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朝生暮死」、為愛起舞的精靈

2020-12-05 唔科學

自古以來,蜉蝣這美麗而又獨特的昆蟲一直是文人騷客們詠 懷的對象,最早的莫過於《詩 經·國風·曹》中的「蜉蝣之 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 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 之憂矣,於我歸息?」現代人更是 感慨萬千地道出一句:「蜉蝣 三年的潛伏,只是為了三小時的怒放」。為何無數文人雅客唯獨鍾情於蜉蝣這一不起眼的小昆蟲呢?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也是現存最古老的飛行昆蟲之一,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蜉蝣的種類世界已知的有2000餘種,我國也有200多種。

由於為原變態昆蟲,所以蜉蝣一生需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階段。蜉蝣的稚蟲生活在溫度適中、不斷流動的活水中,它們附著在水中的物體上,靠吃水裡的植物或其它生物的碎屑以及藻類慢慢長大,如果在清澈見底的小溪邊隨意翻開一塊石頭,就會發現幾隻蜉蝣的稚蟲瞪著圓圓的可愛的複眼,靜靜的吸附在石頭上,養精蓄銳,等待飛出水面的那一瞬。

蜉蝣的稚蟲在水裡一般要待上1~3年的時間,經過10~50次不等的蛻皮才能離開水面。爬到水邊的石塊或植物莖上羽化成亞成蟲。亞成蟲階段的蜉蝣與成蟲已經很相似了,胸部背面也長出了飛行翅芽,但腳、尾須和體內的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翅是不透明的,整體看上去顏色暗淡。亞成蟲階段時間非常短,短暫的停歇後便再次蛻皮,變成翅膀透明,性器官完全成熟的成蟲,兩次蛻皮的間隔有的僅幾分鐘,有的則數小時,因種類不同而各異。有翅昆蟲在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只有蜉蝣。

成蟲期的蜉蝣,只活幾小 時或數天,它們將用自己稍縱即逝的生命完成一生中最精彩的起舞。剛剛蛻皮的成蟲會立刻尋 找它的另一半,在空中交尾。蜉 蝣羽化具有較強的時間性,它們 白天躲藏在雜草或河邊樹葉的 背後,黃昏時分,成群結隊的蜉 蝣在水面或靠近水的地方開始 漫天飛舞,時而高飛,時而向下 滑行,盡展優雅風採。此時的蜉蝣,嘴部已經退 化,它們不飲不食,身體輕盈, 當腹部的尾絲在空中隨風飄動 的時候,是那樣的優雅而美麗:薄而透明的翅 膀,長而分節的尾絲,纖弱而 修長的身材,輕盈而曼妙的舞 姿。

它們蟄伏三年只為了這最後的一舞,對蜉蝣來說,這是神聖而又古老 的儀式,是為愛的禱告與謳歌,然而因為不飲不食,只靠稚蟲期積蓄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蜉蝣,舞蹈的結束也決定了它們朝生暮死的短暫一生的終結:一旦雄性蜉蝣找到 它的另一半,便竭盡全身最後的 能量,與雌性蜉蝣在空中交尾, 隨後,筋疲力盡地落在地上,慢 慢死去,整個過程僅僅持續幾 秒鐘。雌性蜉蝣則會帶著沉甸 甸的愛飛到池塘邊,它們一遍 遍地用腹部的一個小突反覆點 水,把受精卵產在水中,產完卵 後,雌性蜉蝣也在水面上靜靜 的死去。不得不感嘆造物者的神奇,生命的死亡與延續竟就如此巧妙地連接,千百年來生命的生死輪迴就這樣從不間斷。

所謂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蘇子的《赤壁賦》中「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也感嘆了蜉蝣這短暫的一生。然而就是這樣柔弱的蜉蝣,卻能作為現存最古老的飛 行昆蟲之一 存活至今,一代又一代,從爬 上岸邊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它 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它們因愛 而生,為愛而死,傾盡一 生的時光,只為那一瞬間美麗的 邂逅。 生命 短暫的蜉 蝣,呈現 出來的不僅是它的美麗,還 有它帶給我們的對於生命的 深深思索

(喜歡就點讚關注吧!)

相關焦點

  • 仲夏六月,蜉蝣炫舞!朝生暮死,美得驚心動魄
    傳說中,它們不飲不食,朝生暮死,它們在飛舞中完成交配,然後安然墜落水中,覆水上,逐流隨波而去。「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採採衣服。蜉蝣掘閱,麻衣如雪。」仲夏六月,蜉蝣炫舞,朝生暮死,美得驚心動魄!蜉蝣之美蜉蝣的身體是纖弱的。纖細脆弱到近乎是透明的,似乎輕輕一點,就會化為飛灰。
  • 蜉蝣:你們只知我朝生暮死,而我只管吃香喝辣
    蜉蝣是蜉蝣目(Ephemeroptera)昆蟲的總稱。圖為分布於歐洲的 Rhithrogena germanica。圖片:Richard Bartz / wikimedia朝生暮死的五月飛蟲紅斑蜉(Ephemera rufamaculata)屬於蜉蝣目蜉蝣科蜉蝣屬——這一串不加修飾「蜉蝣」告訴你,它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蜉蝣;紅斑蜉所在的蜉蝣屬(Ephemera)即是蜉蝣科(Ephemeridae)的模式屬。
  • 百妖譜:蜉蝣成蟲朝生暮死,救一人愛一人度一日活一生足矣
    世有一蟲,幼時隱於水下成蟲後出水,朝生暮死,稱蜉蝣。蜉蝣得日月之精華,機緣造化,可成妖。貌韶秀,性慧黠,曉萬事。蜉蝣命絕時,其身化光浮於妖變之地通妖力者可觀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三年成蟲,成蟲後不飲不食,一生壽命極短,常常被人比喻成愛情,蜉蝣不知白天與黑夜,在黎明或黃昏死去,就像愛情,短暫而美好,只在一瞬間。白狼受夠世間炎寒,拘束於世,食不果腹,欲輕生於河畔。機緣造化也就在這一刻成就了蜉蝣,也改變了白狼。
  • 華商它世界|蜉蝣:誰說我朝生暮死 我只是貪戀童年
    一提到蜉蝣,可能都會把它和「朝生暮死」聯繫在一起,但其實也暴露了你並不了解它。  蜉蝣有一個在所有昆蟲中獨一無二的特點——亞成蟲階段,一生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四個時期。成蟲期雖然很短從幾小時到幾天,但稚蟲期卻要從幾個月到一年以上。
  • 天地一蜉蝣:她用朝生暮死來告訴他,生命的意義
    此篇章名為《蜉蝣》,誰是蜉蝣?眾生皆是。02前行與生命狼人的救贖是蜉蝣少女,和普通套路一樣,像是一束光,慢慢將狼人從陰霾拯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蜉蝣女孩卻有著更短的生命。對比兩人都有些短的生命,蜉蝣女孩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用她的朝生暮死,告訴了狼人要努力前行,不要輕言放棄。
  • 百妖譜朝生暮死皆蜉蝣,「春花」竟允許「狼人」思念「小三」一生
    曇花一現,浮遊一生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著它華美的衣服。嘆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世有一蟲,幼時隱於水下,成蟲後出水,朝生暮死,稱蜉蝣。蜉蝣得日月精華,機緣造化,可成妖,貌韶秀,性慧黠,曉萬事。蜉蝣命絕時,其身化光浮於妖變之地,通妖力者可觀之。
  • 《百妖譜》:世有一蜉蝣,朝生暮死,卻最是嚮往人間
    而蜉蝣沒有這個假如,因為它朝生暮死,它的生命長度也就僅有一天。有人生而優越,也便有人生而卑微。有人活著是一種享受,而有人生來便要遭受許多痛苦。《百妖譜》蜉蝣篇,便有一個生而悲慘的狼人,天生跛腿,舉家遷移時被拋棄。一個人謀生,卻總是被騙,絕望之下想要了卻此生。
  • 古詩說「蜉蝣朝生而暮死」,蜉蝣壽命真是那麼短嗎?
    說到蜉蝣的壽命,你可能會長嘆一口氣,惋惜道:「朝生暮死,典型的英年早逝啊。」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知道關於蜉蝣的生物知識,只是憑藉著廣為人知的詩句主觀給蜉蝣貼上了短壽的標籤,蜉蝣真的像詩裡寫的那麼短命嗎?
  • 「寄蜉蝣於天地」的「蜉蝣」,原來長這樣
    蜉蝣,是昆蟲綱蜉蝣目昆蟲的總稱,世界約有2000種蜉蝣。
  • 《百妖譜》:朝生暮死稱蜉蝣,短暫的時間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而最令我難忘的是「蜉蝣」與「狼妖」共同度過的那一天,從凌晨到夜晚,蜉蝣帶著想要投河的狼妖體驗了人生百味,最後化作漫天螢光,就此逝去。蜉蝣短暫的一生,過得非常精彩,她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還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為狼妖注入了「生」的力量。蜉蝣的生命之短,即便是成了妖也無法改變。
  • 《仙鶴和蜉蝣的愛情故事》
    在凡界有一隻小蟲子,名叫做蜉蝣, 有一天一隻仙鶴,無意碰到了一隻美麗的蜉蝣,並且愛上了她,那一天,他們有說有笑,嬉戲玩鬧很開心,後來仙鶴把蜉蝣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伴侶。 有一次,仙鶴告訴蜉蝣,他見過世間滄海變成桑田,高山變成花園,水滴匯成大海。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神奇物種僅有一天的壽命
    曇花一現的生命精彩朝生暮死蜉蝣是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是在水下度過的,大約兩到三年的時間。化為成蟲後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神秘色彩2013年8月25日夜間,匈牙利多瑙河沿岸突現數百萬隻蜉蝣飛蟲。瀰漫在空氣中的飛蟲要麼黏在行人的臉上,要麼爬滿車身。第二天清晨,只見地面上布滿雄性蜉蝣飛蟲的屍體,而其餘的則在一夜之間消失不見。
  • 蜉蝣:我明明很長壽,咋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短命鬼?
    說起蜉蝣,雖然很多吃瓜群眾可能都不知道它長什麼樣,但都知道它是一種蟲子,夏季在公路的路燈下經常可以見到。而對蜉蝣,估計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詞形容它:朝生暮死。「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東坡就用它來形容人生的短暫與渺小。但是蜉蝣卻對此表示抗議:我明明很長壽,咋就成了短命鬼?
  • 關於大蚌、蟬和蜉蝣的介紹
    蟬每天不知疲倦地唱著單調的「知了」歌,靠吸取樹葉等的汁液為生。蟬每天唱得很累,所以要吸很多的汁液,以此維持自己的體力。蟬平時都把吸進的汁液放在一個袋子裡,它邊吸取汁液中的營養,一邊不斷排出剩餘的汁液。因為袋子盛滿汁液,沉甸甸的,所以蟬一般呆在樹叢中,很少飛來飛去。它的翅膀比身體小,本來飛得很慢,若再背上沉甸甸的袋子,飛行會更費力。
  • 《詩經》中的一首蜉蝣詩,讓人感悟生活的真諦
    在中國古代,蜉蝣是很多詩人描繪的對象,或讚美外形之華麗,或惋惜其生命之短暫。《詩經》中有一首專門描寫蜉蝣的詩,名為《國風.曹風.蜉蝣》,其文描寫了蜉蝣朝生暮死的脆弱和可悲。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幾千年人,人們便形象的描繪了蜉蝣的一生。蜉蝣的羽翼,如美麗的衣裳鮮豔奪目。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知道「蜉蝣」是什麼嗎
    蜉蝣整體身材纖細,看起來有點弱不禁風,為更好控制方向,前翅進化為較發達,後翅逐漸退化,腹部末端生有一對長的絲狀尾須。照這樣來說,它們的長相算不上出眾,其實不然,真正美麗之處在於成蟲體壁薄且有光澤,常見為白色和淡黃色,翅膀呈透明狀。當有陽光射來,光束穿過身體會讓翅膀上的縱橫脈絡變得清晰可見,本身纖弱的身體再配上密集翅紋,產生一種令人憐惜的靈動美感。
  • 人生如蜉蝣,發現萬物之美,以萬物為師!這些畫有萬物之美嗎?
    伏蝣/作「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面對茫茫天地與滄海,人渺小如蜉蝣。或許,正是這樣的同悲之心與發現,才能讓人在頓刻間發現萬物之美,以萬物為師。或許,正是緣於對蜉蝣般的生命的深刻體驗與發現,讓他能更細緻地感受到萬物之美。同時,因為喜歡畫畫能喚醒自由與美,他拿起了畫筆,賦予了他眼中的蒼生以生命。或許,因為喜歡,才會想要用盡全力,作品因此才煥發出美麗與熱愛的光芒。當在網絡上,看到他的作品時,我感動於他賦予那些如蜉蝣般的靈類以活力和靈性。他們都是微塵世界裡,被佛神看顧的孩子,泛著晶瑩的光,和同於塵,不染於塵。
  • 百妖譜: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日既是一生!
    世有一蟲,幼時隱於水下,成蟲後出水,朝生暮死,稱蜉蝣。蜉蝣得日月精華,機緣造化,可成妖,貌韶秀,性慧黠,曉萬事。蜉蝣命絕時,其身化光浮於妖變之地,通妖力者可觀之。——《百妖譜》
  • 搖搖晃晃兩億年,「長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說的就是它
    不過一般有它出現的詩歌或者文章裡面,難免帶有一種悲戚的感覺,因為蜉蝣這種生物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此處也是令人唏噓的一個地方。據研究表明,蜉蝣最早出現在石灰紀,到如今搖搖晃晃也有2億年了。對於「成年」 蜉蝣而言,它的壽命只有一兩天。蜉蝣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水裡面生活的,在幼蟲時期都只能在水裡,只有「成年」之後才會漂浮到水面上。
  • 世問千尋|《蜉蝣一日,浮生一世》
    蜉蝣一日,浮生一世昨夜,我見到了一隻碩大的蜉蝣,它穿過一片宛若星空的湖向我緩緩飄來,我望向它那雙好似黑曜石的眼睛,如明鏡般倒映著整個世界,我還未來得及說什麼,它便先我一步開口,用著我能聽懂的語言說道:現在正值萬物復甦,你卻躲在世界一隅,屋內一角苟且偷生,過一日算一日,真是不知廉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