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出生在富人家,還是窮人家?」
這個問題拿去問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得到的答案很有趣。出身清寒或小康家庭者,大多選「希望成為有錢人的孩子」;而不少有錢人則選「不必太富有,但也不能太寒酸」。
由此可見,一般人還是嚮往生活在富裕家庭。只是,豪門深似海,有錢煩惱多,作為富豪後代,壓力也大,不如「有點錢,但又不會太有錢」,日子過得輕鬆自在就好。
如果是我,仍不會放棄窮人家庭,但不同的是,我要立志 「換有錢人的腦袋」。因為與其空有一大筆財富,而缺乏創造財富的思維,再多的資產,終有花光的一天。
我一直認為,身處貧窮家庭,是人生中難得的磨鍊,也是最活生生的「理財教材」,因為只有通過貧窮的生活體驗,才能了解金錢的價值,也才懂得量入為出,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粥一飯,進而激勵向上賺取財富的決心。
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包括: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亞洲第一富豪李嘉誠,甚至引爆臺灣八卦風的壹傳媒負責人黎智英等人,都從吃苦中長大。和平凡人不同的是,他們雖出生貧窮,卻都有著一顆「有錢人的腦袋」,無論沉寂多久,總能適時抓住成功的機會,奔向滾滾財富。
這一顆「有錢人的腦袋」,值得所有人複製;而窮人若要迅速翻身,除了重視教育的力量,並拒絕以債養債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務必換個「有錢人的腦袋」。
究竟,有錢人的腦袋和窮人的腦袋有什麼不同?說實話, 差異還真大呢!在此,我詳列幾項有錢人創造財富的思維,供大家參考:
1、有錢人找方法,貧窮人找藉口
沒有人不愛錢,但為何錢總是流向固定的一群人?根據聯合國最新統計,全球財富差距持續擴大,六分之一人口瓜分八成財富,最貧窮的兩成人口,消費能力僅佔全世界的1%。
新一代的有錢人,即使富可敵國,也不錯過任何投資機會,例如全球財富排名第8、擁有「阿拉伯巴菲特」之稱的阿拉伯親王阿瓦裡德(Alwaleed Bin Talal),投資生涯20年大賺200億美元,對賺錢始終保持熱忱,可以在數日內訪問數十個國家。不管走到沙漠或荒野,他都自備飛機、電視牆、衛星通訊等各種配備,因為想在第一時間和華爾街重要人士通話,以順利進行所有投資決策。
許多銀行為了滿足這些大戶需求,不斷開發嶄新的財富管理軟體,以及提供最全面、即時的財經信息;而這群富豪們永遠不嫌錢多,馬不停蹄地尋找稅負最輕的國家,樂於把錢搬來搬去。據美國聯邦參議院的調查顯示,有錢人逃稅手法超多,每年逃漏稅金額竟高達700億美元。
對於創造財富,有錢人有個敏銳的「賺錢鼻」,錢往哪裡走,他們就想辦法追到哪裡。就算這次失誤,也會記取教訓,下次再努力賺回來。他們不怕失敗,只怕時間不夠、方法不對!
相比之下,窮人對於「沒錢」這件事,充滿種種藉口: 「現在失業率很高,工作一點都不好找!」「你不知道我身體不好,不能做太累的工作嗎?」「奇怪,錢就是跟我沒緣,加薪、分紅總輪不到我!」 ,窮人忙著找藉口,以合理化貧窮的現狀,一來能安慰自己;再者能免除親友責難。我認為,窮人如果不改掉找藉口的習慣,哪怕機會就在眼前,連黃金跟狗屎可能都分不清。
2、有錢人把人脈變錢脈,貧窮人則把人脈拒於門外
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有錢人喜歡結交比他們更有錢的人,因為一堆有錢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的不是美麗的火花,而是金光閃閃的賺錢機會。在「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和分散風險的心理因素下,他們彼此分享投資信息、賺錢良機,然後再互相比較財富增長速度。
就像中部地區有個知名的「磐石會」,這是一個由75家上市,或準上市企業所組成的團體。會員來自不同產業,他們會通過隔三差五的聚會,彼此交換產業知識和經營心得,遇到不錯的投資方案,也會一起評估。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當眾多CEO齊聚一堂,討論同樣的案子,思考角度必能比較周全,同時也能大大降低投資風險度,驗證了「把人脈變成錢脈」的道理。
反觀不少窮人,不懂得把人脈變錢脈也就算了,甚至還把人脈拒於門外。「我不喜歡參加聚會耶,因為跟一群陌生人吃飯聊天,我覺得很彆扭!」「饒了我吧,難得下班,還要出去交際應酬喔?」「人脈變錢脈?怎麼可能!不要結交到損友就好。」,窮人總是先恐嚇自己,以悲觀預設所有可能發生的後果;窮人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裡,寧可無聊看著電視,也不願積極存下「人脈存摺」,長期下來,外界有什麼最新發財機會,總是一問三不知,屢屢與財富擦身而過。
人脈不見得會立即變成錢脈,這需要時間慢慢經營。可是,如果連基本的人脈都沒有的話,要叩開財富大門,門都沒有!
3、有錢人專做高毛利率工作,貧窮人卻相反
毛利,是財務報表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而毛利率,就是毛利佔營業收入的比重數值(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通常毛利率愈好,表示買進的原料成本愈低,產品也愈有競爭力。
如果一家企業,毛利率愈高,表示獲利機會也愈大。像我之前採訪的一些公司,如從專門生產調味鹽,最後擴大到美容業的臺鹽、蓋屋口碑不錯的長虹建設、吃自助餐都需要排隊的晶華酒店等,毛利率都有3成以上。
雖然,大部分民眾並不是企業主,對毛利率的感受不會那麼直接。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同樣工作1小時,有人可以賺2000元,有人只能賺100元,每天都在持續性拉高貧富差距,問題出在哪兒?
答案是——有錢人專門做高毛利率的工作,如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或是時下需求正強的行業。前者如律師、會計師、造型師都是典型代表;後者則以網絡拍賣為代表。
有一位在網絡上販售負離子服飾的中年婦女,因為產品功能獨特,又能替客人量身設計訂做,網絡商店開張沒多久,生意就紅火得很,月收入至少30多萬元,比以前當券商營業員好很多,還能同時兼顧家庭。
相比之下,多數窮人只能靠汗水和勞力賺取報酬,由於勞力的替代性太高,市場供給量大,平均薪資自然較低。因此,窮人如果想要過有錢人的生活,一定要設法切入高毛利率的工作,以提高工作報酬率。
不過,窮人如果沒有專門技術,一下子跳入高毛利率工作可能會有難度,建議可從「創意」著手。同樣商品和服務方式,多加一些創意之後,就能創造龐大商機。例如,有名大學生在安全帽上設計五顏六色的捲髮,造型既酷又具保護功能,一推出之後,大受歡迎,也賺滿許多銀子。
總之,窮人若真能換上有錢人的腦袋,就算再窮,苦日子也終有結束的一天;假如思維永遠不改,還把窮人腦袋教導給下一代,勢必好日子沒有來臨的一天。
(責任編輯:吳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