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參與地面天文望遠鏡計劃 收到火星幹涉訊號

2021-01-13 搜狐網

  臺海網6月2日訊 臺當局「國科會」今表示,臺灣參與的ALMA(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數組)計劃,日前首次對天體觀測,這次成功測試樹立一項主要的裡程碑,並首次接收到火星的幹涉訊號。

  據「中央社」報導,「國科會」今天舉行記者會,ALMA為國際合作計劃,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面天文望遠鏡計劃。

  「中研院」天文所助理研究員、ALMA計劃科學家呂聖元表示,今年4月30日兩座ALMA天線連結整合成一套系統,並首次對天體進行觀測,這次成功測試為該計劃樹立一項裡程碑。

  此外,他表示,ALMA計劃並首次接收到火星的幹涉訊號,宣告階段性目標達成。

  呂聖元表示,ALMA計劃是革命性的電波天文望遠鏡,由總數66座大型天線組成,觀測波段為毫米、次毫米波,預計將於2010年初期完工、2011年開始進行科學觀測。

  呂聖元表示,ALMA將用來研究恆星的原料、行星系統、甚至生命本身,可望對宇宙起源最深入問題進行定位。

  ALMA計劃於1995年於智利聯合選址,1998年計劃開始,2007年第一座ALMA天線運抵智利,預計2012年竣工。

相關焦點

  • 臺灣建造兩座超級天文望遠鏡在美宣布啟用
    中新網11月18日電 由臺灣「中研院」天文研究所建造的2座世界級天文望遠鏡「SMART」,17日在美國宣布啟用,加入美國觀測銀河系天文計劃的行列,使臺灣的天文研究與國際同步。  據中通社報導,這兩座名為「臺灣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的超級望遠鏡啟用後,讓美國史密松天文臺的同類望遠鏡由原本的6座增加為8座。臺「中研院」稱示,7年前該院院長李遠哲與美國史密松機構籤訂合約,希望藉由臺灣興建兩座望遠鏡。
  • 天文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和烏魯木齊天文站的兩架25米射電望遠鏡作為正式成員參加了美國的地球自轉連續觀測計劃(CORE)和歐洲的甚長基線幹涉網(EVN),這兩個計劃分別用於地球自轉和高精度天體測量研究(CORE)和天體物理研究(EVN)。這種由各國射電望遠鏡聯合進行長基線幹涉觀測的方式,起到了任何一個國家單獨使用大望遠鏡都不能達到的效果。
  • 美國科學家號召全球網友參與搜尋外星人訊號
    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外星人可能發來的訊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家課題,現在起,中國所有的網民都可利用家中電腦參與,一旦找到將是世紀大發現。
  • 精品推薦|《天文望遠鏡原理和設計》
    1986年,著名的天文學家蔣世仰計劃出版一本天體物理觀測方法的教材,其中有一章專門介紹天文望遠鏡。程景全被邀請寫作該書的天文望遠鏡部分。當時的書稿是在標準的方格紙上完成的,所有的插圖也都是手繪在一張張描圖紙上。後來,這本重要教材因為缺少經費一直沒有出版。1986年以後,望遠鏡這一章的複印件在科學院研究生中得到廣泛流傳並受到好評。
  • 「北京時間之母」——93歲院士葉叔華的「天文人生」
    1955年,從紫金山天文臺調來骨幹和領導,人員和設備都大為增加。1957年使用大型石英鐘之後,時號發播精度已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年召開全國時間工作會議,認為播時已經可以,但需在國家中西部建新臺,以保證西部測繪工作都能收到時間訊號,還要增加各天文臺的測時工作,建立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當時老的工作人員都調到北京和陝西建立新的天文臺,中國的綜合世界時建立,就由葉叔華負責。
  • 科學網—中國出資1億美元參與建最大天文望遠鏡
    2018年建成,我國承擔光學系統等關鍵技術研製
  • 真的要接火星上來的信號啦!天馬望遠鏡將持續三年「聆聽」火星
    今天,伴隨著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的轟鳴聲,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式踏上了奔赴火星的太空徵途。在上海松江天馬山下,亞洲第一射電望遠鏡「天馬望遠鏡」隨即啟動觀測,與烏魯木齊、密雲、昆明的射電望遠鏡一起,組成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VLBI),為「天問一號」精確測定軌,為它抵達、著陸火星,以及後續完成科學任務,隨時提供保障。
  • 世界各地天文望遠鏡大全(上)
    為了提供平穩的運行,這架望遠鏡的液壓系統中使用液態的水銀。1919年阿爾伯特-麥可遜為這架望遠鏡裝了一個特殊裝置:一架幹涉儀,這是光學幹涉裝置首次在天文學上得到應用。麥可遜可以用這臺儀器精確地測量恆星的大小和距離。
  • 世界第一 華北院參與設計的世界第一大天文望遠鏡火了!
    一夜之間,FAST火遍中國小顧為您整理關於FAST你不知道的事7月3日上午10時許,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大窩凼」窪地,隨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一聲令下,由中電工程華北院參與設計的世界最大單口徑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在隆隆的鞭炮聲中緩緩起吊
  • 今年火星離地球最近 日本天文望遠鏡暢銷
    商店銷售的天文望遠鏡。圖片來源:日本《朝日新聞》網站  人民網東京8月13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今年是火星在最近15年間最接近地球的時候,隨之人們對天文望遠鏡的使用也逐漸增多。 據悉,夏季是天文望遠鏡暢銷的季節。位於日本大阪市的Yodobashi電器梅田店在專設展臺擺放了7個廠家的大約30種天文望遠鏡。賣場負責人山口勇樹表示:「今年適逢火星最接近地球,所以銷售情況很好。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直到1609 年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星空,向人類展示出前所未見的星空深處。隨著天文望遠鏡這一重要觀測設備的發明,人類的視野被延伸至宇宙深處。接下來,請隨筆者共同走進天文望遠鏡的前世和今生,今生故事將著重以中國的幾架代表性天文望遠鏡為例。天文望遠鏡的發明要從四百多年前的歐洲談起,那時望遠鏡已經被發明出來,並在軍事領域獲得了成功的應用。
  • 全球最大光學望遠鏡 中國參與核心技術研發—新聞—科學網
    TMT望遠鏡是新一代地基巨型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設備,集光口徑為30米,工作在0.31-28納米波段。因此,TMT集成了當代大口徑望遠鏡最頂尖的高新技術。 記者了解到,除了資金參與,中國在鏡面、自適應光學設備以及其他機械設備等方面,都將參與這項計劃。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隨著日本射電觀測中心轉移到野邊山後,6米毫米波望遠鏡也結束了在三鷹的工作,先後搬遷至水澤校區、野邊山校區,活躍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任務中之後又因鹿兒島大學主導的觀測研究需要而搬遷至鹿兒島縣錦江灣公園,擔負起甚長基線幹涉測量觀測網的部分任務。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記者 孫亭文)27日至28日,來自全國各地天文與技術研究機構的80餘名天文學家、技術專家齊聚烏魯木齊,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
  • 牛棚裡的天文學家葉叔華:天文不是浪漫的工作
    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葉叔華發現當時國外VLBI射電天文技術已經開始廣泛應用於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及深空探測,並已初步驗證了它的高測量精度和高解析度。VLBI(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是一項可以獲得最高空間角解析度並實現高測量精度的觀測技術,可用於研究天體的精細結構及其精確定位。一個完整的VLBI觀測系統通常由兩個以上射電望遠鏡觀測站和一個數據處理中心組成。
  • 臺灣天文研究團隊:2098年小行星或撞地球(圖)
    泛星計劃最近發現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它的軌道有可能在2098年撞擊地球。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9月28日消息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近日,臺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教授陳文屏表示,他所在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目前正在地球附近且直徑約50米小行星。
  • 衝破玻璃天花板的天文學家葉叔華:天文不是浪漫的工作
    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科學家,葉叔華發現當時國外VLBI射電天文技術已經開始廣泛應用於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及深空探測,並已初步驗證了它的高測量精度和高解析度。  VLBI(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是一項可以獲得最高空間角解析度並實現高測量精度的觀測技術,可用於研究天體的精細結構及其精確定位。一個完整的VLBI觀測系統通常由兩個以上射電望遠鏡觀測站和一個數據處理中心組成。
  • 關於天文望遠鏡的介紹
    智利是進行天文觀測的最佳場所,如此洞天福地正與望遠鏡的王者身份相配,超級天文望遠鏡將會在這裡誕生。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超級天文望遠鏡的物理構造吧!目前已經建成的天文望遠鏡中,哈勃望遠鏡一直被人類認為是一個最成功、也最昂貴的太空項目,總耗資超過60億美元。哈勃望遠鏡的建成為人類帶回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人們並不滿足於此,現在俄羅斯計劃製造一架深空探測望遠鏡,這架新型望遠鏡的性能將超過美國的哈勃望遠鏡。俄羅斯計劃建造的新型望遠鏡是在多國協助下建造的,這種新型望遠鏡在性能上將超過哈伯望遠鏡。
  • 圖文:上海參與全球天文望遠鏡24小時直播活動
    上海參與全球天文望遠鏡24小時直播活動 4月4日,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正通過網絡視頻系統向全球網民介紹上海天文臺的研究成果。 當日,上海天文臺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參與了全球天文望遠鏡24小時在線直播活動,在20分鐘的直播時間內向全球的網民展示了上海天文臺的科技裝備和研究成果。
  • 比鄰星,發來可能的人造訊號
    訊號以來,第二個。❞在澳大利亞的帕克斯望遠鏡於 2019 年 4 月和 5 月探測到 980MHz 的窄頻無線電波,這個訊號來自比鄰星。研究人員仍在梳理這一發現並預計發表論文。為什麼說可能是人造訊號?帕克斯望遠鏡是斥資 1 億美元的「突破聆聽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尋找來自太陽系以外的無線電訊號,該訊號僅出現短暫一次後就再也沒有被檢測到,而該 980MHz 訊號通常不是人造衛星及太空船的常用頻段。「突破聆聽計劃」一直在探測不尋常的無線電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