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位同學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將活的最長遠的生物基因與人類基因相結合,人類壽命會不會增加?
延年益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追求,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才對衰老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之前所有的長生之法都是瞎碰,根本就一點邊也沾不上。比如過去方士的煉丹,開始用人參鹿茸之類的,後來覺得不行,這些東西一煮就爛,一燒就化,自身都難保,又如何能長生呢?於是這些煉丹者就把原料換成了硃砂、水銀、硫黃之類的,當然了吃了這些後帝王們死的更快了。
人類最長壽?
這也就是說,原始的聯想思維在解決困難問題時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真相往往比想像更曲折離奇。那我們再回到衰老的問題中來,其實人類想突破壽命的極限,只有從自己的DNA內部找辦法,因為沒有什麼動物比我們更長壽,我們已經是長壽界的王者了。
這麼說可能會讓很多人感覺憤怒——胡扯什麼,明明有很多特別長壽的動物,千年王八萬年龜沒聽說麼?是的,有一些動物確實可以活到數百歲,比如稜皮龜或格陵蘭睡鯊,最老的睡鯊可以活到390歲,幾乎是在大明正德皇帝即位時出生。還有一些小型生物本身不存在衰老,比如水螅或燈塔水母,它們在生命周期中會出現「逆生長」的現象,退回發育早期的形態,在沒有外界威脅的情況下,可以認為是不老的。
但是這二者對人類長壽根本沒有幫助,像水螅或是水母這樣的小體形低等無脊椎動物,它們的生命形式與我們完全不同,根本沒有可以直接引用的辦法。這就像是我想給摩天大樓解決防地震的問題,你卻告訴我「只要把房子建在船上就好啦」……
而且像稜皮龜或是格陵蘭睡鯊這樣的動物雖然比水螅水母要離我們近很多,但是它們無一例外都是新陳代謝非常慢的動物。有一種方法可以測量動物的體感時間,叫「閃光融合臨界頻率」,當光的閃光頻率達到一定頻率時,動物就無法分辨其中的閃爍,認為光是連續的。
人類大約是每秒24次,而稜皮龜只有每秒9次不到,這也就是說,在我們看來一天的24小時,在稜皮龜大腦中只有9個小時。這種長壽基本就毫無意義了,你的體感生命時長沒有變化,只是世界相對你的時間流速變快了而已。格陵蘭睡鯊雖然沒有測試,但只會比稜皮龜更慢,從它們的名字裡就能看出來,它們是徘徊在北極附近,看起來總是在睡覺的緩慢生物。
那有沒有與我們生命節奏相似,親緣較近且更長壽的生物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在哺乳動物中,人類就是最長壽的那個。
不僅如此,我們的代謝速率相對來說還高得嚇人。人類靜息下平均心跳有60/分,運動時有大約120次/分。而哺乳動物中相對長壽的大象與鯨(都是平均60歲,極限可達90歲)心率只有20~30次/分。人類的平均壽命正在直逼80歲,極限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22歲(其它欠發達地區的長壽神話就算了吧,誰提我就說彭祖!)。
也就是說,在所有動物體會的人生時光中,人類其實是最長的那一個,其它生物的長壽「秘決」根本就是坑爹呀,完全沒有借鑑意義。
曙光或許就在眼前
那麼以現在的生物學發展水平,大約對衰老已經了解多少了呢?其實離答案已經不遠了,比如我們已經知道細胞的分裂極限是由「端粒」決定的。因為 DNA複製上的一些不合理之處,每次都會消耗一點DNA鏈的長度,所以細胞中有一種名為端粒酶的蛋白質可以給染色體續上一截專門用來磨損的DNA,也就是端粒。
對於我們多細胞生物來說,體細胞的端粒一生也不會再續了,用完就不能再分裂。而那些「無限壽命」的小動物細胞中端粒酶總是保持著活躍,所以它們可以返老還童。
不過端粒還不是衰老的全部真相,事實上多數生物的衰老遠沒有到達細胞分裂的極限,生物學家發現衰老的最主要影響力其實來自調節的失控。細胞都有一種名為「凋亡」的自毀滅程序,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細胞會在漫長的歲月中調節漸漸失控,最終因誤觸凋亡的細胞毀傷而老去。
其實人類離最終答案已經不遠了,或許是幾十年,或許是一百年,「死亡」就不一定是人類一生必經的一步了(至少自然死亡是這樣)。
我是酋知魚,一條不想死的魚,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