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蜉蝣,可能都會把它和「朝生暮死」聯繫在一起,但其實也暴露了你並不了解它。
蜉蝣有一個在所有昆蟲中獨一無二的特點——亞成蟲階段,一生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期雖然很短從幾小時到幾天,但稚蟲期卻要從幾個月到一年以上。
蜉蝣之名的由來
「蜉蝣」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國風·曹》中的《蜉蝣》詩(可能作於曹昭公在位年間)。其詩云: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將無所歸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還有著名的《赤壁賦》中的這一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應該是最早向人們傳遞「朝生暮死」的科普知識了。
另外,蜉蝣科(Ephemeridae)的英文註解中,和ephemeral(短暫的)的拼寫差不多,它們來自同一個古希臘語詞源,意為「只持續一天的時間」。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蜉蝣朝生暮死是世界各地的人通過觀察達成的共識,但其實並不準確。
蜉蝣起源於石炭紀,距今至少已有2億年的歷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全世界已知約30~50種,我國已知約36種。
童年相比成年長很多
蜉蝣一生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四個時期。蜉蝣交配後,將卵產在水中,一段時間後孵化成稚蟲。稚蟲期數月至1年或1年以上,最長可蟄伏3年。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40次,成熟稚蟲可見1~2對變黑的翅芽。稚蟲長年生活在水下,主要在淡水湖或溪流中,以肉食為主,也吃水中藻類。
比起弱不禁風的成年形態,蜉蝣的稚蟲簡直異常強大,它不光有結實的身軀和有力的大腿,可以在水下挖掘,還長有巨大的獠牙,善於捕捉孑孓(蚊子幼蟲),堪稱水生世界的螻蛄,能利用結實的腿腳和長牙在水底挖掘出四通八達的隧道。在湍急的河流中,也能牢牢抓住石頭,在河底行進。
蜉蝣稚蟲有兩種比較特化的體制:扁平型和魚型。扁平型長著一張扁臉,非常容易辨認,喜歡在激流中的石頭表面活動,強有力的足可以牢牢抓住石頭不讓自己被衝走。魚型則是遊泳健將,可以像魚兒一樣在水流中輕快地穿梭;前腿長長的剛毛構成了一個濾網,告訴我們它是濾食動物。
獨一無二的「原變態」
不同於其他完全變態昆蟲的生長階段,蜉蝣沒有化蛹的過程,而有一個特別的亞成蟲期。當蜉蝣的幼蟲生長到半成熟期時,胸部背面會長出發達的翅芽,但此時,它們的足、尾須等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因此,被稱為亞成蟲。蜉蝣變為亞成蟲後還要蛻皮成為成蟲,而亞成蟲形似成蟲,但體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須短,不如成蟲活躍,這種特殊的發育過程被稱為「原變態」。
亞成蟲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塊上,再經過幾分鐘或24小時左右完成蛻皮,最終成為成蟲。不過褶緣蜉科很特殊,它們沒有成體,交配和繁殖都在亞成體階段完成。
春夏兩季,從午後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群中與雄蟲配對。產卵於水中。卵微小,橢圓形,有各種顏色,表面有絡紋,具黏性,可附著在水底的碎片上。
亞成蟲及成蟲都不進食,壽命極短,只能存活數小時,多則10天,它們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用於交配,故有「朝生暮死」之說。
重要的生態指示物種
地球上除了南北兩極,都可找到蜉蝣的身影,它們對缺氧和酸性環境非常敏感,因此一個地區的蜉蝣數量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地區環境汙染的標尺。除了熱帶,溫帶淡水中,蜉蝣的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如果水域蜉蝣數量多,則表明該區域生態環境良好,充滿生機;反之,則說明環境存在危機。目前河流汙染及大量小水電站的建設,造成的溪流水量變小、流速變緩、含氧量降低、泥沙淤積等,都是對蜉蝣種群和多樣性最大的威脅。劉婷/文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編輯:胡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