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一千克?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再次拯救了現代科學!

2021-01-14 宇宙探索

星際戰爭打響,光粒和二向箔都只能算是常規武器,最令人恐懼的終極手段,莫過於給予對手改變物理規律的攻擊!通過篡改對方宇宙的物理概念參數,使整個科學體系崩潰,達成一擊必殺的效果。

2018年11月16日,地球。在這個日子之前,只需要一個普通的人類,徒手就能完成上述改造終極規律的攻擊,給人類科學世界造成極度混亂。

我當然是在寫科普而不是在寫科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容我喝杯水,給大家慢慢道來。

決定科學世界的七個基本物理量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物理量」,無論你是否知道它們在物理學上被稱為「物理量」,你都要和這些概念打交道。比如,長度(距離)、質量、時間、溫度、力、能量、功率等等。

物理量有成百上千個,每個物理量都有若干個單位,為了更好的計量和測算,我們需要對每個物理量的每個單位給出準確的定義。

科學世界的建立,可以說離不開物理量以及單位的定義。早在近百年前,各國科學工作者們就意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們在一起制定了一套計量體系,被稱為「國際單位制」,用於準確規定每個物理量和它們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就是規定了七個基本物理量和它們的「主單位」,並給出了這七個主單位的標準定義,其它物理量都可以通過這七個基本物理量計算得到。簡單的說,現代科學的邏輯自洽以及數學基礎,就來源於此。

這七個基本物理量和它們的主單位分別是:時間單位 秒(s)、長度單位 米(m)、質量單位 千克(kg)、電流強度單位 安培(A)、熱力學溫度單位 開爾文(K)、物質的量單位 摩爾(mol)、發光強度單位 坎德拉(cd)。

一公斤定義的歷史開端——一升冰水

人們最早定義這些物理量的單位大小的時候,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粗暴,甚至漏洞百出。

限於篇幅問題,我們就以主單位中質量單位——千克——為例子,講講人類科學進步的曲折歷史。

「一公斤」最初的單位名稱是grave,而不是kilogram,這個詞的發音源自法語。這個名詞更早還可以追溯到拉丁語中,它指代的是重力的意思。

1793年,當時的物理學家們,將質量的國際主單位定義為:冰融化時(0攝氏度),一立方分米水的質量——就是現在的一升冰水的質量。在這個夏天回想起這個概念,令人心情不禁也稍微涼快了些吧。

質量定義大家用得很愉快,但是grave這個名詞卻一波三折。因為人們很快發現這個單位太大了,於是他們一致同意修改為「克」——「grave」的一千分之一。但是同樣的又很快,還是同一幫人,他們又又發現,「一克」,又實在是太小了。他們決定重新開始使用「grave」。但由於原來的名稱不好繼續沿用,他們只好重新再再再命名「公斤」為——kilogram——「千克」。

這也是為什麼公斤是唯一一個帶有前綴的國際主單位的緣由。

從一升水到一塊金屬

1799年,一公斤被重新定義為4攝氏度時一升水的質量——水的密度最大時的質量。水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但水本身不易於保存而且明顯的蒸發性,顯然不是被用作一個質量標準的最合理的物質。

於是,有人製造了一個純鉑金圓柱體,它的質量與用水定義出來的一公斤相等,這個鉑金圓柱體被命名為——「kilogram of the archives」——檔案公斤。

這個事件具有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這標誌著,從此以後,「一公斤」不再與水一定體積下的質量有關了。

1889年,差不多90年後,人們用鉑銥合金製造出一個圓錐,代替了之前的「一公斤」。這個新圓錐體雖然硬度比前面製造出的更大,但基本與原圓錐體相同,它就是人類科學歷史上定義中的「一公斤」,它正式被叫做「國際公斤原器」。


在一百多年前的那個日子裡,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解決了什麼是「一公斤」這個定義。如果有同學提問,一公斤是什麼?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圓錐體拿出來,自豪的說,這就是全宇宙中,唯一一個質量為一公斤整的物質。因為它就是「一公斤」。

是不是有點——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這樣的感覺呢?

簡單的說,「公斤」也是唯一一個,用一個指定物質,定義的國際主單位。

國際公斤原器的定義與困惑

「一公斤」從它誕生以後,科學家把它放置在三個鐘罩下面保存,它的周邊有6個「姐妹公斤」,這七個「一公斤」,在一個嚴格控制溫度的保險庫裡面,開啟這個保險庫需要三把在不同人手中的鑰匙,保險箱保存在巴黎郊外的國際計量局地下室裡。

所以真有外星人發動了對地球的攻擊,它們只需要隨便派一個普通的吃瓜群眾,突破安保防禦,進入到那個地下室,打開這個保險柜,就可以直接進行篡改「國際公斤原器」——破壞「一公斤」物理單位量的操作!他將切實的可以改變公斤的定義——一個人類很依靠的定義——就是這麼簡單直接!

這時候的世界會發生什麼直接的變化呢?我很好奇為什麼沒有一部《速度與激情》或者《碟中諜》系列,將這個腦洞行動寫進劇情中,這明顯不科學啊!——其實現實沒有那麼誇張,或者導遊們在科學方面的腦洞還沒有能夠開到如此之大。

現實之中,我們是否就安枕無憂了呢?事實並不樂觀。

在製作出原器的同時,人們同時也做了40個相同的副本,這些副本雖然做不到完全和原器一模一樣,但副本的質量跟原器極其相近,人們把那些偏差記錄下來。這些副本被送至世界上各個國家,作為公斤的標準。


1948年,各個「一公斤」被重新統一了起來。人們重新測量了這些「公斤原器」的質量,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雖然所有的圓柱體都是用相同的一種合金做成的,幾乎在相同的其他條件下保存,它們的品質差變大了。「國際公斤原器」的質量並不能跟它六個在相同條件下保存的「姐妹圓柱體」保持一致!其他四十個副本,它們品質差變得更大;相差最大的,甚至相差達到了50毫克——差不多一個手指印的質量。

可以推測出,一定有某種變化,將圓柱體的質量改變了。真實的原因是什麼,科學家至今不得而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就算是地球上最穩定的鉑銥合金——所製作的圓柱體質量,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了,至少比同學們想像的還要糟糕得多。

雖然沒有任何人秘密的潛入並篡改了原器,但是原器它們本身正在自我改變!而我們甚至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地球的科學界不能接受有一個不斷改變自己的單位。同時,問題不僅僅是質量單位的問題了,要知道,在7個國際主單位中,有四個單位取決於「一公斤」的質量!它們分別是摩爾、安培、坎德拉;更不用提像牛頓、焦耳、伏特、瓦特這種依靠推導出的單位了。如果連基本單位都在改變,那麼人類的實驗數據如何能夠保持精確和統一?

這場定義混亂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有沒有別的國家或者地區的人類可以倖免呢?在緬甸或者美國,他們用的質量主單位可是——磅!雖然「磅」並沒有依賴於一個特定的物體——標準原器的「一磅」是不存在的;但是一磅的定義是整整0.45359237公斤!「一公斤」瞎了,「一磅」也是跑不了的啦。

人類的科學之路,是不是真的要被這個「主單位」的不確定性,而徹底鎖死了呢?

量子理論和相對論拯救科學界

一直以來,不斷地有同學質疑,究竟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特別是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發現,到底有什麼實際的應用?

在這裡我將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正是通過量子論和相對論,偉大的愛因斯坦,把物理學從某個角度,再度拯救了。

操作起來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將主單位的定義,從特定物體層面解脫出來,使用物理意義上的常數代替就可以了。

質量單位千克(kg),對應普朗克常數為6.62607015×10^-34J·s(焦耳·秒)時的質量單位。

愛因斯坦指出,光子的能量只與它的頻率有關,等於h,其中v是光子的頻率,h就是普朗克常數。因此普朗克常數的單位是「焦耳·秒」,也就是kg*m^2/s。我們規定了普朗克常數精準等於6.62607015×10^-34J·s,再使用同時重新定義的m和s,就可以得到kg的精準定義了。

長度單位米,基於十九世紀末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和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光速不變性,利用光速為常數給出的長度的更精準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

時間單位秒,則是量子論的發展,使得人們認識到量子化能級的存在,物質能態躍遷會輻射特定頻率的光子,有了對於「秒」的精準定義:「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持續時間」。

通過定義真空中光速從而定義了「米」;通過定義普朗克常數從而定義了「千克」。

這就是本質的科學定義,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定義。我們的物理量,終於可以擺脫物質層面,站在自然規律級別的水平了。

這是值得每一個同學自豪的事情。

結語

在結束這篇文字之前,同學們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還有一個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那就是時間的主單位——秒。

時間的主單位——秒,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沒有辦法,通過基本物理規律或常數來進行定義。根據廣義相對論,時間的流逝受到引力場的影響,空間和時間都可以改變。時間節奏是不確定的,我們目前根據銫原子鐘的震蕩的每個周期的時間來衡量時間等長的屬性,這種依賴周期性運動而定義的時間,真能夠體現時間的本質嗎?

所以,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仍舊是一個沒有確切答案的疑問。

同學們,你們覺得,時間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歡迎留言討論。

《相對論+物種起源+時間簡史》全三套正版百科全書,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是如何拯救愛因斯坦的自由意志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的批評者,他有句名言:「上帝不玩骰子!」光子和電子的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不同於物理學家所稱的經典世界中的不確定性。這一切都與貝特曼的襪子這一奇特的案例有關。
  • 科學:隨著科學重新定義千克質量的量子躍遷
    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科學和政治動蕩的背景下,一小塊鉑銥合金在近130年間基本上不受幹擾地作為世界基準,確切地說是一公斤。公斤的國際原型,或稱為「Le Grand K」,因為它是溫柔的,它是科學上最神聖的遺物之一,與所有其他重量相比較的類比,以及伴隨自由時代的公制系統的圖騰,平等和博愛。
  • 千克的定義變了,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最近,國際計量大會經過投票將千克的定義,修改為以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相關的一個標準值。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裡,千克的定義一直是法國巴黎國際度量衡局總部地下的一個鉑 – 銥合金圓柱體。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5年以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指出,電磁波本身就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組成的,叫做光量子。20年後被簡稱為光子。這是愛因斯坦本人唯一自稱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
  • 科學家實現了愛因斯坦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
    孿生悖論的量子力學變體圖示物理學的基本挑戰之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調和對現代物理學的這兩大支柱提出批判性質疑的必要性來自於宇宙中的極高能量事件。到目前為止,只能一次用一種理論來解釋這些事件,而不能同時用兩種理論來解釋。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尋找偏離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定律的理論,這可能會為物理學帶來一個新的領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來自萊布尼茲大學漢諾瓦分校和烏爾姆大學的科學家們討論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孿生悖論。
  • 量子力學再次發現奇怪物理現象,愛因斯坦面臨挑戰!
    在人類科學發展的進程中,物理學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的,從伽利略開始開闢物理學之後,牛頓,愛因斯坦等大佬僅僅幾百年就走到了科學的最前列,而在量子力學被提出後,物理學更是從宏觀進入到微觀,人類再次將自己的智慧展露無疑。
  • 量子力學是一個研究粒子動力學和量子狀態的科學
    量子科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量子科技的技術應用。其次量子科技的研究面向三個領域,一個是量子通信、一個是量子計算、還有一個量子生物。量子信息科學家常問的10個問題量子物理史話現實版什麼是量子物理?
  • 千克的定義變了 新定義2019年5月20日開始生效
    最近,國際計量大會經過投票將千克的定義,修改為以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相關的一個標準值。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裡,千克的定義一直是法國巴黎國際度量衡局總部地下的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這個國際千克原器(The 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ilogram),又簡稱為IPK或大K(Le Grand K),是目前地球上的質量標準。
  • 1千克和1米是如何定義的?淺談計量標準的變化
    這些計量標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對科學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19世紀中期,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需求要求計量標準更為精確。用子午線和水來定義長度和質量不僅精度不夠高,而且單位量值也不容易復現。因此,為了保障各國單位的一致性,1875年建立了國際米制公約,成立了國際計量局。國際計量局製造了兩種著名的實物標準:一種是「米原器」,另一種是「千克原器」。
  • 愛因斯坦都懷疑的「量子力學」是真的嗎?
    「量子力學」這個名詞,這幾年可以說非常火熱。很多科幻的電影小說,只要一出現亂七八糟無法解釋的事情,像什麼時空穿越時間倒流,就把鍋往量子力學上甩,也就產生一個梗叫「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所以就導致了很多人包括我,就認為這量子力學是不就是一門玄學?
  • 愛因斯坦和玻爾在量子力學的解釋方面的爭論
    會議主題是「電子和光子」。玻恩和海森伯在作關於矩陣力學的報告時指出:「我們主張量子力學是一種完備的理論它的基本物理假說和數學假說是不能進一步被修改的。」這番話無疑是向不同意見提出了挑戰。接著玻爾也再次闡述了他的「互補原理」。由於愛因斯坦一直對量子力學的統計解釋感到不滿,他曾在1926年12月給玻恩寫信時說:「上帝不是在擲骰子」。
  • 科學匯|潘建偉給中學生上的物理課: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和量子力學
    大家都知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就是潘建偉院士帶領的團隊研發的。本期,就讓我們跟隨潘院士,走進量子力學的神奇世界。潘建偉上帝擲骰子嗎?如果你去看它,它在某一條路徑上;你沒有看,就是在兩條路徑上,處於通過左縫和通過右縫的相干疊加。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人是有自由意志的193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 |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的發現實際是發現了宇宙萬物,所有物質的基本構成,這個構成的最小單位,就稱之為「量子」。也就是說我們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量子構成的,並且可以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除了廣義相對論引力以外所有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以為著,量子力學揭開了宇宙萬物的構成和相互之間聯繫的基本原理。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丨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的發現實際是發現了宇宙萬物,所有物質的基本構成,這個構成的最小單位,就稱之為「量子」。也就是說我們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量子構成的,並且可以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除了廣義相對論引力以外所有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以為著,量子力學揭開了宇宙萬物的構成和相互之間聯繫的基本原理。
  • 基於量子物理:「千克」概念被重新定義
    一直到最近(具體說來是2019年5月20日),這種狀況才出現了改變:「千克」的定義不再是一塊金屬塊了,而變成了某種脫離了實物的,更為抽象的存在——新的「千克」定義是基於無數的光子以及普朗克常數,或者說,基於量子物理學原理來構建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項巨大的,但同時也是異常艱難的進步。
  • 「千克」被重新定義:讓質量測量變得更科學、更精確
    然而,據《長江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英文簡稱為NIST)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值,並提交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英文簡稱為CODATA),明年國際度量衡委員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對質量單位「千克」進行重新定義。那麼,質量單位「千克」為什麼要被重新定義?重新定義「千克」會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什麼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起到什麼作用,量子力學就在我們身邊
    一直存在爭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聽到關於量子力學的事,估計就是這一句梗了吧: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從這一句話裡不難看出量子力學對於現在的我們是一個很高深,很難懂的學科。那麼量子力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科學匯 | 潘建偉院士給中學生上的物理課: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和量子力學
    大家都知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就是潘建偉院士帶領的團隊研發的。本期,就讓我們跟隨潘院士,走進量子力學的神奇世界。於是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第一,這個世界到底是決定論的,還是本質上是不確定的,以至於我們可以有自主意識和自由的思想?第二,假如本質上不確定,如何從物理學上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用物理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光的雙縫實驗,很多同學在中學物理課裡學到過。一束光在穿越兩個細縫以後,會出現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種現象,是「波」的典型特徵。
  • 為什麼有人說量子力學推翻了所有科學理論?
    「為什麼說量子力學推翻了所有科學理論?」,我不清楚為什麼會有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實際上,這個想法並不準確。量子力學確實有它的獨特性,但是它並沒有推翻任何理論;並且,並不是只有量子力學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實際上,整個20世紀的科學都圍繞著「不確定性」展開討論的。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在量子力學和天文學中,犯下兩項重大錯誤?
    但這些進步都要歸功於人類的智慧和先驅智者,儘管如此,這些智者仍然能夠堅持自己先前存在的信仰和偏見。所以,這可能會影響科學的進步,即使對最偉大的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比如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幾乎與相對論同時發展,量子力學描述了無限小尺度上的物理現象(普朗克尺度),愛因斯坦1905年對這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光電效應解釋為電子和光子之間的碰撞,即攜帶純能量的無限小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