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頭髮》是十幾年前,第二次是幾天前。
書沒變,但人變了。
少年時看衛斯理,只看腦洞和想像力。跟著衛斯理這個「有深厚中國武術造詣」的人,上天入地,結識各種外星人。《頭髮》只不過是眾多衛斯理中普通的一本,情節算不上曲折,也是外星人作怪的套路。說實話,並未留下太大印象。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衛斯理的《換頭》,《風水》,《大秘密》,《追龍》這一類作死的小說。
人到中年再讀衛斯理。發現這一本不太起眼的小說,居然探討了許多哲學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看完這本書,柏拉圖這三個終極問題就都有了答案(並沒有)。
對人類劣根性的審視和失望是衛斯理小說中多次涉及的主題,這本書中更是給出了人類擁有原罪的論斷,索性把人類設定為外星高級文明中被流放的罪人的後代,雖然被剝奪了智力形同痴呆,但那些貪婪,專橫、殘忍、自私等等惡劣的品質,都刻在了人類基因裡代代相傳。而四大宗教的創始人,則是四個母星派來教化人類的使者,來傳播善良人可以在死後回到母星的觀念。他們在地球上受盡磨難後離去,但一直到現在,地球上善良的人都少得可憐,絕大多數人都夠不上被接引的資格。
其實這個設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符合現實情況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極度匱乏的時期,是溫良恭儉讓的善人更能活下來和繁衍後代,還是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惡人呢?事實上在有明文記載的大多數時期,都處在「惡人當道」「黨同伐異」「成王敗寇」「竊國者侯」的時代,是槍炮、細菌和鋼鐵寫著了歷史。更不用說漫長的遠古時期,蒙昧的祖先,只能靠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鬥爭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四大宗教都是伴隨著文明一起出現的,無論是真的導人向善,還是勸人安貧樂道以維持統治者的統治秩序,總之都是給信眾一個大餅,要積德行善,修來世,而非今世,忽略現世的苦難,將這種苦難內化,甚至於現世就應該「滅絕人慾」「捨身飼虎」,以期死後到達極樂的彼岸。
宗教教化多年的彼岸意識,其實都是虛無縹緲誰也沒見過。但在書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情節是,當一個本來積極向上的好青年柏萊,在明確地知道了彼岸存在時,他突然為了能儘快到達這個可以夠得到的「天堂」,開始變得失去理性、善於欺騙、巧取豪奪,甚至有了不惜殺害同類的殘忍。
那麼,「天堂」的存在,究竟是好,還是壞呢?罪惡和善良就像這一個硬幣的兩面,你期望能激發善,但是同時也激發了惡。
但是,書中倒也未必絕對悲觀。寫到了兩個不為「天堂」所動的人類,衛斯理因為對白素的愛和不舍,放棄了留在「天堂」,選擇回到地球這個「充滿邪惡,虛偽的地方」。尼迫爾國王為了國民的責任,不願去到那個永生的聖地,放棄了這個誘人的機會。
或許我們真的人人都有罪,沒有姦淫捋掠的大惡,也有貪婪嫉妒的小惡,誰也沒有底氣舉起那塊石頭。但是同時,我們也像衛斯理和國王一樣,人人都有著愛與責任的小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