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必須帶點綠-海草床中魚類的體色

2020-12-05 騰訊網

草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昆蟲兩爬動物大多為綠色棕色,這些顏色正是它們所處環境的主要顏色。動物通過體色融入環境,以避免被捕食者及獵物發現,這種現象叫做保護色(crypsis)。除保護色外,有的動物還在形態及運動方式上做了功夫,模仿(mimesis)成為環境中的元素,使其更難被發現。

三岔鐮翅綠尺蛾和原矛頭蝮的保護色。Credit: John Horstman/itchydogimages(左)Zhao Yu(右)

在陸地上總結出的一些生態規律也同樣可以運用於海洋中,保護色、模仿現象也不例外。在海裡的草地-海草及海藻床(seagrass and seaweed beds)中,就有著這樣一些魚類,為了生活,也變綠了~~~

鱇目Lophiiformes

躄魚科Antennariidae

裸躄魚(Sargassumfish)

Histrio histrio

體側扁呈卵圓形,尾柄明顯。體呈黃褐色,或具皮瓣,散布有黑色蠕紋或斑點。

圖片:Glenn Madden/Youtube

刺魚目 Gasterosteiformes

剃刀魚科 Solenostomidae

藍鰭剃刀魚(Ghost pipefish)

Solenostomus cyanopterus

體延長而側扁。體色多樣,常見綠、紅、紫、黃、棕色,體側另散布黑點或白點。有模仿海藻形狀及色彩的行為,常成對出現。

圖片:Armin Jacob/Youtube

細吻剃刀魚(Harlequin ghost pipefish)

S. paradoxus

體延長而側扁。體色多樣,可依棲息環境而有所不同,體表具皮瓣,有模仿海藻形狀及色彩的行為,常成對出現。

圖片:PulauPef/Youtube

海龍科Syngnathidae

刺海馬(Thorny seahorse)

Hippocampus histrix

頭部與軀幹部成直角,身體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各稜脊上的結節具有長而尖銳的棘。體色多變,黃色至棕色皆有。

圖片:Atlantis Diving Centre/Youtube

擬海龍(Alligator pipefish)系鑑定錯誤,詳情見置頂評論。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體特別延長和纖細,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無尾鰭。體呈黃綠色體。

圖片:Tri t Hova/Youtube

澳洲枝葉海龍(Leafy seadragon)

Phycodurus eques

特徵太明顯了。

圖片:EaglehawkDive/Youtube

澳洲葉海龍(Common seadragon)

P. taeniolatus

特徵也很明顯。

圖片:Jaime Sanchez Camara/Youtube

鱸形目Perciformes

隆頭魚科 Labridae

大鱗似美鰭魚(Seagrass wrasse)

Novaculichthys macrolepidotus

體長型,側扁。呈亮綠色,眼周圍具放射狀點或線紋。生性害羞,常躲身於藻叢或偽裝物間

圖片:funseadiving/Youtube

帶尾美鰭魚(Rockmover wrasse)

N. taeniourus

幼體呈綠色至棕色,體側具有白色不規則斑紋及三條黑色橫紋。幼魚外形似海藻,常常模仿藻類隨波逐流的形態

圖片:Sea Rotmann/Youtube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單棘魨科 Monacanthidae

垂腹單角魨(Fringed filefish)

Monacanthus ciliatus

體呈綠色到棕色,腹部明顯突起,總體呈鑽石狀

圖片:Scubaqua dive center/Youtube

白線鬃尾魨(Bristle-tail file-fish)

Acreichthys tomentosus

體呈橢圓形,側扁。體色多變,黃綠色至灰綠色,頭部及體側散布一些白色線紋

圖片:BergMan/Youtube

海草及海藻中魚類看似可愛、有趣的體色及行為的背後是殘酷的自然選擇。生物為增加自身的生存機會,無所不用其極。除保護色外還有模仿、擬態(mimicry)等諸多人們已經發現或尚未發現的求生手段。關注Sharkalaka,我們接著聊。

... The End...

參考文獻:

Fishbase(https://www.fishbase.se)

Humann P, DeLoach N. Reef creature identification: tropical Pacific[M]. Jacksonville, FL, USA: New World Publications, 2010.

相關焦點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杜建國與合作者發現,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徵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杜建國與合作者發現,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徵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
  • 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就要帶點綠
    無意間發現的段子手 事情起因是鄉試有個問題不是很確定 後來根據男左女右的慣例選擇了答案 鄉試完後看到了他的回答 又無意間點開了他的空間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據估算,海草床為全球約20%的漁業提供了重要的育幼場。杜建國與合作者發現,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徵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據估算,海草床為全球約20%的漁業提供了重要的育幼場。杜建國與合作者發現,在南中國海和珊瑚三角區,具有不同冠層特徵的海草床支持著各具特色的魚類群落,其中約64%~93%的魚類為仔稚幼魚,這些物種的幼體適應了不同的海草床微生境,表現出與成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一些幼體的體色呈淺綠色以適應海草葉片的顏色,而成體一旦遷移到珊瑚礁就會改變體色。
  • 水產養殖中養殖魚類體色異常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養殖魚類體色異常的症狀及流行情況 在養殖過程中,無鱗魚類如斑點叉尾鮰、黃顙魚、鬍子鯰等有時體色會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 而對於養殖魚類而言,一個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的形成的需要經過多個發育階段,期間要受到多種激素、生理因子的調節和控制。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都將影響到黑色素細胞的遷移、分化和生長發育,影響皮膚中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和分布密度,進而影響到魚體的體色。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研究發現窄頭雙髻鯊能高效消化海草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是否想過《海底總動員》裡那條「素食者」鯊魚到底吃什麼?我們或許可以從窄頭雙髻鯊身上尋找答案。這種小型鯊魚並非完全以植物為食,但它們確實會吃下大量的海草。而且,它們並不只是把海草吞進肚子裡,沒經過消化就排洩出去。
  • 海草生態系統到底有多重要?
    本報記者 張一諾        你知道被稱為「童話中的小房子」的海草房嗎?        山東榮成地處沿海,夏季多雨潮溼,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下,為滿足冬天保暖避寒和夏天避雨防曬的生活需求,當地居民根據長期積累的建築經驗,以厚石砌牆,用曬乾的海草作為苫蓋屋頂的材料,建造出海草房。
  • 海草,水下星球的純美外套
    由於海草種類較為單一,且它們長期生活在肉眼不可見的海底,歷史上海草與人類的聯繫並不緊密,但隨著海草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愈發覺得海草並不那麼簡單。不少海洋生物,包括綠海龜、儒艮、海牛、海膽和螃蟹都以海草為食。海草同時還是各種各樣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家以及產床,包括難以捉摸的海馬。棲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捲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草的莖枝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隨波飄搖,愜意自然。
  •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海洋所溫帶海域海草床鰻草種群補充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1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生物資源修復研究團隊採用現場綜合調查與室內培養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威海天鵝湖和青島匯泉灣海草床鰻草種群的有性生殖過程及其種群補充貢獻,探討了種群間顯著性差異的主要成因。
  • 三機構發布《海草——海洋之肺:海草對環境和對人類的價值》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走出去」辦公室注意到6月8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海草床的權威報告。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0年6月8日發布的新聞,海草床作為「海洋之肺」,對環境與人類具有重大的價值。
  • 2020年北部灣紅樹林和海草床野外調查完成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北部灣濱海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組織開展了2020年北部灣紅樹林和海草床野外調查工作,圓滿完成了金海灣、廉州灣、防城港、欽州灣等地的濱海溼地生態調查任務。  本次生態調查在開展紅樹林和海草床植被、沉積物環境、底棲動物群落等綜合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典型抗生素汙染及生物學效應、紅樹林碳氮過程、紅樹林對海草床碳源的貢獻等生態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期間,隊員們訪問了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廣西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深化海洋科技合作進行了交流。
  • 要想生活過得去,總得帶點綠:綠色ABS在電力市場的應用分析
    隨著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電力行業所需多元化的市場方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綠色金融與電力市場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促使電力行業的發展以及為「一帶一路」戰略中沿線各國能源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2021年我國將繼續推進能源轉型、能源發展以及電力改革的深化發展,綠色金融與電力市場的有效結合、高效結合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綠色ABS在電力市場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
  • 《海草》《海草》《海草》!
    《海草》通過娓娓道來的家庭故事,體現了寬容與愛的價值觀。「拍一部可以看幾十遍、意猶未盡的電影,與餘味定輸贏」,導演沈朝方堅定地說道,「要用FISCHL的構圖和HOPPER中的場景,來闡釋人性的呼喊與細語」。
  • 50種多彩的海洋魚類-世界海洋日特輯
    生活於水深1-30米海域,幼魚常出現在潮池中,成魚大多成對或小群遊於珊瑚礁上。雜食性,以珊瑚上的藻類、小蝦蟹及珊瑚蟲為主。新孵化的魚生活在海葵中,成年魚活動在珊瑚和海膽附近。魚體色適其棲地環境而定,多半生活或靠近海草或藻床,以擬態方式模仿海草,不易被發現。常成對出現,以吸食方式獵取浮遊生物。
  • 海藻和海草有什麼不一樣?
    文/晨孟學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心則是知識的萌芽,每天漲點小知識,不亦樂乎?說起大海,我們會想到無邊無際的海水和在海裡自由穿梭的魚群,其實海洋像陸地一樣也是有植物的,如海藻和海草。海藻,我們所熟知的海帶、紫菜、裙帶菜都屬於此類。特別是海帶,我們最為熟悉,因為它常常走上我們的餐桌,也算一道佳餚。海藻結構很簡單,它們不開花,也沒有葉脈,也沒有種子。
  • 海草和海藻到底有什麼區別?
    海草的整個演化順序十分有趣——從先從海洋到陸地,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圖源:wiki百科事實上,海洋草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在海洋草原中的動物比陸地草原上的要多得多。它們可以開花,是唯一一種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顯花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被成為海洋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