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獵殺紅十月》中,一艘美國「達拉斯」號攻擊核潛艇與蘇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海下鬥智鬥勇。雙方從緊張對峙到聯手配合,終於躲過重重追殺平安返航,令人大呼過癮。
這艘性能強大的「達拉斯」號潛艇,就是美國歷史上建造數量最多、建造時間最長的洛杉磯級核潛艇。
從1972年1月首艇「洛杉磯」號開工,到1996年9月最後一艘「夏延」號服役,24年裡建造了62艘,直到今天仍有近30艘服役。
這些數量龐大的核潛艇有三種亞型,分別是:
1、688型,從首艇SSN-688到SSN-718,共31艘。
2、洛杉磯II型加裝了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從SSN-719到SSN-725再加SSN-750,共8艘。
3、洛杉磯III型,又稱688i型(i表示Improved),從SSN-751到末艇SSN-773,共23艘。
洛杉磯級核潛艇航速很快,水下速度32節,有極佳的靜音性,與海洋背景噪聲相差無幾。
它的強大火力令人驚訝,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能發射Mk-48 ADCAP重型魚雷(14枚)、魚叉反艦飛彈(4枚)、薩布洛克反潛飛彈、戰斧巡航飛彈(8枚)和各種水雷。洛杉磯II型以後增加了12個垂直飛彈發射管,使總武器數上升到38枚。其中戰斧巡航飛彈射程2500千米,能搭載核彈頭,是對地攻擊的殺手鐧。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2艘洛杉磯級核潛艇悄無聲息的在伊拉克沿海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摧毀大量目標後又悄無聲息的溜走,敵人到死也不知道對手在哪裡。
就這麼個「深海霸王」,其誕生還頗有一段曲折。美國歷史上,從沒有哪艘潛艇像洛杉磯級那樣充滿爭議和政治鬥爭。它差點被扼殺要搖籃裡,又頑強的成為第三代攻擊核潛艇主力,稱霸江湖數十年。
20世紀60年代,美蘇關係劍拔弩張,軍備競賽如火如荼。1959年12月,美國在一艘鰹魚級攻擊核潛艇舯部,增加一段約40米長的彈道飛彈艙,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
蘇聯備感壓力,開始奮起直追,不到2年時間也推出了蘇聯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658型(旅館級)K-19號。
面對美國航母戰鬥群,蘇聯確立了以潛艇為核心的應對戰略。巨額資金和大量人員持續投入,蘇聯在核潛艇領域很快追平,並在潛深、航速等重要指標上全面反超。
此時美國還蒙在鼓裡,高層仍在傳統理念中打轉,認為潛深和靜音是潛艇設計的首要指標。因速度與靜音呈反比,航速越快噪聲越大,所以只能從優先指標中剔除。
美軍對外吹噓的鰹魚級高速核潛艇,真實水下航速只有29節,而後來的長尾鯊級、 鱘魚級一級比一級低,逐漸從28節下降到26節。
蘇聯新型核潛艇不斷服役,美國航母生存壓力日增。空中防禦還頗有自信,遠程轟炸機和反艦飛彈很難突進來,但水下威脅就沒那麼樂觀了。
1962年,一種新護航理念被提出來,即派攻擊核潛艇到航母編隊前方3~10海裡巡航,這也是艦隊反潛聲納的有效距離。核潛艇索敵後可以先行攻擊,也可以呼叫反潛飛機或艦艇攻擊。
不過潛艇與艦隊間通訊仍是個大難題,後來英國研製出新型聲納和火控系統,能讓潛艇和水面艦艇協同作戰,才解決了美軍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替換鱘魚級的下一代攻擊核潛艇呼之欲出。後來成為「美國核潛艇之父」的海曼·喬治·裡科弗中將認為:新潛艇應有35節高速,能跟隨航母作戰,用速度甩開蘇聯潛艇,也能靠速度咬緊對方。
他讓通用動力電船公司設計AGSSN方案,裝備更大功率的D1G反應堆(後更名為S6G),是S5W反應堆的2倍,能讓新潛艇水下航速達到30節以上。
不過D1G反應堆體積較大,重量也大,使新潛艇排水量增長到6670噸,長度達109.7米,比鱘魚級的水下排水量5600噸、長89米大很多。有一些專家擔心潛艇太長,會導致溼表面積增加增大阻力。
另外,反應堆重量增加,必然要削減其他噸位,所以新潛艇艇殼變薄,最大潛深(約450米)比長尾鯊級下降不少,這也是海軍所不願看到的。此外,艇員休息室被嚴重擠佔,人比床位多,水兵們不得不輪流休息,戲稱為「熱鋪」。
AGSSN方案受到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和很多海軍高層的反對,他們更看好另一種CONFORM方案。這種方案強調潛深、靜音,居住性更好,但航速較低,與傳統理念一脈相承。
CONFORM方案計劃將鱘魚級的S5W反應堆提高到2萬馬力,換裝推進效率更高的雙反轉螺旋槳,再加上鱘魚級的武器和長尾鯊級的潛深,正是當時高層想要的模樣。
眼看AGSSN方案將落選,一次偶然事件逆轉了全局。1968年1月,「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在海上航行,突然發現蘇聯N級(627型/十一月級)潛艇尾隨跟蹤,於是提高速度擺脫。按照以往經驗,核潛艇比航母速度低很多,蘇聯潛艇應該會很快甩開。
然而水兵們驚訝地發現蘇聯核潛艇緊跟不舍,「企業」號航母速度提高到31節,N級潛艇速度也跑到30節。雖然仍有1節優勢,但殘酷現實給他們重重一記悶棍。
美軍高層也懵了,他們知道蘇聯核潛艇進步很快,可沒想到如此之快,甚至全面領先。一旦無法用速度甩開,航母生存就岌岌可危。更別說蘇聯種類繁多的潛艇中,天知道還有著哪些更快更強的選手。他們沒猜錯,幾年後速度更快的維克託級攻擊核潛艇就下水服役了。
美軍高層想法緊急轉變,高航速成為迫切需求,選擇天平向AGSSN方案傾斜。
沒多久美軍又進行了一次演習,由一艘速度較快的鰹魚級潛艇扮成蘇軍,與鱘魚級潛艇對抗。對抗中鱘魚級用了各種辦法,卻總是搶不到有利攻擊陣位,充分證明了高航速在實戰中的重要作用。
演習結束後,高層下定決心選擇AGSSN方案,為持續數年的爭論畫上句號。
1969年,AGSSN方案正式命名為「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並立即著手建造。1972年6月,首艇SSN-688「洛杉磯」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鋪設龍骨,1976年11月服役,昭示著新一代海洋霸主誕生。
至1985年,688型潛艇建造了31艘。此型潛艇沒有垂直飛彈發射管,但在魚雷發射管和艏壓載水艙之間預留了空間。
從SSN-719「普羅維登斯」號起,洛杉磯II型潛艇增加了12個垂直飛彈發射管,可以發射戰斧巡航飛彈。
洛杉磯III型(688i型)變化最大,以前指揮臺圍殼尺寸小,圍殼舵不能從水平扭轉到垂直狀態,不能破冰上浮,影響了在北極地區使用。688I 改良時,取消了圍殼舵,改為艇艏水平舵,解決了冰區上浮問題。
艇體表面敷設了消聲瓦,提高隱身性。艇側加裝舷側被動聲吶陣,作戰系統升級到BSY-1型,整體性能大大提高,與早期型已不可同日而語。
各種新技術也不斷在洛杉磯級潛艇上驗證:SSN-691「孟菲斯」號裝備了762毫米魚雷發射管,為研製海狼級核潛艇積累了大量經驗;1987年,SN-710「奧古斯塔」號又改造成寬孔徑聲吶試驗艇。
1984年裡根政府提出「600艘海軍艦艇」擴建計劃,其中包含99艘攻擊核潛艇,洛杉磯級藉此機會又多建了幾艘。
冷戰結束後大批軍備裁撤,原本替換洛杉磯級的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因造價太貴只造了3艘就中止了。洛杉磯級只能繼續建造,最終達到驚人的62艘,成為美軍建造數量最多的潛艇。
當美國戰略核潛艇出海時,洛杉磯級會提前在航道上護航,直至它隱入大洋銷聲匿跡。當蘇聯潛艇出行時,常年蹲守在北極海域的洛杉磯級也會悄悄尾隨跟蹤。
有些信息反潛機和反潛艦很難得到,因為它們很容易被發現,蘇聯潛艇會將一些特徵刻意隱藏起來,只有核潛艇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為了反跟蹤,美蘇雙方在水下激烈對抗,時常有擦槍走火的險情發生。蘇聯潛艇非常強悍,經常祭出「瘋狂伊萬」戰術,突然急轉回頭探測後方。一旦發現尾巴就爭鬥一番,甚至直直撞過去。即便不是有意,前艇急轉時聲吶受限觀察不足,後艇剎不住車也會撞上。
1992年2月,洛杉磯級2號艦「巴吞魯日」號在科拉半島跟蹤俄羅斯塞拉級K-276號潛艇。俄軍一個「瘋狂伊凡」急轉回頭發現了它,然後直撲「巴吞魯日」號……結果K-276號指揮臺圍殼受傷,「巴吞魯日」號艇體嚴重損毀(艇殼薄,儲備浮力小),被迫在3年後退役。
兩國政府一番抗議後不了了之,誰知道這深不可測的海水下還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
就算沒衝突,潛艇在海下也非常危險,尤其在不熟悉的海域更是步步驚心。2005年1月,SSN-711「舊金山」號在海底撞山,艇艏四分五裂,1人死亡60多人受傷,能掙扎著返回已是萬幸。
漫長的40多年中,洛杉磯級潛艇與蘇聯維克託、塞拉、奧斯卡、德爾塔、颱風等各級潛艇對抗糾纏。跟蹤戰略核潛艇,驅逐攻擊核潛艇,載著特種部隊無聲潛入,對地攻擊,它憑藉高速度、低嗓聲、強大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出色的完成任務,成為美國稱霸全球的核心利器。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2004年新一代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服役,性價比更高,功能也更強,辛苦了多年洛杉磯級終於等到了接任者。它差點夭折又終成霸主,歷經曲折成為世界潛艇史上的傳奇之一。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