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還是現代化管理的大型超市?
智能監管實時動態+電子支付全追溯+食品檢測遠程監控+商家信用等級全透明……位於江北區寸灘街道的溉瀾溪農貿市場——一個有著13年歷史的傳統農貿市場,在實施智能化改造後,換了新顏。
溉瀾溪農貿市場是江北區首家示範智慧農貿市場,也是我市推進傳統農貿市場轉型升級的一個「樣板間」。
1月7日,溉瀾溪農貿市場,每個商戶攤位上方都懸掛著電子屏,顯示實時菜價、營業執照等信息。首席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來自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及多個區縣的消息稱,建設一批智慧農貿市場、推進農貿市場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被納入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今年內,江北區力爭建成28個智慧農貿市場;1月底前,南岸區力爭完成15個農貿市場的智能化改造……在全市範圍內,智慧農貿市場建設大幕正漸次拉開。
「智」在何處
掃碼追溯、銷售數據實時上傳
1月6日上午10時許,天氣寒冷,溉瀾溪農貿市場內的生意卻十分紅火。
這是一個經營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的大型農貿市場,現有門市及攤位190多個,經營戶113戶,從業人員近300人,主要服務周邊近10個社區的4萬餘名群眾。
一進市場,給人的感覺就跟印象中的傳統農貿市場大不一樣——
在大門口,豎立著一塊可觸摸顯示屏。點擊它,可查詢各種品類的農產品價格、批發信息、安全檢測信息及市場概況、經營戶分布等,這些數據均實時更新。
再看市場的布局,蔬菜區、農副產品區、肉類區、水產品區等跟大型超市基本相同,分區清晰,商品擺放整齊。
每個攤位,下方均設有排水系統;上方掛著一塊小型電子屏,顯示該攤位所售農產品的實時價格及經營戶信息等;攤位前擺著電子秤,外形和基本功能與傳統電子秤一樣,可顯示單價、重量、總價等,但不一樣的是,這些成交數據將實時傳輸給市場後臺管理系統。
重慶日報記者在肉類區看到,一位市民在「旺峰肉業」攤位前買豬前腿肉,稱好並掃碼支付後,一張小票列印出來,上面清楚顯示了市場名、商戶名、攤位號、交易時間、交易金額等。如果再掃一掃小票上面的溯源碼,檢測結果、屠宰點信息等一一可見。
此外,該市場內還專門設立了「快檢室」,市場管理方隨時對產品進行抽檢,其結果也自動實時上傳。
以上所有數據,都將成為當日農產品消費終端大數據的一部分。
同時,溉瀾溪農貿市場還配備了一個智慧停車場,擁有100多個車位,掃碼支付、自動抬杆、快速出場……
「像我們這樣的上班族,幾天才有空去買一大堆菜,習慣了在超市消費。如果農貿市場都能像這裡一樣,乾淨、整潔,菜新鮮,還配了停車場,這對我們也有很大吸引力。」一位開車買菜的年輕人笑著說。
多點開花
目前18個農貿市場實現智慧監管
智能化改造後的溉瀾溪農貿市場,是我市智慧農貿市場建設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僅在江北區,就已建成投用5家智慧農貿市場。今年內,江北區力爭建成28家智慧農貿市場。
無獨有偶。在南岸區廣陽鎮,一個有18年歷史的傳統農貿市場——明月沱農貿市場,如今也改造成了一個智慧農貿市場:裝備了農產品滾動信息顯示屏、更智能的電子秤以及紅外線測溫儀等,明晰了功能分區,讓這個此前效益差、設施老舊的農貿市場煥發新的生機。
南岸區商務委負責人透露,去年底開始,全區對15個傳統農貿市場進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建成明月沱農貿市場、洋世達·陽光農貿市場2個智慧農貿市場,力爭在春節前完成這15個農貿市場的智能化改造升級。
位於大渡口區金陽路的半島逸景農貿市場,其改造效果同樣顯現出來:這個經營面積約4100平方米,擁有196個攤位、56個門市的農貿市場,已建立起智能化的農貿市場網絡數位化監管體系。
還有九龍坡區的巴國城菜市場、北碚區蔡家的人道美農貿市場……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下半年起,我市以智慧監管為抓手,大力推進智慧農貿市場建設,截至目前已對18個農貿市場實現智慧監管,覆蓋江北、大渡口、九龍坡、北碚、沙坪垻等多個區縣。
其實,我市智慧農貿市場建設布局時間更早。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稱,2017年起,我市抓住城市有機更新的契機,從行動支付提升消費便捷性切入,著力打造智慧農貿市場。僅在2020年,我市就整合、投入資金3.66億元,改造提升農貿市場206個。
「全鏈」受益
惠及消費、經營、供應、生產、監管等各方
「升級改造前,這個市場設施陳舊落後,除非特殊情況,我基本不到這裡來。現在,我反而喜歡這裡,菜品更新鮮,買得也放心。」在溉瀾溪農貿市場,附近小區居民李果說,「更重要的是,逛農貿市場,感覺更親切,生活味更濃。」
與大型超市布局類似,但又別有滋味的智慧農貿市場,不僅「喚回」了很多上班族、年輕人,經營戶、農產品供應商甚至生產端也從中受益——
「以前市場環境差,很多消費者不願意進來。」在溉瀾溪農貿市場經營了10多年的商戶董昌彬說:「市場升級改造後,每天銷售額平均提升了10%左右。」
處在銷售終端的經營戶生意好了,上遊的農產品批發商也嘗到了甜頭。「好幾個客戶所在的市場都升級改造了,我的日銷售額起碼提升了5%。」一名姓王的農產品批發商高興地說。
智慧農貿市場建設,也讓市場監管更智慧、更精準——
在市市場監管局辦公大廳,立著一塊電子大屏,實時顯示著全市已建成智慧農貿市場的農產品追溯、檢測結果等信息。
「這個監管系統與區縣大數據智慧市場監管平臺和一個個智慧農貿市場連通,做到實時監管,確保群眾消費安全,提升了監管效率和水平。」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未來打算
多方聯動提升農產品「全鏈」競爭力
「就目前的建設情況看,對傳統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可歸納為三個方面。」重慶工商大學教授沈紅兵分析說,相當於傳統農貿市場經歷了智慧「三變」——
一是「硬」設施改造。如環境整治、功能分區、計量設備以及停車場配套等,投入雖然較大,但卻比較容易實現。
二是農產品安全追溯。這是部分消費者對傳統農貿市場最大的擔憂所在,如今,智慧農貿市場正向大超市靠攏。
三是「軟」設施升級。「主要指農產品終端消費大數據。以前,哪種農產品賣得好不好,只能靠抽樣調查、粗略統計;如今,來自智慧農貿市場的數據更全面、更精準,不僅有利於消費市場的運行調度,也有利於農產品供應鏈及生產端的調度。」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智慧農貿市場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消費者、經營戶、供應商、生產端、市場管理方、政府主管部門等農產品全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沈紅兵說。
當然,這條路依然任重道遠。下一步怎麼走?
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智慧監管為抓手,打造規範化的智慧農貿市場,到2024年底,全市城區479個農貿市場將完成規範化智慧化建設。同時,還將與市農業農村委等緊密協作,進一步推進「一品一碼」溯源工程,通過農產品龍頭企業試點,將溯源真正觸及到生產端,實現全流程溯源。
來自市商務委的消息稱:今年底前,我市中心城區(含兩江新區、高新區)每個區至少建成1個高標準示範智慧農貿市場,同時還將在此區域內建成55個「網上菜市場」,通過示範引領,帶動全市傳統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和「菜市場智慧化、規範化」發展,多渠道滿足市民消費需求,同時提升農產品「全鏈」的競爭力。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硬」設施改造、農產品安全追溯、「軟」設施升級——重慶傳統農貿市場的智慧「三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