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界對章魚並不陌生,身為一種海鮮食材不僅烹飪方法簡單,而且味道也備受大眾吃貨喜愛,它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也相當高,章魚小丸子更是風靡大街小巷的一款街頭小吃。
章魚也經常被人叫做「八爪魚」,主要生活在熱帶或者溫帶的海洋裡,迄今被人類發現的章魚品種多達252種。細心的小夥伴們會發現很多科幻題材的電影或者小說中都會用章魚為做外星人原型,這真的是一個巧合嗎?不,並不是。
據報導有科學家懷疑章魚的「祖先」是來源於地球以外的生物呢,不敢相信啊,那究竟真相是怎樣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章魚的身體構造吧。雖然它是一種軟體動物,但體內卻有三顆心臟、九個大腦及五億個神經元。
是不是沒有參照物,對於這個數據認知就不夠清晰?拿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老鼠為例,這個異常「精明」,敏感度特別高的小傢伙也只有0.8億個神經元,這樣一對比是不是腦海中就能形成強烈的反差概念了。
章魚的9個大腦也不是「擺設」,首先有一個大腦位於神經中樞,我們稱其為「主要大腦」,「主要大腦」中的神經元佔據章魚體內神經元總量的4成。那麼剩餘的神經元分布在哪裡呢?它們平均分布在剩下的8個大腦之中, 你可以稱這8個大腦為「次要大腦」。
即使沒有「主要大腦」或者不需要「主要大腦」的指示,也能夠對於外界環境的刺激發出對應的反應。一位法國的科學家曾表示:章魚也許具備抽象思考的能力。
但大腦與神經元數據多是不是就能說明,章魚是來源於外星呢?並不是。真正被科學家懷疑外星來源身份的是章魚的進化機制,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科普一下DNA與RAN的概念吧。
DNA與RNA兩者的組成、空間結構、存在部位及合成方式都不同,而關鍵性的不同點是兩者的功能不同,比如DNA是貯存生物的遺傳信息及生物個性,同時還能夠確定其生命周期間的活性;而RNA的功能則分為3種,一是轉錄,二是轉運,三是核糖體的組成部分。我們換一種易懂的比喻:如果DNA是菜譜,那RNA就是廚師。
章魚進化機制的獨特之處是犧牲DNA的進化來換取更多的RNA編輯。地球上的生物進化機制多是由RNA這位廚師按照DNA菜譜「烹飪」出一道道「美食」,這些「美食」就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蛋白質。
包括人類也是嚴格按照這個進化機制而進行生命活動,但章魚的進化機制中RNA有些「任性」,這個「廚師」會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發揮」使得烹飪出來的「美食」更符合場景、溫度、溼度等一系列外在因素,也就是適應性更強。但這樣勢必會造成一部分DNA用不上,生物學上稱之為「基因隔離」,這也就導致了章魚進化特別緩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那章魚的基因應該比較簡單吧?事實上並不是喲,科學研究這傢伙的基因數量比人類還要多出1萬多個呢。
無法用科學數據解釋的結果,於是就有科學家大膽推斷可能是地球生命大爆發的時期,章魚的祖先才「登陸」地球。要是科學家懷疑八爪魚,可能是外星的生物,那你還敢吃嗎?關於章魚複雜的基因及高出人數1萬多的數量,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五味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