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詩經》裡,就有人感嘆道: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隱隱中也能聽出古人對於命運的無奈。
中國有句老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在痛苦無奈時也容易發出「都是命」的哀嘆來自我排解。
多少有些宿命論的味道。
封建統治階級當然善於利用宗教來鞏固統治,讓老百姓用今世的苦來積來世的福。
但這些都OUT了,今天是科學成為宗教的時代,但科學的成果一再證明了自身並不是萬能的,科學越進步,人類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2017年4月27日,移動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召開。霍金警告說:
我認為生物大腦能實現的東西和計算機能實現的東西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人工智慧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
三馬 / 紉秋 繪
返回到人類自身,我們該如何給孩子們解釋何謂命運呢?
有首歌詞唱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這句歌詞曾經激勵了很多人。但在一部小說中,我看到了更好的解釋,這本書就是《島》,其中對於命運的解釋,我覺得是最為接地氣,也最為深入淺出的。看圖: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通過幾代人在抵禦麻風病中的悲歡離合,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命運是和他的家族、和他周邊的一切息息相關的,甚至正是他的外界的一切,決定了他的一切。
這說明萬物互聯。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是緊緊相連的。這和六度人脈理論不謀而合。這也讓我想到了一篇散文《生命不僅屬於自己》(肖復興)。
因此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平心而論,這篇小說的藝術性並不高,我也沒堅持讀完,但開頭的整潔有序和對命運的解釋還是很得人心的,尤其是對於孩子們,在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時,得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何謂宿命。
我即是你。否則,「他人即地獄」(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