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人如何在藝術品市場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中成為了大收藏家?

2020-12-06 晶哥聊古玩

#收藏家#

「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最低的標準就是一代人不賣,賣的話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現在很多所謂收藏家就是個商人,買來很快就賣了,這不能算收藏家。」 ——馬未都

社會財富結構的變化,會帶來參與人群結構的變化。

上海長樂集團董事長 李建忠先生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長樂集團董事長李建忠算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收藏家。

他憑興趣開始收藏各種老物件:在他古色古香的1872會所(由其所收藏的清朝的一所徽派民居改造),其中有第一代「愛迪生」老唱機,有樣式古樸大方的第一代西門子冰箱,還有明代的石獅子。

而到了1990年代,他開始收藏字畫。

「收藏實際上是很享受過程的。」他回憶說,拍賣前要參加預展,會約很多行家、朋友一起去看,大家一起交流字畫的背景、藝術家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判斷真偽。

「到手也好,失去也好,都很享受的。因為你記憶裡有這樣一段。到手的會自己慢慢把玩,不到手的會一直惦記著它。」

不過,像李建忠這麼有「古典範兒」的收藏,已很少見。現在他有不少身價不菲的朋友都在做收藏,「都是派手下的一個經理去參加拍賣,回來拿個清單看一眼是什麼就收起來了。」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藏品品質很有問題,「東西是收了一屋子,就是用我的水準去看,覺得很多是有問題的。」

早在幾年前,李建忠就很少參加藝術品拍賣了。「1990年代很好的字畫也就幾十萬,現在動不動就是千萬,你還怎麼買?」每一次社會財富結構的變化,以及藝術品價格的上漲,都會帶來參與人群結構的變化。

在1990年代,活躍在中國收藏市場的,主要是港臺商人。

董國強 先生

「因為價格便宜,他們是一車一車地買。」董國強說,江浙一帶做實業的企業和很多做股票的人也是主要買家。

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使得一批海外買家銷聲匿跡。

從1997年到2002年,藝術品市場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價格和每年成交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但是這幾年買家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內地的買家逐漸取代海外的買家,成為主力。」董國強說,

很多房地產富豪都是那個時候進入市場的。

2003年「非典」之後,藝術品價格突然爆發,與買家的結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馬未都 先生

從2005年起,馬未都感覺到自己在拍賣市場已經「玩不轉、買不起了」。

資本對於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在2009年形成一道不可逆轉的分水嶺。

2009年保利春拍,

劉益謙1.69億拍得的《十八應真圖卷》,直接把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帶進「億元」時代。

「高品質的收藏徹底地成為財富金字塔頂上的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就像是鯊魚和鯨魚們在海面上把獵物分了,海鷗盤旋著下來揀點剩下的。」

馬未都說,很多像他這樣的人都成了「海鷗」。

就像劉益謙製造的一個又一個億元天價一樣,他註定會成為這個行業最有標誌性、最有爭議的人物。

劉益謙 先生

2011年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帶來的巨大財富效應,讓劉益謙成為藝術品投資的代表人物。

劉益謙說,就在賣出兩天之後,他花費8000多萬拍到陳逸飛的代表作《踱步》,此後又花費一億買入宋代一幅書法作品。

劉益謙的解釋是,「今後的收藏會更傾向於古代和當代的作品。」

「現在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東西,來表達我是投資、投機還是收藏。」劉益謙說。

他的這種狀態在做收藏的企業家中很有代表性。

富裕起來之後裝點門面、投資投機獲利、主動喜歡或者後來忍不住喜歡,都是這些企業家做收藏的動機。

「基本上我們這代企業家,在文化上都是缺失的。」劉益謙說。

成長中經歷過「文革」,30年前從一窮二白開始起步,「這30年企業家的精力都放在企業的發展上面,說句不好聽的,主要在逐利。

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不知道逐利的目的在哪裡。」

自從1994年參加了嘉德的第一次拍賣之後,劉益謙就和藝術品市場結下不解之緣。

在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裡,劉益謙積累的藏品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其中有多件國寶級的藝術珍品。

僅2009、2010年,他在藝術品投資市場就砸下20億元資金:

2009年投入近13億元,拍品囊括了拍賣成交額前十大藝術品中的四件,包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等珍貴的藝術品;

2010年,在拍場投入近七億,其中以3.08億拍得王羲之的草書《平安帖》。

劉益謙的夫人王薇是油畫市場最大的買家之一,曾有人戲稱,「一旦王薇停止購買,價格立刻就會下降。」

藝術品市場像劉益謙這樣的大買家,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

上海民申企業集團董事長鄭見明是其中之一。

他和劉益謙背景相似,以做股票起家,涉及很多投資領域。

鄭為人低調,很少露面,主要委託上海天衡拍賣公司老闆陳鬱幫忙競拍。

新疆廣匯集團也是大買家,主要收藏從1900年到1990年代的10位重要的近現代畫家的作品。

但從2010年開始,劉益謙也感覺到市場裡面「下手狠的越來越多」。

國內外的收藏家對比

馬未都曾經說過,「中國乃至華人圈子裡最一流的富豪都不做收藏,做收藏的都是二流的。」

他講了1996年的一件往事:

李嘉誠在馬未都的家裡看中了一副明代的、用象牙做的象棋,市價四萬,馬未都主動打了六折,李嘉誠依舊砍價。「

李嘉誠先生

最後我說可以送給您,但是價格不能再低了。他才買走了。」

另外一位華人首富郭臺銘,和李嘉誠一樣零零碎碎地買過一些藝術品。

「臺灣的富豪圈子都笑他只忙著賺錢。」而首富頻出的網際網路新貴,幾乎沒人做收藏。「

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沒興趣。」

而在國外,做收藏的都是一流的富豪。

馬未都第一次在美國西雅圖博物館見到比爾蓋茨的繼母時大吃一驚,

「金髮碧眼,一口流利的中文,70年代在臺灣學的中文,是中國陶瓷方面的專家。」

西雅圖博物館因為比爾蓋茨基金會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

「公平講,這不能怪中國的企業家。」

上海震旦博物館總經理賴任辰認為,這些國外企業家從小就看博物館、美術館長大的,本來就有這個素養。

而且國外有很完整的藝術品交易機制,上中下遊的機制也是完整的,得到的信息比較全面。

「所以當一個有錢人要做這件事情,很快就有專家來協助他。」賴任辰說,在中國,「企業家就算要收藏其實也是很孤單的。」

事實上,企業家做收藏不但孤單,而且需要膽量。

「從這個角度看,有時候我反而佩服大陸的企業家,

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願意做這麼大的投入,是很不容易的。」賴任辰說,

對於大陸收藏界的問題,「其實某種程度上看是正常的,只不過他們速度太快了,很多東西根本來不及想。」

震旦博物館由臺灣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開設,他是臺灣頂級收藏家,在玉器、佛像、陶俑的收藏上頗有建樹,曾兩度擔任臺灣頂級的藏家組織「清雅集」主席。

成立於1992年的「清雅集」幾乎匯聚了臺灣收藏界的頂級藏家,

這些人同時都是臺灣最大的企業集團領導人,據稱可抵「半個臺灣」。

「富可敵國」的臺灣收藏家與大陸收藏家

「中國的大收藏家主要在港臺地區,尤其是臺灣地區,他們很有中國傳統文人收藏的風範。」董國強說,

「臺灣馬志林收藏的瓷器、林百裡收藏的字畫、曹興誠收藏的青銅器雜件,都是世界頂級的。

像這樣的收藏家,臺灣至少有10個。」他舉例說明什麼是「世界頂級」:

「林百裡收藏的古代書畫是什麼樣的水平?

除去臺灣故宮、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全世界應該是不超過五家博物館能超過他。

他收藏的張大千作品肯定是全世界第一,傅抱石也應該是數一數二的。」

徐其明 先生

徐其明認為,時間、機會決定了中國大收藏家可能很難做出來。

「現在好一點的藝術品都要5000萬以上,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包括徐在內,目前已經成型的這些大陸藏家,都是從1990年代初就開始做收藏。

臺灣的大收藏家們基本都是從1970年代開始收藏,「那時候他們都敢花500萬去買件東西。」

賴任辰介紹,陳永泰的收藏已延續40年,現在偶爾參加拍賣都是查漏補缺,

「沒有收藏家的藏品全是靠拍賣來的。都是細水長流、日積月累形成的。」

2012年4月初,林百裡以新臺幣8億元天價標下一隻手掌大小的北宋汝窯小瓷盤「天青釉葵花洗」

除了收藏規模,「臺灣收藏家對收藏的認識,對自己藏品的認識,甚至對美術史、藝術史的認識,都研究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或者說他們自己就是專家。」董國強說,中國大陸雖然現在已有一些收藏規模和水準不錯的藏家,「但從這一點來講,大陸的藏家還很欠缺。」

2012年的蘇富比春拍上,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億港元成交,較拍賣前估值底價高逾三倍。

徐其明看到這個新聞,立刻就知道這件珍品一定是港臺的藏家買了。

曹興誠 先生

大陸的瓷器藏家比較了解清三代的東西,港臺的藏家才肯出這麼高的價格,「因為他們了解,他們有底氣。」

臺灣收藏家的風範也令徐其明印象深刻。「他們都是很低調、謙遜的人。」

徐其明回憶起早年參與國際拍賣市場時與臺灣收藏家的一些往事,

「如果他們手裡有類似的東西,一般會讓著我。

他們覺得大陸好不容易有個做收藏的。

拍賣完了後會過來跟我握手,恭喜我。」

徐其明和港臺的很多大收藏家後來都成了朋友,成為那個圈子裡十分少見的大陸人。「

我們現在的拍賣是劍拔弩張、你死我活,想的都是——你資產比我少,憑什麼跟我爭?

沒有想過這個藏品對我有多重要,會不會增光添彩?

我們的心態跟港臺的收藏家完全不一樣。」

「如果硬要說兩岸收藏家為什麼不一樣,我認為可能是時代背景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賴任辰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臺灣是沒有斷層的。

「所以臺灣的整個文化氛圍,是可以讓有心的企業家去理解這些文化的東西。」

但也有一些收藏註定只能在大陸,臺灣的收藏家永遠也做不到。

1990年代,退出書畫收藏後的李建忠,因為生意中室內裝修業務常用到古代建築構件,接觸了古民居。

從那時起,他在江浙、安徽、山西等地一口氣買下200餘套明清時期的古宅,

所有的梁柱榫卯甚至磚頭瓦片都按編號整理,運回上海的倉庫。

每套宅子都有厚厚的影像、文字資料。

後來,100多套經過清洗、修復、還原的老宅,將會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上海浦西江邊,延綿2.5公裡。

它們與浦東洋氣十足的摩天大廈遙相呼應。

「那時,有錢的人家基本都把老房子拆了,住老房子的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差的,房子的環境都很糟糕。現在回頭看,我是搶救了一批中國古建築。」對於無意間做成的這件事,李建忠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這一生做了一件事。」

從這些修復後的精美建築裡,你能看到一個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幾乎徹底消失的中國,那種濃烈的中國風格和氣息能觸動內心一種遙遠而親切的感動。

相關焦點

  • 藝創藝術品商城——值得信賴的線上藝術品投資平臺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藝術品收藏交易行業逐漸走進人們視野,成為人人追捧的熱門行業之一;藝術品收藏,,是靈魂深處的交流,是個人眼界認知的體現,是人們精神文化消費主力,同時也是傳統文化與工藝的特殊物質載體。
  • 大慈善家,藝術品收藏家羅莎琳德和亞瑟·吉爾伯特英國銀器收藏
    大慈善家,藝術品收藏家羅莎琳德和亞瑟·吉爾伯特(Rosalinde and Arthur Gilbert)英國銀器(British antique silverware)收藏部分欣賞。(圖二)英國古董銀器 (British antique silverware)亞瑟·吉爾伯特爵士(Sir Arthur Gilbert)在英格蘭出生和長大,1949年移民到洛杉磯,成為房地產投資商。
  • 國內藝術品市場大調整後,接下來幾年發展或將如何
    在現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或大或小都有點搞收藏的小癖好,或用於投資,或是因為個人喜好。但是收藏藝術品需要仔細地研究、細心地分辨、反覆地推敲,是一件不能一蹴而就的事。回顧的國內藝術品市場,不管是經營者還是投資者,在遭受了過去行業持續大調整的考驗之後,能否在接下來的一年迎來更多的好運氣。
  • 繆斯的抵押權:藝術品的定價、交易與金融
    雷曼兄弟的破產被認為是2007-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失控的標誌。而與此同一天,倫敦蘇富比藝術市場的達明安·赫斯特藝術品拍賣會——「我腦海中永恆的美」也拉開了帷幕。這是一個令人目瞪口呆、註定會被討論很多年的巨大成功。
  • 走進世界中國古藝術品最重要收藏家:王公子分享賽克勒吉金
    長年醉心於研究銅器、造像、高古玉器的設計紋樣及製做方法。博涉而多專,每遇佳器,必探究其文化意蘊,徜徉其間,流連忘返,素好遊歷各大博物館,瞻仰頂級藝術,觀摩多層樣本,視為人生至樂。本次王公子隨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組團赴美遊藝,獲準近距觀察史密森尼學會之下的若干博物館館藏。為與同好分享,也將所拍館藏中國文物圖片形成系列,在樂藝會發布。獨樂不如眾樂,信夫!
  • 回眸2018·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平凡的一年
    億元 2018年的藝術品市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經濟疲軟、國內經濟下滑壓力、中美貿易大戰、市場資金偏緊的環境大勢下,仍然取得了不錯的佳績,總體成交平穩,雖相比2017年略有減少,但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各門類藝術品都不乏天價出現,實屬難能可貴。從這些書畫、瓷器、珍玩、油畫、古籍碑拓等藝術品拍出的天價中,可以清晰看出當今的市場熱點,相信2018年的藝術品市場走勢,能為2019年的行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 黃文叡:藝術品定價的秘密
    截至2019年上半年,瓷器雜項約佔44.03%的市場份額,書畫下滑至36.98%,代表進場資金從書畫轉向瓷雜,瓷雜成為另一波的賣家市場。這其中,現當代藝術的市場佔比最低,從2015年便開始下滑,直至2017年下半年才逐步回升,但回升曲度有限,至2019年上半年也才佔市場的13%。
  • 梁小民:一條售價近億元的鯊魚標本
    在《瘋狂經濟學》(下引此書只注頁碼)中,作者分析購買這些藝術品的心理時指出:「一位競買者可能希望大張旗鼓地加入『重要藝術品的收藏家』這一群體,或者希望通過捐贈一幅重要的畫作而成為美術館董事會的一員。從現實來看,儘管並不是所有天價藝術品都能升值、保值,但還是升值、保值者多。二有需求就有供給。供給如何形成鯊魚標本之類現代藝術品的天價呢?富人、收藏家要玩藝術品,所以,自古就有藝術品交易市場。但隨著時代發展,前輩藝術家已過世多年,他們的畫或被博物館收藏或被私人收藏,能進入市場的越來越少,這就需要新一代藝術家創作新作品。
  • 古代藝術品的高傲,就是我們最堅挺的財富!
    把這個精神引入到古代藝術品的世界,倒有一番扭轉乾坤,風雷激蕩的味道。看到這一件件的藝術珍品,古代藝術品似乎讓人感到了希望,感到了文化的自信,我們的自信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我們幾千年來都在營造這種文化的自信,戰天鬥地都要自信,這個自信卻來自我們對天地的了解和唔徹!中國十大收藏家餘皖生先生捐獻了珍貴的藏品!
  • 古董藝術品市場上沒有人買的時候,才是買進的好時侯
    於是,想要在收藏上有成就,就必須先弄清楚哪些是藝術品,哪些是工藝品,以及該藝術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例如知道古玉和古代青銅器都是歷代皇家貴族用品屬真正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光顧看到眼前的而隨波逐流,熱衷於跟風的叫鼠目寸光,井蛙之見,收藏一定要選擇它是一顆優良的種子,目前大家都不知道的青銅器古玉就是一顆優良的種子,那麼待到不久將來必價值連城成為真正古代藝術品的參天大樹。
  • 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11月啟動,包括西岸藝博會等百場活動
    為貫徹上海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的戰略部署,加快落實「上海文創50條」提出的「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的發展目標,對接自貿試驗區增設新片區,加快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新的改革成果,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與徐匯區委、區政府共同發起,聯動相關部門,將於2019年11月舉辦首個「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活動。
  • 投資和收藏現代藝術品需要怎樣就能獲得高回報?
    在物質生活豐富之後,國內人民也認識到了藝術品的價值,開始了藝術品的收藏。在過去的十年中,藝術品在中國拍賣行業中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在眾多的收藏家中,不乏初入藝術市場的買家因為盲目購買作品而投資失敗的案例。那麼怎樣的藝術品投資才會有高的回報率呢?
  • 藝術品投資收藏的黃銅時代與黃金板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許你正錯過收藏市場的「黃銅時代」。回顧過去20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當上世紀80年代的藏家以「黃土」的價格拿下的藏品在2005年前後以當時的天價賣出時,有人驚呼泡沫來了,可那些賺錢的收藏家至今依然認為,當時所謂的天價不過是「黃銅」的價格,那些被賣出的藏品在2008年至2010年將出現「黃金」的價格。「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當拍品價格不斷創出新高時,也許你會改變你的看法。
  • 收藏已徹底進入資本時代:高品質的收藏成為財富金字塔頂尖遊戲!
    從1997年到2002年,藝術品市場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價格和每年成交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但是這幾年買家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內地的買家逐漸取代海外的買家,成為主力。」董國強說,很多房地產富豪都是那個時候進入市場的。「2003年''''非典''''之後,藝術品價格突然爆發,與買家的結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 國一金典之收藏當代藝術品注意事項
    國一金典收藏家高告訴你收藏當代藝術品應該注意那些。近年來,民間藝術品交易市場持續升溫,引發了大量普通市民的參與熱情。現在大家有點錢都在想著怎麼投資、怎麼保值增值。然而,當代藝術品收藏在給人們帶來樂趣和經濟回報的同時,也帶來了傷痛。我們在收藏當代藝術品時有哪些問題應該注意呢?
  • 全球藝術品收藏被逐步數位化
    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檔案信息化建設走入了藝術品收藏領域。藉助數字出版的幫助,存世量有限的藝術收藏品進入公眾審美視野,市場交易也將走向信息對稱和透明化。不過,由於牽涉到收藏家、收藏機構、拍賣行、交易商等眾多市場主體,藝術品數字檔案建設似乎還要走過一條漫長而複雜的道路。
  • 薄氏珍寶館收藏家薄維與民間文物招財珊瑚樹
    在《中國民間文物檔案》中,看到了一件令人無比驚喜的藝術品,它是一件清乾隆時期所制的招財珊瑚樹。《中國民間文物檔案》是推動民間文物藝術品傳世傳承的一部檔案書籍,由民間文物專家團隊對具有民間文物特徵的藏品進行遴選,每年在上萬件藏品中推出100件民間文物,匯總為民間文物藏品的檔案庫。《中國民間文物檔案》在民間藏品評定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 三十年,從衛星圖的變化看我國的發展與變遷,為中國點讚!
    到了2018年,上海已經有多道環城高架和高速,不要說吳淞口和閔行,連嘉定和松江都與市區完全相連,青浦融入市區也無須多少時日,加上浦東的發展擴張,上海市區的建成區面積,三十年擴大了五至六倍。而現在,這三座都會的建成區已經基本連在一起,蘇南碩放機場變成了市區機場,蘇錫常成了一個超級都市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城下轄的縣級市以及鄉鎮的發展更為突出,常熟、張家港、宜興、崑山、江陰等縣級市的城建規模早早超越三十年前這三大地級市規模,就連一些鄉鎮的規模也勝似一座座縣城,這一變化,使得蘇錫常快速的完全城市化。
  • 照片作為一種藝術品,如何從零開始收藏
    2020年11月28日,在第二屆武漢影像藝術博覽會上展開了一場「如何從零開始藝術收藏」的藏家論壇,由策展人何青主持,謝畫廊藝術總監王溪、駱伯年藝術基金會主理人金酉鳴、時光空間畫廊創始人姜一鳴、有趣體制創始人及藏家黃子軼、徠卡畫廊主理人兼藝術總監姜睿、近覺藝術空間創始人及藏家吳玲,和藏家李文軍主講分享。
  • 藝術品為啥能拍出天價?玩《畫廊》,學炒畫秘籍!
    它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在伊莉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時期的貴族府邸中,用於散步和陳列藝術品的長條矩形迴廊就被稱為gallery。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公爵在1560年建成的烏菲茲宮迴廊中就展示了美第奇家族收藏的眾多藝術品。最初的畫廊,一般多用以收藏和展示藝術品,並不進行售賣。現代意義上納入了市場體系的畫廊,起源於19世紀的法國巴黎的蒙馬特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