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生物在大滅絕後反而變得多樣化並繁衍下去。圖片來源:Marlene Donnelly/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大規模物種滅絕提供了一線希望,為那些邊緣生物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儘管這一道理似乎很明顯,但是卻沒有在二疊紀滅絕中得到證實。二疊紀滅絕發生在2.52億年前,消除了地球上約90%的生命。因此,研究人員在分散於泛大陸南部的5個地點細緻考察了陸地物種的數量和分布,而泛大陸是大滅絕時期存在的超大陸。(研究團隊表示,之前的分析只觀察了海洋物種的趨勢或者只搜尋了陸地上有限的區域。)在這些地點發現的所有於大滅絕發生之前500萬年存在的62類物種中,21類(約佔34%)在2個或更多地點都出現過,表明這些生物的分布非常廣泛。
不過,在二疊紀滅絕1000萬年後,68類物種中只有5種——且都不和大滅絕之前的62類物種重合——在1個以上的地點被發現。
該分析也揭示,大規模物種滅絕後存在的物種會比大滅絕之前生存的物種擁有更小、聯繫更少的地理分布範圍。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發表在近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
總體來說,該趨勢表明,和豬大小差不多的二齒獸(圖左)之類的廣泛分布的物種被清除,而3米長的阿希利龍(圖右)這樣的物種得以變得多樣化並且繁衍下去。阿希利龍是古龍類的一種,古龍類包括恐龍和如今仍存在的一些生物,如鱷魚和鳥類。
(張冬冬 譯自www.science.com,5月5日)
《中國科學報》 (2013-05-06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