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生物科技公司奧浦邁生物(以下簡稱奧浦邁)已完成了1億元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國壽大健康基金,雙方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擴建培養基生產線和CDMO服務平臺,並引進人才和拓展海外業務。此前,奧浦邁生物曾獲得達晨創投和華興醫療產業基金近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
奧浦邁2013年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成立,取名於「Optimize(優化)」,定位於無血清培養基 + CDMO一站式服務平臺,以實現無血清培養基的國產替代,目前主要為客戶提供細胞系構建、工藝開發和中試等CDMO服務。
在生物藥研發過程中,作為細胞培養必不可少的「營養液」,目前生物藥如抗體、細胞療法、基因療法都依賴於細胞培養,無血清培養可以說是生物藥生產的關鍵原材料,意義重大。
奧浦邁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肖志華博士表示,過去兩年,隨著多款重磅生物藥(PD-1單抗、利妥昔單抗生物類似藥、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等)在國內相繼上市,國產抗體藥產業化時代到來;與此同時,4+7集中採購和醫保局整體以價換量的政策思路,使得抗體藥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品種藥物面臨嚴重的價格壓力,迫切尋找能夠降低抗體藥物生產成本的原材料,其中培養基作為重要原材料(約佔生物藥生產成本30%以上),國產替代是大勢所趨。基於此,他認為,無血清培養基百億級市場未來可期。
然而,國內無血清培養基市場卻仍被海外巨頭壟斷:Thermo Fisher、Merck、HyClone三大品牌合計佔約90%的市場份額,產品線廣泛用於抗體、重組蛋白、疫苗、細胞療法、基因療法等多種生物藥,但由於進口品牌價格高昂、供貨周期長、缺乏定製化服務等痛點,國產替代是剛需。尤其是以PD-1單抗為代表的Me too/Biosimilar等競爭激烈型生物藥,預計受醫保降價政策影響,難免陷入「價格戰」困局,亟待質優價廉的國產品牌無血清培養基實現降成本目的。
基於此,奧浦邁想為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無血清培養。據肖志華介紹,奧浦邁目前專注在抗體市場,在國內無血清培養基市場的市佔率位居前列,且超過90%為高端抗體培養基;未來,公司會逐漸向疫苗和細胞治療市場拓展。
根據團隊給出的信息,奧浦邁已在張江科學城已建成2000平米符合GMP要求的培養基生產車間、1500平米的培養基研發實驗室和4000平米的CDMO平臺,其CDMO服務聚焦臨床前細胞株構建、工藝開發和臨床I&II期樣品生產,配備一條200L和一條500L的GMP生產線,並已建成完善的抗體質量分析平臺;服務的創新藥項目正在同時進行中美臨床試驗。其培養基生產線已通過ISO9001和ISO13485認證。
目前奧浦邁服務的客戶達到300多家,譬如中生集團、長春金賽、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岸邁生物、東曜藥業、和鉑醫藥等頭部藥企和創新藥開發公司。據肖志華透露,目前已有30多個臨床階段項目使用奧浦邁培養基和CDMO服務,最快已到臨床Ⅲ期,奧浦邁的培養基和CDMO服務滿足中美雙報要求。
肖志華表示,相比於海外培養基巨頭,國產培養基的主要技術瓶頸有4大技術瓶頸:培養基配方、針對不同細胞系的定製化服務和快速的供貨能力、大規模生產能力、嚴格穩定的質控體系。在這樣高的技術門檻下,奧浦邁完成了技術突破,性能可比肩國際品牌;與此同時,奧浦邁還具備價格優勢和定製化服務的能力,能針對不同細胞株量身定製培養基。
團隊方面,奧浦邁創始人肖志華博士從研究生階段就專注於細胞培養工藝的開發,有20多年無血清培養基行業研發和管理運營經驗,公司CDMO平臺由賀芸芬博士領銜的專業團隊帶領,提供符合中美雙報要求的從細胞系構建到中試生產的全流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