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母校有沒有這樣幾棟樓,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陪伴了你的整個學生時代。可能很多人都會在這時想起逸夫樓,可是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卻是田家炳樓,建立者是剛剛離我們而去的慈善家—田家炳。
就在7月上旬,一條關於《田家炳博士訃告》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這位一輩子都在為我國教育事業而活的慈善家—田家炳在7月10日上午永遠離開我們,他的一生終究在白壽之年戛然而止。很多人都在哀悼這個將所有財富捐獻給中國教育事業的長者,稱讚先生是高風亮節,令人高山仰止,足以使後世緬懷。
這樣的盛譽,並不算過。因為這位香港商人將自己所有資產的五分之四都用來做慈善,曾經對上百所中學進行捐贈、為近百所大學建樓、建立了四十餘所小學。這些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和教學樓散落在神州大地,不知道在座的記憶裡有沒有這樣一座教學樓刻上了田家
炳的名字呢?
田家炳這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人生經歷充分反映了上個世紀中華大地的風雲變幻。他在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然後從這裡開啟他一生的徵程。在不到十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為了挑起一個家庭的重擔,只能輟學從商,但也因此埋下了一顆關於教育的種子。從廣州到越南,再從越南遠赴印度尼西亞,最終又為了兒女可以接受正統的中華教育而回到香港。他這一路做過的生意不勝枚舉,瓷土,樹膠,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這四樣划過了田家炳的半生。
他的後半生是和慈善一起度過的,也可以說他後來和教育事業度過了餘生。田家炳一生都心繫祖國,所以從六十年代開始,就在多家慈善醫院擔任重職,為加速推進民間醫療保障做貢獻。後來他秉著道德傳家的信念,創立了以自己為名的基金會,重點是在教育事業上,幫助了中華大地上無數的失學兒童。九年前他又將自己所有的實體產業都捐給了基金會,然後邀請了社會精英管理,自己完全退居二線,算是實在的將自己一生創造的財富都回饋社會。田家炳可以說是現當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慈善家。
其實自八十年代起,田家炳捐贈範圍陸續囊括了中國整個教育體系,在他看來教育是國家的基石,畢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沒有什麼比教育更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所以把錢留給個人遠不如捐給社會帶來的效益更大。
當然他的所作所為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不論是英國女皇,臺灣方面,還是中國大陸都給了他極大的榮譽。畢竟連2886號小行星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對普通人來說絕對是難以企及的榮耀。
雖然田家炳先生在白壽之年與世長辭,但是他的慈善精神會令我們永遠銘記在心,相信你們也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