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前蘇聯建造的颱風級核潛艇,其水下最大排水量可以達到4.6萬噸,這個噸位已經比大多數兩棲攻擊艦要大,接近了中型航空母艦,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滿載也不過4.25萬噸,近日,有將颱風級魔改成水下航母的模型,引起不小熱議。
四萬噸颱風級核潛艇:魔改成水下航母,帶戰鬥機的腦洞太大
颱風級核潛艇長172.8米,寬23.3米,在潛艇中是絕對的龐然大物,目前俄羅斯海軍已經退役多艘颱風級,其任務也由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接替,不過對於這種核巨獸就這樣放棄了,總會讓不少人感覺可惜,飲食開始腦洞大開,將其「魔改」成水下航母。
魔改後,這艘颱風級背上了巨大的甲板,用於起降蘇-33艦載戰鬥機,而機庫同樣位於艦體內部,而甲板上還可以看到攔阻索,艦體前方還有一座類似於卡什坦的近防系統用於防空,這座防空系統還有艙蓋,以保證其在水下航行時不必直接「泡水」。
不過,實際上,這樣的魔改目前而言只能出現在模型中,而並不會出現在實際的改裝計劃或者是俄軍序列中,主要問題出在其改裝效果和實際作戰能力上:
1、改裝效果有限,抑制噪音和機動力大幅下降
這裡且不說改裝後甲板上攔阻索等裝備會不會進水,或者是影響潛艇下潛深度的問題,即便改裝成功,潛艇「背負」上如此絕大的甲板,僅僅水下的問題,就足以讓其被對方發現的概率大增。
俄軍潛艇的水下噪音抑制率高於美軍同代潛艇,最新的北風之神級鋪設了大量的消聲瓦才將噪音控制在110分貝左右,而颱風級這樣改裝的話,這座巨大的甲板在水下產生的噪音足以讓之前努力白費,在對方的聲吶上將變成顯眼的目標,偷偷穿越海洋的想法也變得不切實際。
另外,二戰後的現代潛艇,艇身基本都是水滴流線型,基本與美軍在二戰後建造的大青花魚號試驗型潛艇異曲同工,這樣做的艇身流線,是美軍在大量數據終結後,研發出的水下高速航行阻力最小的艇身,而如果改裝甲板,將大量增加溼表面積,進一步加大航行阻力,即便是核動力潛艇,改裝後的颱風級依舊會因此機動力大幅下降。
2、戰機數量不夠,作戰能力不足,潛艇隱蔽優勢蕩然無存
其實在二戰中,就有水下航母的建造,那就是日本的伊400級潛艇,可以帶3架強擊機,不過在二戰結束時,美軍俘獲了這型潛艇後發現,其作戰效率比較低,性加比不高而放棄。
而如果將颱風級改裝水下航母也是一個道理,首先是載機數量有限,颱風級排水量雖然巨大,但是作為潛艇,尤其是需要加裝機庫的話,載機數量就會變得很有限了,尤其是雙殼體設計,會進一步限制內部空間。
而攜帶數量較少的戰鬥機跑到遠離本土的對方海岸附近,即便可以逃脫對方的反潛系統,自身攜帶的戰機數量也不足以在防空系統密集的地域有多大作為,何況戰機攜帶飛彈的威力相對有限,產生的攻擊效果可能並不理想。
而且這樣做的前提還有一個就是不要遇到對方的海軍艦艇,因為單打獨鬥的遠航,不論是上浮之後操作艦載機的時間和效率,還是面對艦體攻擊時的反擊能力,都遠不如正規的航母戰鬥群,甚至是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戰鬥群。
而如果這樣做,潛艇改裝的水下航母需要在水面停留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與水面發射戰略飛彈或者是巡航飛彈的潛艇相比,停留在水面上的時間會是數十倍,這對於身處對方海域的潛艇而言,不僅原本潛艇隱蔽的優勢無從談起,起飛戰鬥和等待戰機的這段時間中,基本就已經暴露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