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暴亂映射兩黨矛盾,川普仍試圖積累政治資本

2021-01-1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錢雅卓 欒若曦)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召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確認選舉人團的投票結果,正式「官宣」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贏家。然而,大批川普支持者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示威活動,他們甚至闖入國會大廈,還與警察發生衝突。

美國為何出現暴亂?川普還將在1月20日之前採取哪些行動?這又會如何影響拜登政府?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與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聽他們對美國出現暴亂的解讀分析。

暴亂原因與美國社會嚴重撕裂有關

新京報:美國發生此次暴亂的原因是什麼?

時殷弘:美國國會大廈發生暴亂,根本原因與美國社會嚴重撕裂有關。與此同時,由於川普一直拒絕承認大選結果,且反覆質疑大選合法性,間接導致了川普的主要支持者——美國白人草根和共和黨的民粹派採取了行動。從這個層面來說,川普是美國國會暴亂的「間接推手」。

至於川普是否在為拜登「埋雷」這一問題,我個人認為關係不大。大選失敗後,川普逐漸變得「六神無主」,在這種情況下,他的一些行為就會「出錯」。美國國會發生的暴亂,已經迫使大多數共和黨高層人士對此進行譴責,這對川普及一些民粹派民眾而言是重大的不利因素。

劉衛東:美國國會發生暴亂的原因之一是,兩黨在大選後的衝突一直沒有得到化解,甚至矛盾還在不斷惡化。另外,川普始終沒有接受選舉結果,這也導致選民的情緒越來越激動。他們認為,這次國會認證是他們在1月20日新總統就職前,實現翻盤的最後一次機會,所以他們不惜使用暴力,就是為了給國會議員施加壓力,迫使他們妥協。

兩黨選民間的對抗也反映了美國社會內部的分歧。現在兩黨選民幾乎在所有敏感問題上都勢不兩立。從移民、醫保到稅改等一系列問題,兩黨選民的認知差距都非常顯著,他們得到信息的渠道也不一樣,甚至對同一個事實的認定結果都存在差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選民們對選舉人票結果的認證,民主黨的支持者認為拜登拿到了306張選舉人票,但共和黨支持者堅定認為這不是事實。

新京報:發生在華盛頓特區的暴亂會持續嗎?

劉衛東:我認為暴亂不會持續,因為此次暴亂本身和國會大廈附近警力配置不足、防範措施不到位是有直接關係的。國會大廈與白宮、五角大樓不同,它平時管理比較鬆散,還經常有民眾前往參觀。雖然國會大廈周圍也配備了警力,但是沒人想到數百人會直接衝進來。警察也比較慎重,他們一開始並沒有動武,直到民眾威脅到議員安全時才動武。隨著警力配置到位,國會周圍的暴亂應該不會持續。

另外,暴亂發生之後,美國各種勢力背景的人都在譴責暴亂,川普也發推要求民眾保持冷靜,更不用說共和黨建制派人物了,他們都「清一色」譴責暴亂,那麼暴亂繼續大規模發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我覺得,如果暴亂再發生,可能會出現在有選舉爭議的州,但規模不會很大。

時殷弘: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共和黨民粹派早就揚言要發起暴力行動。然而,在當地時間1月6日之前,美國從未出現過任何一場暴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儘管暴亂發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川普支持者佔領了國會大廈,甚至中斷國會認證的流程,但這仍然是一個「零星事件」。

與此同時,隨著總統大選結果得到國會確認,拜登的勝選也越來越合法。我猜想,在川普的支持者中,將有一大部分人放棄反對大選結果,甚至包括一些共和黨民粹派。綜上,發生在華盛頓特區的暴亂很可能不會再持續。

1月20日前川普能幹的事很有限

新京報:預計在1月20日之前,川普還會採取哪些行動?

時殷弘:我們很難想像川普還會就大選結果採取哪些行動,恐怕他本人都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也存在諸多變數。

不過,無論川普在1月20日之前採取哪些行動,這個問題都已經不再重要了。2020年總統大選,川普的失敗已經在法律各個層面得到了認證,且絕大多數美國民眾已經接受了這個結果,尤其是在1月6日美國國會發生暴亂之後。我個人認為,就推翻大選結果而言,川普已經是一個「秋後的螞蚱」。

劉衛東:1月20日之前,川普在國內能幹的事情很有限。最多在國際上製造緊張氣氛,給拜登留下「爛攤子」。

新京報:川普的敗選基本已成定局,他仍拒絕承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劉衛東:我認為,川普現在已經很明白自己輸掉了大選。在大選剛剛結束的時候,他確實認為有機會翻盤。因為在大選前,川普團隊就已經對大選結果做了詳細的預案,包括在選舉人票上爭不過拜登,他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把總統職位奪回來。

但是,川普嘗試了這麼久,始終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存在大規模選舉舞弊。他自己也非常著急,知道自己的機會不多了。川普還沒有認輸,一是向共和黨選民樹立他永不服輸、鬥爭到底的形象,換取選民對他的忠誠,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不論4年之後是否參選,他都要在美國政壇保持影響力,而保持影響力的方法就是「綁架」選民。

另外,川普還在籌款,建立政治行動委員會、建立自己的媒體,甚至威脅如果共和黨不支持他,他就要另立新黨。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儘可能延長他的政治生命,繼續對美國政治施加影響。

時殷弘:從川普的性格來說,他本身就是一個「不輕易認輸」的人,而且他對於美國政體和憲法十分不滿意。不過,他的敗選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就算他繼續不承認失敗,在大選結果的問題上,也鬧不出什麼名堂了。

暴亂對拜登有利,但僅僅是暫時的

新京報:暴亂會產生哪些影響?

劉衛東:首先,暴亂本身對川普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雖然選民發起暴亂的目的是幫助川普奪回主導權,這場暴亂也可以說是川普一手鼓動起來的。但暴亂一旦發生,就是不可控的,很難用理性的方法讓選民平靜下來。

其次,暴亂本身也讓民眾看到,如果雙方繼續正面衝突下去,只能兩敗俱傷。再次,共和黨建制派也會更加明確,通過暴力手段去改變現實是不可取的,共和黨內部的衝突會更加激烈。部分支持川普,又支持暴力的人可能會受到孤立。

最後,大選已經結束了2個月,川普依舊沒有認輸,還在不斷製造事端,這樣的情況在美國「史無前例」。這也證明了,美國選舉法方面還是有空子可鑽,未來國會可能會在相關的選舉立法上出臺新的舉措把缺口堵上。

新京報:美國國會發生暴亂後,當選總統拜登將面臨哪些挑戰?

時殷弘:我個人認為,美國國會發生暴亂這件事對於拜登的上臺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因為他的對手已經證明了自己無視美國憲法,不遵循憲法規定。與此同時,國會暴亂已經導致共和黨高層人士對此進行抨擊,這對於拜登來說也十分有利。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些有利之處僅僅是暫時的,拜登上臺後將面臨著一個嚴重撕裂的美國社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經濟和失業的問題也困擾著美國民眾。拜登上臺後,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將更加「焦頭爛額」。

劉衛東:暴亂本身不會給拜登製造新的挑戰,暴亂只是美國社會分裂和兩黨對抗的具體表現。拜登上臺後的主要挑戰還是彌合兩黨分歧,應對經濟危機、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和種族衝突。這些也是拜登提出的「四大優先事項」。

新京報:美國未來保守主義會反彈得更猛烈嗎?此次暴亂的發生是否與保守主義抬頭有關?

劉衛東:美國國內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價值觀,就像DNA螺旋一樣相互纏繞,此消彼長,都是相互的。我認為,美國的保守主義一定會反撲。共和黨在兩年後的中期選舉中拿回一個院是很正常的,美國的選舉本就是「輪流坐莊」的過程。

拜登本人號召力沒那麼強,選民對他的忠誠度也一般,民主黨內也存在很激烈的對抗,如果拜登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共和黨很可能漁翁得利,兩年後東山再起。

新京報記者 錢雅卓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專家:美國暴亂映射兩黨矛盾 川普仍試圖積累政治資本
    與此同時,由於川普一直拒絕承認大選結果,且反覆質疑大選合法性,間接導致了川普的主要支持者——美國白人草根和共和黨的民粹派採取了行動。從這個層面來說,川普是美國國會暴亂的「間接推手」。至於川普是否在為拜登「埋雷」這一問題,我個人認為關係不大。大選失敗後,川普逐漸變得「六神無主」,在這種情況下,他的一些行為就會「出錯」。
  • 國會暴亂是對美國政治制度基礎的重大衝擊
    北京時間2020年1月7日,川普支持者從四面八方湧入華盛頓「勤王」,企圖阻止國會正式確認選舉人團投票結果。  令人咋舌的是,這場「勤王」大戲很快就演變成了暴亂,川普的支持者們衝進國會大廈,引發了激烈的暴力衝突。暴亂很快就受到了警方的強力鎮壓。官方發布會的數據顯示,此次暴亂已造成4人死亡,至少14名警察受傷,52名示威者被逮捕。
  • 王義桅:這是一場美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對抗
    如果將此次突發事件視為民眾情緒的一個「起爆點」,您認為它映射出的美國社會深層癥結和危機是什麼?王義桅:法國大革命主要是因為民不聊生,人民都餓得沒有糧食吃了,瑪利皇后卻問:「老百姓沒有麵包吃,為什麼不吃蛋糕?」這次美國國會的暴亂,實際上也是因為長期以來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到了極為懸殊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講,它的確是與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社會背景相類似。
  • 兩黨口中的「兩個美國」孰真孰假?
    出現在對手描述中的兩位候選人總是一副「反派」面孔,兩黨在塑造對方黨派候選人的負面形象中下足了功夫。川普曾多次嘲諷拜登為「瞌睡喬」「極端左翼傀儡」「民主黨歷史上最差的候選人」。民主黨在政治宣傳中則將川普宣傳為一個鼓吹暴力的右翼政客,把國家「搞得一團糟」。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從20世紀初開始,兩黨意識形態悄然發生變化。共和黨出身的老羅斯福總統實行資源保護政策,推動公平交易方案,調和階級矛盾。而威爾遜和小羅斯福等民主黨出身的總統則推動一系列社會政治改革,其中小羅斯福實施的新政對二戰以後的美國影響深遠,成為劃分美國政治陣營的重要標準——支持或者大體支持羅斯福新政的就是自由主義者,整個反對羅斯福新政的就是保守主義者。
  • 美國政治板塊的漂移:2020年大選揭示了怎樣的兩黨未來?
    文丨王品達(美國政治觀察人士) 2020年美國大選在漫長的等待中揭曉了答案。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戰勝了共和黨的現任總統川普,將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國會選舉的計票工作仍在進行中,民主黨將保持眾議院的多數,而共和黨將很有可能保持其在參議院的多數。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對美國總統而言,重大危機事件在政治上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在「聚旗效應」的推動下成為執政者強化政治資本的契機,也可能成為執政者政治生涯的「終結者」,結局如何取決於執政者的應對。歷史上羅斯福和詹森在二戰與越戰期間的相反表現即為案例。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爆發後,川普支持率的先升後降表明,他沒有有效應對此次危機,不僅未能使之轉化為自身的政治資本,反而對其競選連任也一度造成不利影響。
  • 新民粹主義崛起背後,美國政治氣候變遷的深層原因
    新自由主義公民文化的秘密在於使金融資本的特殊邏輯消失於公民文化的一般抽象邏輯之中。當金融資本積累順利時,自由主義公民文化可比較容易地確立自身的文化領導權,否則就會成為金融資本的負擔而被拋棄,從而導致政治氣候變遷。川普的新民粹主義是美國政治氣候變遷的表象,其深層原因是金融資本邏輯對新自由主義公民文化邏輯的支配、解構和破壞。
  • (撕裂的美國)國際銳評丨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_新華報業網
    進入權力交接期的華盛頓很不平靜,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一浪高過一浪。  新年伊始,美國領導人的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試圖改變大選結果,引發震驚全美的政治風暴。接下來,在民主黨推動下,美國國會眾議院13日以「煽動叛亂」等為由,發起對現任領導人的二次彈劾。
  • 政治極化不斷消耗美利堅的生命力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進入權力交接期的華盛頓很不平靜,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一浪高過一浪。新年伊始,美國領導人的部分支持者衝擊國會山、試圖改變大選結果,引發震驚全美的政治風暴。接下來,在民主黨推動下,美國國會眾議院13日以「煽動叛亂」等為由,發起對現任領導人的二次彈劾。不少分析認為,這既是對其煽動暴亂事件「追責」,更是一場「政治清算」,以斷絕其未來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一幕幕政治鬧劇的背後,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也是混合著個人恩怨與黨派之爭的惡鬥升級。如今的華盛頓,政治極化已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
  • 這4年,川普為美國做了什麼?
    川普說只要選舉人投票給拜登,他就會自動離開白宮,這是自大選以來川普第一次對敗選一事作出的表態。那麼,現在也是時候該對川普這四年以來做個總結了。在川普執政的四年裡,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首先,川普的經濟承諾並未達成。
  • 在美國 政治分裂風險遠超疫情長期持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小茹在總統任期內面對兩次彈劾,美國總統川普創造了一項歷史紀錄。美國眾議院將於當地時間1月13日就彈劾川普總統的條款進行表決,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已「罕見」地表態支持,川普再遭彈劾已成定局。由此引發的多米諾效應已開始顯現,美國內部政治撕裂與社會深度分裂還看不到停下來的跡象。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在美國相當數量的選民當中(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的白人男性群體),川普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號召力,他的口無遮攔被追捧為真誠直率,他在經濟政策、控槍、移民、醫療保障等重要命題上所持的極端保守的政治主張成了所謂「美國精神」的代表,這著實讓美國政治當權派措手不及。
  • 美國熄滅的自由女神之光已經無法重新點燃
    這一次,不管是川普的陽謀還是民主黨的陰謀,總之國會山堡壘還是從內部攻破。國會山暴亂事件,被世界普遍認為是美國民主政治的崩塌,是美國國家形象和美國霸權的一次大潰敗。意味著自由女神之光已經熄滅。雖然國會山恢復了平靜,但暴亂事件本身並沒有結束。川普還有大批「死忠」,民主黨人正在謀劃對川普的清算。暴亂者還沒有抓完。甚至是,還在醞釀更大的暴亂。
  • 北美觀察丨大法官離世 兩黨博弈激烈展開 接任問題影響美國未來
    大法官職位空缺加劇兩黨政治鬥爭美國媒體普遍關注到,川普總統已於上周發布了大法官的潛在候選人名單,隨著9月18日金斯伯格大法官去世,這份名單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女性月刊《嘉人》雜誌刊文發問,在大選年提名新任大法官是否恰當?
  • 美國大亂是必然:「第四權力」捧紅川普,失敗教育生產腦殘粉!
    因為美國媒體是根治美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選舉型的社會絕不需要一個全民性的媒體,而是需要媒體代言人,而媒體代言人反過來又影響民眾思維。川普受歡迎,就是因為他在美國總統競選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代媒體專業人士。美國有些人批評川普是真人秀主持人,沒有任何從政經歷,但美國這個選舉型社會架構,出現媒體性總統,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選舉本身需要的就是一場政治秀。
  • 2019美國人最關注什麼政治議題?
    01經濟發展前景南加州大學傑西·M·昂魯政治研究所政治前景中心主任羅伯特·施勒姆(Robert M. Shrum)認為,2019年最重要的政治進展本身與政治完全無關,但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影響:歐巴馬任期最後幾年帶來的經濟增長會減慢甚至逆轉嗎?經濟發展是否會放緩?
  • 彈劾川普投票即將開啟,成功機率有...
    他們警告說,如果國會試圖通過(憲法)第25條修正案罷免總統,將會發生大規模叛亂。」ABC報導稱,FBI收到的消息還稱,這一武裝組織呼籲其他人加入行動:如果川普在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日前被罷免,他們將 「衝擊」州、地方和聯邦行政大樓。
  • 範勇鵬:被美國政治話語掩蓋的真相
    這次美國大選開鑼以來,人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就是民粹的崛起,兩黨反建制派、桑德斯和川普的支持者,背後都有民粹的身影。不少人擔憂民粹政治的崛起會帶來不可預料的政治前景。民粹為何可怕?說起民主,人們都會點頭說是好東西。
  • 川普再遭彈劾攪動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哀嘆:我們充當模範的歷史...
    再遭彈劾數小時後,沒有了推特帳號的川普13日晚用白宮帳號發布一段視頻。《紐約時報》報導說,川普是在助手的壓力下錄這段視頻的,他被警告可能因暴亂面臨法律後果。在視頻中,川普沒有提到彈劾,也沒有承認他在暴亂中扮演的角色,但措辭比此前任何時候都更進一步。他譴責「入侵國會的行為襲擊了美國的心臟」,敦促支持者不要於未來幾天在華盛頓特區和全國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