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從影三十餘年,至今拍攝、監製的影片也有幾十部了。
這其中既有藝術電影,也有商業電影。
在商業片領域,張藝謀有過巔峰和最低谷。
他的開山大作《英雄》在全球市場的反響都非常好,票房也是投資的6倍,可稱得上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他在商業片上也有兩部作品堪稱'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張藝謀在一個訪談裡說,要走出去,否則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只會是下一個寶萊塢,永遠自娛自樂。
但結果是虧了5億,也沒走出去。
重溫2017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有網友吐槽說:「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雞毛」吐槽馬特·達蒙。說:他本來可以出演《海邊的曼徹斯特》,他是影片的製片人,影片提名了六項奧斯卡,可他選擇把角色讓給好友卡西,自己扎著辮子去演了一部賠錢的中國影片。
原話就是:made a chinese pony-tailed movie instead。」
要知道,當年張藝謀的電影《長城》並非是他一貫的風格,即使在國內很多觀眾也對張藝謀此番的電影情節和製作感到好奇。
畢竟張藝謀更在行的還是以往的劇情,而非是《長城》這類電影情節,但是在奧斯卡公然談及這件事,很多觀眾表示有點難以接受。
雖然這部電影最後的票房虧損了八千萬美元確實代表了一些問題,但作為電影人在公眾場合評價至此很多人認為有失偏頗。
但這部影片也表現了老謀子不一樣的號召力,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鄭愷,黃軒,陳學冬,王俊凱.....連打醬油的都是人氣大明星扮演。
電影《長城》講述了在古代,一支中國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與怪獸饕餮進行生死決戰的故事。
歐洲僱傭軍威廉(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與同伴佩羅·託瓦爾(佩德羅·帕斯卡 Pedro Pascal 飾)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盜取火藥配方,意外發現了長城是為抵禦60年降臨人間一次的饕餮所建。
長城內部機關重重,宛如「陸上航母」,由無影禁軍世代鎮守。
在這裡,威廉見識了饕餮的兇殘,也見證了無影禁軍的精銳和勇敢,並被這群戰士之間的信任和犧牲所感動,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共同守護人類的戰鬥當中。
這個劇情可以嗎?很可以!
再來說一說其中導演、演員的經歷。
「我們這一代人總是覺得不要虛度光陰,感覺我可能是中國電影界最忙的一個導演,幾乎每年都想拍新電影。」
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節的大師班,張藝謀曾如是說。
時至今日,張藝謀在國內電影圈的地位毋庸置疑,乃至在世界影壇上,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導演面孔。
不過,也很少有大導能像他一樣,一路成名,卻也伴隨著巨大的爭議,正如他性格的矛盾和複雜。
他曾坦言,自己到現在依然希望「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的作品總能見大開大合、震撼人心的氣勢,但另一方面,由於「出身」問題,他打小就謹慎寡言,懂得審時度勢,某種程度上才能在權力和資本之間遊刃有餘。
且不說未來如何,只知道當下,他的攝影機沒有停。
張藝謀於1950年11月出生在西安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由於父親出身不好,他從小就受到各方壓抑,養成了內向、沉默寡言的性格。
初中畢業後,他去農村插隊務農。
後來,他偶然進入陝西第八棉紡織廠織襪工藝車間,幹過電工、搬運工,後調入工會做宣傳工作(出板報、畫宣傳畫、拍照片)。
就在那時,張藝謀顯露出非凡的攝影天分和才華。
大學時代的張藝謀(右)和張會軍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收「文革」後第一批本科生,其中包括攝影專業。這個消息對張藝謀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他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於是準備報名。
最終,他成功了。
張藝謀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部影片是《英雄》
記得第一次看《英雄》這部影片時,還是家裡放的盜版DVD,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守在電視機旁,那年我剛上小學。
對畫面色彩記得清楚:大黑、大紅、大藍、大綠、大白,整部電影活像一幅畫卷,久遠且滄桑。
至此以後我就覺得古代就該是那樣。
現在若用一句話去概括這部電影,我會借用史匹柏曾經評價張藝謀,說的那句:
「雖然我聽不懂中文,但是憑藉電影的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這就是那時的我對《英雄》的印象。
現在看來,這就是關於一個刺殺秦始皇的故事。
一個讓中國人愛了幾千年又恨了幾千年的人。
張藝謀用他的色彩把控力還原了一場秦皇該不該殺的辯論賽。
《英雄》藉助黑、紅、藍、白、綠等色彩把劇情可分為五個單獨的段落,每一處段落都有其獨特的顏色來展現。
電影開場便是黑色鋪墊開來,主角無名乘坐黑色的戰車,身著黑色鎧甲軍士護送,踏著滾滾塵土,奔向秦王宮。
秦王宮,黑色的城門,黑色的地磚,身穿黑色朝服的大臣們,身披黑色鎧甲的侍衛們遍布在王宮的各個角落,
朝堂上一人獨坐,這黑色,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同時也充滿了殘暴與疏離。
無名對坐在秦王面前,準備著他要對秦王講述的事:
一舉擊殺讓秦王十年難解甲冑的長空、殘劍、風雪三名刺客。
曾經,張藝謀去平遙電影宮授課,近千名影迷在外面排起了長龍。
只為一睹大師風採,當他聽到有些影迷凌晨四五點就來排隊時,老謀子一臉驚嘆:「我的天,跟去醫院掛號一樣,你們確定是來看我這個病懨懨的老頭子的?」
張藝謀幽默的功底,可見一斑。
這樣有才能又可愛的張藝謀,誰人不愛呢?在網友投票的「中國最受歡迎的導演」評選中,張藝謀霸佔排行榜第一,熱度遠遠超過了後面的陳凱歌與馮小剛。
原來世俗之人一樣可以超凡脫俗,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所謂超俗,就是平凡有了歲月堆積的錘鍊,產生質變的飛躍,變成了不平凡,這時候世俗之人也變成了超俗之人。
再來說一說鹿晗。
當時他是頂流。
鹿晗),1990年4月20日出生於北京海澱區,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歌手。
2008年被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星探發掘成為旗下練習生。
2012年4月以韓國男子組合EXO/EXO-M成員正式出道,組合內擔任主唱、領舞、門面擔當 。
2014年8月,個人微博單條評論創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中文社交媒體上的首位金氏世界紀錄獲得者。
10月,申請與SM公司合同無效,於2016年7月19日達成和解。
儘管我很欣賞鹿晗的音樂,但我不建議鹿飯盲目讚揚他的演技。
我們挨個說說他演的角色吧。
1.《重返二十歲》
這個基本就是本色出演,是鹿晗性格裡乖張呆萌的那一面。對演技考驗程度不大。
2.《我是證人》
有鹿飯覺得這個不是本色出演,其實我覺得鹿晗只是將性格裡痞子氣的那一面放大了一些表演,對演技的考驗程度依舊不大。
3.《長城》
有影評人說,鹿晗不是演技好,而是角色人設本身討喜。
這句話沒毛病,在演技不夠的時候演一些討喜的角色有什麼問題嗎?
不至於招惹來一片罵聲,還能暗搓搓吸粉。
鹿晗挑劇本的眼光很毒了,放眼望過去哪個小生比得過他?
4.《上海堡壘》
這個就一言難盡了。
鹿晗作為歸國小生,還是大流量,在微博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大部分人「惦記」著,也會讓群眾對他要求過於苛刻。
他要頂住壓力,一點點磨鍊演技,相信他只要低調,慢慢進步,不要接爛片,他的前途還是很看好的!
我覺得他不足的地方,因為目前的答案裡沒看到類似的想法。簡而言之,目前感覺鹿晗演戲更多的是靠「感覺」而非「技巧」,需要他給出「反饋」的地方他做得更好,需要他主導的地方他相對差一些。
演技不穩定,感覺對的時候演的很好,不對的時候就會有些出戲。
對的時候比方說盜墓筆記裡,屍鱉吃完人之後三叔打了吳邪一巴掌,說「這就是他媽的盜墓」,之後吳邪那個眼神,極為到位。
不對的時候比如說我是證人裡面在警局給嫌疑人畫像那場戲,肢體語言和臺詞都過於誇張,不夠自然。這兩場戲我看電影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比較難度的話,毫無疑問前者的表演難度比後者大得多,但是最終的效果卻是相反。
希望他未來能夠抽時間進行一些專業的訓練,或者多練習模仿,模仿好演員在電影裡的表演也好,模仿周圍人也好,補一補基本功,我他能相信把基本功打紮實的話,靠他的天賦能更上一層樓的。
在娛樂圈,景甜是個特殊的存在。
這個步步緊隨大製作高投資的女明星頭頂著幸運兒光環,也飽受著質疑和非議。與拍攝電影歷經的寒冬不同,電視劇似乎是景甜的福地。
1988 年,景甜出身於陝西省西安市的一個普通家庭。
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感冒流涕這種小病,十天半個月都好不了,每個月都會去兒童醫院報到一次。
待她稍大一點後,父母商量:乾脆讓女兒去學個可以強身健體的運動,女孩子就學舞蹈吧。
於是,6 歲的景甜被送去了當地的藝術團裡學舞蹈。參賽、表演,她的童年生活被舞蹈填得滿滿當當。小學升初中時,看她的舞蹈資質不錯,藝術團團長給她父母建議:讓孩子去報考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吧,那兒的教育資源更好。
爺爺奶奶知道後,極力反對。
景甜的爸爸猶豫了,媽媽卻聽取了老師的意見,自此,12 歲的她開始了在北京獨立上學的生活。
離開父母,倒沒讓景甜覺得有多苦。
因為從小家教嚴格,她早已養成了堅強的性格。去了北京,她覺得唯一的苦,來自於練功。
她回憶,北京的學校各方面的要求都十分嚴格,特別對於學員的體重,必須在標準範圍之內,多一斤都不行。
在豆瓣看過一個視頻 景甜讀那些黑她的話然後做出回應。
你可以說景甜是裝出來的大度,但是她讀出來的那些話真的很難聽。
我記得有條叫做「景甜不紅大概是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了」
她很不好意思地說「我還真不知道其他七大是啥…」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姑娘或許是一個情商很高的姑娘。
一個雖然演技沒多好,但是也沒四處標榜自己是演技派的人,一個被認為背景很深卻沒有盛氣凌人,沒有時時刻刻耍大牌,一個看起來高高在上,卻能直播自己生活點滴。
這跟現在的女明星們相比,真的是比較特別的存在。。
吃瓜群眾們其實看膩了花枝招展,不信,你看為什麼現在電視劇裡的女主角還都是白蓮花。
大家喜歡真善美,哪怕她只是表現的真善美的樣子。
如果要細數馬特·達蒙的成名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是靠著被「拯救」而走紅的。
從被教授救贖的天才數學少年,再到戰火中被救出的「瑞恩」,甚至還兩度流落太空中被營救……據網友粗略統計,救援達蒙在電影中的角色至少要花費千億美元。
從青澀的毛頭小子靠著被「拯救」成為好萊塢頂級明星,關於馬特·達蒙的傳奇,要從1970年的今天開始講起。
他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擁有英國、芬蘭以及德國血統。
天秤座的他從小性格浪漫而細膩,尤其喜歡看電影。
10歲時與鄰居家8歲的小兄弟本·阿弗萊克一見如故,兩人關係好到曾一度使用一個銀行帳戶。
估計這對好基友當時也想不到,他們在未來的好萊塢中竟雙雙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在學習上達蒙天賦異稟,高中畢業後考上了哈佛大學。
入學的同年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由一線女星茱莉亞·羅伯茨領銜主演的《現代灰姑娘》。
雖然只有一句臺詞,但對達蒙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大學時達蒙與阿弗萊克合作了《高校風雲》和《夢幻之地》兩部作品,由於過度痴迷電影導致曠課過多,達蒙並未順利從哈佛畢業。
馬特·達蒙是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好萊塢巨星之一,包括國內的影迷,對他的名字也絲毫不會感到陌生。
儘管馬特·達蒙還尚未斬獲奧斯卡影帝的殊榮,但他的身影,卻總能出現在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好萊塢大片裡。
戰爭題材電影的裡程碑之作《拯救大兵瑞恩》。
還有被廣大文藝青年奉為傳世經典的《心靈捕手》。
當然,馬特·達蒙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無疑是《諜影重重》系列。
他飾演的「傑森·伯恩」,堪稱影迷心中最完美的銀幕特工形象。
在帥哥如雲的好萊塢,馬特·達蒙的長相,遠遠達不到令人驚豔的程度。
坦白說,他長了一張「大眾臉」。
可就是這張「大眾臉」,不僅影迷數量不輸任何一位好萊塢巨星,還曾被《人物》雜誌評選為「全球最性感男人」。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得益於馬特·達蒙的人格魅力。
馬特達蒙是好萊塢公認的才子,他因為酷愛表演中途從哈佛大學輟學,第一部劇本《心靈捕手》就奪得了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據統計,從1996年的《生死豪情》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19年的時間裡一共出演了8部需要被拯救的影片,在電影中拯救他的花費超過了9000億美元,其中最貴的一次是《星際穿越》,花費為5000億美元。
馬特達蒙錯過最好的一次機會是《阿凡達》。
全球27.9億美元的票房,而馬特達蒙錯過了2.5億美元的分紅。
馬特達蒙出演的作品幾乎沒有爛片,但《長城》絕對算是他演員生涯中最扎眼的一段黑歷史。
《長城》整體上對外國觀眾照顧的更多,中國元素放的生硬,沒有中國編劇的後果就是無論是演員還是劇情拼接感都十分強,中國演員部分是一套,國外演員是另一套,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平心而論,《長城》槽點很多,但質量並不低。
這是張藝謀對電影世界的探索,電影是一部工業化操作下的聯合產物,如何在一部影片中傳遞出自己希望的信息,這是擺在張藝謀面前的難題。
張藝謀說,老闆託馬斯是個怪獸迷,突發奇想長城打怪獸。
有人建議老闆用饕餮,張藝謀建議,用這個怪獸的時候不要丟掉貪婪的用意。
影片裡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其實再看《長城》,它並非當年被評價的如此無趣。
張藝謀在拍攝長城的時候,給老闆講述長城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種精神藏在期間,溝通與調整都會改變故事的脈絡,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影片的溝通中顯示的最為明顯。
好萊塢式的影片喜歡講述一個小人物經歷成長後變成大英雄。達蒙飾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偷竊火藥的人,意外的捲入了大軍對抗饕餮的行動。
最後被軍隊情懷的感染下,捨棄小我參與行動拯救眾人。
這一系列的變化,能夠輕鬆的看到好萊塢的痕跡。
但是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泱泱大國居然需要一個外來者成為主導力量,是不是有點尷尬?
其實,當看懂了張藝謀導演的初心,也就懂得了如此巧妙安排的用意。
對於此,張藝謀導演想要把《長城》這部影片賣向全世界。然後在工業化操作的流程下,必然做的妥協。
他對媒體說過:我給長城定義為借全球大片傳遞中國形象,傳遞價值觀,傳遞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