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蜉蝣這美麗而又獨特的昆蟲一直是文人騷客們詠 懷的對象,最早的莫過於《詩 經·國風·曹》中的「蜉蝣之 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 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 之憂矣,於我歸息?」現代人更是 感慨萬千地道出一句:「蜉蝣 三年的潛伏,只是為了三小時的怒放」。為何無數文人雅客唯獨鍾情於蜉蝣這一不起眼的小昆蟲呢?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也是現存最古老的飛行昆蟲之一,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蜉蝣的種類世界已知的有2000餘種,我國也有200多種。
由於為原變態昆蟲,所以蜉蝣一生需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階段。蜉蝣的稚蟲生活在溫度適中、不斷流動的活水中,它們附著在水中的物體上,靠吃水裡的植物或其它生物的碎屑以及藻類慢慢長大,如果在清澈見底的小溪邊隨意翻開一塊石頭,就會發現幾隻蜉蝣的稚蟲瞪著圓圓的可愛的複眼,靜靜的吸附在石頭上,養精蓄銳,等待飛出水面的那一瞬。
蜉蝣的稚蟲在水裡一般要待上1~3年的時間,經過10~50次不等的蛻皮才能離開水面。爬到水邊的石塊或植物莖上羽化成亞成蟲。亞成蟲階段的蜉蝣與成蟲已經很相似了,胸部背面也長出了飛行翅芽,但腳、尾須和體內的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翅是不透明的,整體看上去顏色暗淡。亞成蟲階段時間非常短,短暫的停歇後便再次蛻皮,變成翅膀透明,性器官完全成熟的成蟲,兩次蛻皮的間隔有的僅幾分鐘,有的則數小時,因種類不同而各異。有翅昆蟲在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只有蜉蝣。
成蟲期的蜉蝣,只活幾小 時或數天,它們將用自己稍縱即逝的生命完成一生中最精彩的起舞。剛剛蛻皮的成蟲會立刻尋 找它的另一半,在空中交尾。蜉 蝣羽化具有較強的時間性,它們 白天躲藏在雜草或河邊樹葉的 背後,黃昏時分,成群結隊的蜉 蝣在水面或靠近水的地方開始 漫天飛舞,時而高飛,時而向下 滑行,盡展優雅風採。此時的蜉蝣,嘴部已經退 化,它們不飲不食,身體輕盈, 當腹部的尾絲在空中隨風飄動 的時候,是那樣的優雅而美麗:薄而透明的翅 膀,長而分節的尾絲,纖弱而 修長的身材,輕盈而曼妙的舞 姿。
它們蟄伏三年只為了這最後的一舞,對蜉蝣來說,這是神聖而又古老 的儀式,是為愛的禱告與謳歌,然而因為不飲不食,只靠稚蟲期積蓄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蜉蝣,舞蹈的結束也決定了它們朝生暮死的短暫一生的終結:一旦雄性蜉蝣找到 它的另一半,便竭盡全身最後的 能量,與雌性蜉蝣在空中交尾, 隨後,筋疲力盡地落在地上,慢 慢死去,整個過程僅僅持續幾 秒鐘。雌性蜉蝣則會帶著沉甸 甸的愛飛到池塘邊,它們一遍 遍地用腹部的一個小突反覆點 水,把受精卵產在水中,產完卵 後,雌性蜉蝣也在水面上靜靜 的死去。不得不感嘆造物者的神奇,生命的死亡與延續竟就如此巧妙地連接,千百年來生命的生死輪迴就這樣從不間斷。
所謂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蘇子的《赤壁賦》中「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也感嘆了蜉蝣這短暫的一生。然而就是這樣柔弱的蜉蝣,卻能作為現存最古老的飛 行昆蟲之一 存活至今,一代又一代,從爬 上岸邊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它 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它們因愛 而生,為愛而死,傾盡一 生的時光,只為那一瞬間美麗的 邂逅。 生命 短暫的蜉 蝣,呈現 出來的不僅是它的美麗,還 有它帶給我們的對於生命的 深深思索
(喜歡就點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