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Kevin策略研究」,作者: KevinLIU。
北京時間今天早上9點半左右,在長達6個小時的辯論之後,美國眾議院全體投票,通過了對川普總統發起彈劾。這是繼7月25日川普總統與烏克蘭總統通電話、9月24日眾議院議長Pelosi決定啟動彈劾調查程序(ImpeachmentInquiry)後的最新進展。針對這一事件的一些基本事實、後續可能進展,我們簡單評論如下,供大家參考。
首先,眾議院全體投票超過半數通過這一決議,意味著川普總統正式被彈劾,這使其成為歷史上第三位被正式彈劾的總統,前兩位分別是安德魯·詹森(1868年,民主黨)與柯林頓(1998~1999年,民主黨),而尼克森(1974年,共和黨)則是在正式發起彈劾前選擇辭職。彈劾的理由有兩款,分別是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調查,目前通過第一項決議。
其次,流程上,接下來將進入參議院的審理程序(預計明年年初)。具體來講,整個彈劾流程基本上分五步走,分別為:第一步,眾議院議員發起彈劾議案;第二步,眾議院議長Pelosi將有權決定是否推進到下一步,即指示所屬委員會啟動正式的彈劾調查程序;第三步,眾議院委員會(通常為司法委員會)將決定是否有充足的證據發起彈劾,並需投票通過(超過半數即可);第四步,一旦通過委員會投票,接下來將進入眾議院全體投票,而眾議院投票如果通過(超過半數即可),則表明國會正式彈劾總統;第五步,將在參議院舉行所謂的審訊,並最終由參議院全體投票決定是否彈劾成功(需要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才可以)。目前已經走完了第四步。
從法定職責權限上,眾議院具有發起彈劾的主要權力、參議院具有審判和最終決定權。整個過程中,如果類比一下的話,眾議院為檢察官(負責調查並發起訴訟)、參議院扮演角色的是陪審團(負責最終裁決)、總統的律師作為辯護律師、而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為法官。
再次,最終通過的難度和門檻依然很高。雖然今天這一結果在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獲得通過並不令人意外(233/總435席位,共和黨197個席位),僅需50%多數即可,但是要想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絕對多數(53/100席位,民主黨佔45個席位)難度則要大的多,在目前的情況下意味著需要兩黨合作。
從歷史經驗來看,目前還沒有在任總統是因為彈劾本身成功而下臺的。在任總統被彈劾並不常見。歷史上,共有三位總統經歷或者接近彈劾程序,但並沒有一位是真正因彈劾程序下臺的。第17任總統安德魯·詹森和柯林頓總統都被國會正式彈劾,但在最終的參議院投票中均沒有獲得通過(其中詹森總統僅以1票之差留任)。尼克森總統則是在幾乎要確定被眾議院決定彈劾之前、且也應失掉黨內支持的情況下而選擇主動辭職。
實際上,從多個渠道的民調數據來看,川普的支持率近期反而明顯抬升,為2017年3月以來的新高。這一支持率水平與歐巴馬和裡根在同一時期的支持率基本接近。
第四,但這並沒意味著沒有影響;需要關注2020年大選年的政策變數和不確定性。由於2020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因此本身伴隨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就會比較多,疊加彈劾問題的擾動,即便最終成功可能性以目前的情形來看很小,但期間不排除會間歇性通過投資者情緒對市場帶來擾動。
從大選流程看,明年年初一段時間,彈劾程序和大選選情也可能會交織在一起。美國總統大選將於2020年11月3日舉行。民主黨和共和黨將分別於2020年7月中和8月底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以確定最終的提名候選人,即所謂的「黨內初選」(primaries)。確定最終候選人後,即進入兩黨候選人最終角逐的衝刺期。民主黨的黨內初選將從2020年2月一直持續到6月。其中,最近的關鍵時間點將出現在3月3日所謂「超級星期二」,因為這一天將選出16州共計1358位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加上此前已經選出的部分州的代表,意味著38%的初選選票全部出爐,這也將成為觀察不同候選人選情和領先優勢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而這對市場的影響渠道主要是通過不同候選人的政策主張投射到投資者情緒上。由於民主黨內目前民調領先的候選人,如Biden,Warren和Sanders的政策主張今年更多偏向改變川普的減稅政策改為加稅、並重點向富人徵稅、甚至主張拆解大公司、加強嚴查大企業併購和金融監管等,而這些如果兌現,可能對於金融市場而言並非好事。因此如果短期預期的強化,將不排除使得市場面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