行的是自由主義和和平主義的反權威意識形態,而美國軍事部門在二戰後的威望和地位也在垂直下降,直到在越南戰爭中跌落谷底。這種對軍人的尊敬和對軍隊的貶抑正是美國社會的特徵。
亨廷頓認為這一文化最終會不利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一直呼籲要建立保守主義的新的軍政文化,重新尊重軍隊所代表的權威。但是,這一呼籲本身就體現了這一思路在美國應者寥寥。事實上,亨廷頓本人就一度因為提出上述觀點而被哈佛大學以「傾向威權主義」為由拒絕授予教授職位。因此不難想見,「川普閱兵」的消息一出,幾乎立即成為了華盛頓乃至全美的笑柄。即使是一些鐵桿的川普支持者,例如喬治亞州的共和黨參議員David Perdue都公開建議白宮「不要這麼幹」。批評者們則更是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川普在共和黨內的老對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林德希·格拉漢姆就明確表示只要閱兵遊行的意圖是表彰服役的士兵,他就不會反對遊行本身。但是「我們美國人」決不能接受「蘇聯式的硬體展覽」,「坦白來說這種舉措只會顯示軟弱」。
如果說上述來自共和黨的批評大體上還是「就事論事」,最多只是表示「這不太美國」,那麼來自民主黨和自由派的攻擊則更可謂是聯想多多。他們將閱兵事件與川普的國情諮文發布結合起來,指控川普的閱兵不是為了尊崇軍人,而是要尊崇武力和川普本人,最終是要通過將自身塑造為美國軍隊和國家的保護者來將反對派醜化為「叛國者」。這與川普聲稱的「不為總統國情諮文鼓掌就是叛國」在精神上是如出一轍。
總而言之。無論左右,華盛頓政界對川普的這一動作可謂是憂心忡忡。往小處說,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位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總統虛驕自傲、「沐猴而冠」之舉,其危害不過是浪費公款、讓本屆美國政府和社會成為世界笑柄;但是往大處說,卻又有一種威權主義即將打破美國軍政傳統、「虎兕出於柙」的危機感,畢竟相比於進行一場「收益無限小」的閱兵遊行,其風險自然顯得格外重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川普此舉可能將會「弄巧成拙」,將為反對派提供一件名為「反對軍國主義」的最為稱手的政治動員武器,反而進一步削弱川普一直試圖為三軍最高統帥賦予的權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