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入侵在當今全球貿易密切的趨勢下已屢見不鮮,有些是人為引入,有些則是意外。甭管人為還是意外,很多外來物種在沒有天敵抑制的情況下,都對各國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引入北美洲的一種淡水魚「太陽魚」,近年來在我國多地水域有出現泛濫的跡象,它們不僅與本土魚類爭奪棲息地,還會吞食本土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本土魚類的生存。
在外型上,太陽魚和羅非魚差不多一個樣,以致於太陽魚被人們經常錯認為羅非魚,但事實太陽魚更小、更兇猛。
形似羅非魚,個頭小但更兇猛,會吞食其他魚類魚卵和幼魚!
太陽魚(學名:Lepomis gibbosus),英文名為「sunfishes」,也叫北美洲慈鯛,屬鱸形目太陽魚科的一種中小型溫水性淡水魚的統稱,種類約有30種,原產於北美各地的湖泊和溪流中,但現已擴散到夏威夷、非洲、亞洲、南美和歐洲等地的河流中。
在外觀上,太陽魚與羅非魚有點像,但顏值要比羅非魚略高一點。顏值主要體現在體色上,比如藍鰓太陽魚得名是因為其鰓蓋後面有一個標誌性的深藍色斑點(紅耳太陽魚的鰓蓋後方為紅色),大體顏色偏藍綠,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或淡橙黃色、背部淡青灰色(背上有刺鰭)。不過太陽魚的體型比羅非魚要小很多,成魚體長一般為20釐米左右,體重不到1斤。
太陽魚屬雜食性魚類,性情兇猛,會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具有築巢和護幼習性。通常一條雌魚可產下50000顆卵,一周左右的時間便可孵化。孵化後的小魚以浮遊生物及藻類為食,成魚則以蝸牛、蠕蟲、蝦、水生昆蟲、小龍蝦和其他魚卵魚苗為食。儘管它們是淡水魚,但它們可以耐受高達18%的鹽度。可以說除了體型外,繁殖、生存能力和兇猛程度不輸羅非魚。
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藍鰓太陽魚存在「三角」關係。來自夏威夷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生物學家瓊?拉夫加登(Joan Roughgarden)曾發表研究稱,藍鰓太陽魚有3條體型大小不一雄魚,體型較大的雄魚會主動向雌魚求偶,最小的雄魚則偷偷潛入巢穴中給魚卵授精,而中等體型的雄魚則在徵得較大體型雄魚的同意後,也可以向雌魚結成伴侶,形成奇葩的「三角」關係。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現象,科學家也不知所以然。
藍鰓太陽魚,日本惡名昭彰的外來魚種,讓日本人慾哭無淚!
藍鰓太陽魚是令日本人頭疼不已的一種外來物種,至今已在日本境內的流域待了半個世紀。在1960年,當年還是皇太子的明仁訪問芝加哥,芝加哥市長理察·戴利(Richard J Daley)將一批藍鰓太陽魚作為禮物送給他。明仁回國後,將這批魚苗(1400條)轉贈給日本一家漁業研究所研究,希望可為日本的生魚片增加一道選擇。
而這個該研究所也很給力,不僅精心培育還給它取了個名字為「王子魚」,並在3年後在日本最大的湖泊—滋賀縣的琵琶湖(世界第三大湖泊)嘗試放養。不知道是吃得太好還是沒有天敵,琵琶湖的藍鰓太陽魚數量劇增,並很快逃逸入侵其他水域,開始泛濫成災。
到2000年左右時,藍鰓太陽魚已遍布日本湖泊、河流、下水道,估計數量達到5000萬條(經過多年清除,目前依然還有2500萬左右),嚴重蠶食日本原生魚類的生存空間,如日本鰟鮍的魚苗魚卵被藍鰓太陽魚吃得七七八八了。
儘管藍鰓太陽魚在美國伊利諾州和其他地區被認為是美味佳餚,引入日本後也一直在努力吸引日本食客,日本每年也舉辦「吃掉太陽魚運動」,反響很大但效果一般。為此日本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去(2億日元)治理藍鰓太陽魚,奈何藍鰓太陽魚的繁殖力太強,治理效果甚微。去年日媒報導,已成功研發出一種基因編輯技術,可培育出不能產卵的藍鰓太陽魚,有望解決藍鰓太陽魚泛濫的問題。
我國多地河流屢有發現,所幸的是,這魚味道還不錯!
太陽魚在1987年被引入我國內陸養殖,其中包括了藍鰓太陽魚、綠太陽魚及雜交後代等太陽魚屬品種,用於食用性和觀賞性。經過多年的發展,太陽魚的肉厚細嫩鮮美、堪比鱸魚的品質得到認可,屬於中高檔魚鮮,目前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已實現太陽魚的大規模養殖。
而我國早期引入的這些外來魚種的做法都是比較粗糙的,養殖的不規範,導致一些雜交失敗的太陽魚逃逸到江河中自然繁殖,加上人為的放生(綠太陽魚),而且它似乎沒有受到我國冬季低溫的阻礙,近年來在兩廣、福建、湖南、四川、安徽、貴州等地的河流屢有發現,比如湖南郴州的東江湖,釣上來的都是太陽魚。可能是雜交失敗「半成品」的緣故,肉內細刺較多,吃起來比較麻煩。所幸的是,這魚的味道還不錯。
其實羅非魚也是外來物種,不過它比較特殊,算是我國外來物種中混得比較成功的一種,我國羅非魚每年產量和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不過近年國人似乎吃膩羅非魚了,其價格一跌再跌且銷量不佳,而太陽魚會不會複製羅非魚的奇蹟、取代羅非魚呢?歡迎各位留言交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