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14日(距今85年),柯達相機發明者喬治·伊斯曼逝世
1854年7月12日伊斯曼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沃特維爾(Waterville)村。1888年, 首批投放市場的喬治-伊斯曼發明的柯達照相機,是一種簡單的手提方盒式照相機,裝有一卷可拍100張的紙底片。拍完後要送回廠內進行顯影、印像和重裝底片。1889年,伊斯曼生產了透明膠片;1892年,將原企業改組為伊斯曼一柯達公司。 8年後,生產了供兒童用的「白朗尼」照相機,每個售價1美元。
到1927年,伊斯曼一柯達公司實際上已壟斷了美國攝影工業,並且是美國攝影工業中最大的公司之一。伊斯曼贈給羅切斯特大學(伊斯曼音樂學校是該大學的一部分)和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達7500萬美元以上。他還是採用分發紅利的辦法來刺激工人的首創者。 1932年3月14日(距今85年),伊斯曼自殺而死。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裡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現出驚人的才智。其中,光電效應首先由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赫茲於1887年發現,愛因斯坦則提出了正確的理論機制,並因此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5年(76歲)2月,同羅素通信討論和平宣言問題。3月,寫《自述片斷》,回憶青年時代的學習和科學探索的道路。4月3日,同科恩談論關於科學史等問題。4月5日,駁斥美國法西斯分子給他扣上「顛覆分子」帽子。4月11日,在宣言上簽名。4月13日,在草擬一篇電視講話稿時發生嚴重腹痛,後診斷為動脈出血。4月15日進普林斯頓醫院。4月18日,愛因斯坦被診斷出患有主動脈瘤,18日午夜在睡夢中感到呼吸困難,主動脈瘤破裂導致大腦溢血破裂,而逝世於普林斯頓。一位名叫託馬斯·哈維的醫生借解剖愛因斯坦遺體的機會,背著愛因斯坦的家人「悄悄」地取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這位病理醫生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界能夠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以發現愛因斯坦聰明的原因。為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他死後並沒有舉行任何喪禮,也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遺體便依照遺囑被火化了,骨灰撒在永遠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會令埋葬他的地方成為聖地。
以上內容由EEWORLD論壇網友eric整理匯總,歡迎轉載、糾正。
與更多行業內網友進行交流請點擊閱讀原文登陸EEWORLD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