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農刷新"蜂衣"世界紀錄 33.1萬隻蜜蜂爬滿身(圖)-科教臺-中國網絡...

2021-01-08 央視網科教

1個小時,33.1萬隻蜜蜂織完「蜂衣」。

  昨晨8時,陰,無風。渝北區空港的一處山坡,15個蜜蜂箱一字排開。

  另一頭,32歲蜂農佘平站在距蜂箱三四米開外的一把臺秤上,大腿、腰、耳朵等部位,裝有7隻蜂王的7個白色塑料盒逐一掛上。15個箱子的蜜蜂追尋著蜂王氣息,圍著他上下飛舞,由下往上開始織起「蜂衣」。

  上午9時,蜜峰為佘平織出完整連體衣褲,還送給了他一個頭套:除口鼻和雙眼外露外,整個身體都被蜜蜂似包粽子般裹得嚴實。此時,臺秤顯示,爬在身體的蜜蜂淨重為33.1公斤。

  佘平隨後邁步走下臺秤,渾身一抖,蜂群立散,振翅的響聲在10餘米外都能聽到。赤裸上身的佘平手臂已凍烏,被蜇或咬出20多個紅疙瘩。

  根據國際上公認統計蜜蜂數量的標準:1公斤蜜蜂約1萬隻。這意味著,佘平穿的「蜂衣」由33.1萬隻蜜蜂織成。他也刷新了江西蜂農阮良明2008年的26.8公斤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蜂衣」紀錄。

  佘平,四川遂寧人。在當地,佘氏家族的養蜂名氣很大,他是第三代傳人。每年春天,他都攜200多箱蜜蜂來我市潼南縣等地採蜜。上周,他來到渝北區空港,這裡槐花盛開,是難得的蜜源。

相關焦點

  • 世界人體之最全紀錄(組圖)
    身上放上250隻狼蛛,為時60秒鐘  2012年10月2日,來自厄瓜多Quichua部落Gabriel Guallo在臉上放了一隻狼蛛。他計劃在2013年2月份的一次特殊慶典上,在身上放上250隻狼蛛,為時60秒鐘,從而創造新的金氏世界紀錄。原紀錄是240隻狼蛛放30秒。
  • 為什麼有經驗的蜂農都只會在傍晚或夜間餵養蜜蜂?有何秘密?
    也就是說我們餵養蜜蜂是每天進行,夜間吃完,到第二天是不剩飼料的。這種說法在業內是相當流行的,而且有經驗的蜂農都是嚴格來執行的,可見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那麼究竟為什麼有經驗的蜂農都要強調餵養蜜蜂的時候必須在夜間或者傍晚進行呢?今天蜂部落就來向朋友們分享這一奧秘。其實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還是從蜜蜂自身開始。
  • 人類最該感激的竟然是蜂農!看看蜜蜂消失後的世界慘狀就明白了!
    在大自然之中,蜜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存在。沒有了蜜蜂,這個世界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就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沒有了蜜蜂,人類只能生活四年!那麼,蜜蜂消失真的那麼可怕嗎?愛因斯坦的話對不對?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震驚世界的視頻。對於人類來說,蜜蜂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物種。但是如今雖然環境的惡化,養蜂人因為生計難以維持而退出養蜂業,導致蜜蜂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如果長此以往,我們人類的生活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 蜂農晾曬一大攤花粉 網友質疑:真是蜜蜂採的?
    近日,有網友在東方論壇上曬出了一組獨特秋景圖。照片中,蜂農正在山路邊曬花粉,金燦燦的一大片襯託出山間濃濃秋意,網友在驚嘆花粉數量如此龐大的同時,也有人發出了一些質疑聲:這是蜜蜂採的還是蜂農自己做的?真是蜜蜂採的?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逍遙遊」所拍攝的照片一經上傳,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跟帖。  不少網友表示大開眼界,原先完全不知道蜜蜂是如何採集花粉的。也有細心網友提出疑問:那麼細小的花粉怎麼會變成米粒大小的顆粒狀,掛在蜜蜂后腿上?現場那麼多的花粉,真的都是蜜蜂採集來的嗎?有網友懷疑數量如此巨大的花粉可能是人工製成的合成品。
  • 印度奇男子任6萬隻蜜蜂爬臉4小時獲世界紀錄:蜜蜂是我最好朋友
    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9日報導,印度有一名男子讓大約6萬隻蜜蜂密密麻麻地爬滿自己的整個臉,而且整個過程持續四個多小時,曾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但是這個能讓人引起不適的場面卻讓他甘之如飴,稱蜜蜂是他最好的朋友。
  • 6萬隻蜂蜜爬臉!印度男子把蜜蜂當最好朋友,曾破金氏世界紀錄
    據每日郵報報導,一位印度養蜂人非常信任他的蜜蜂朋友,以至於他曾經讓6萬隻蜜蜂同時爬到他的臉上。這位印度養蜂人現在24歲,被稱為「內切爾大師」,他把這些蜜蜂當作「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威脅。從七歲起,內切爾就一直在自己臉上放蜜蜂,這讓他在喀拉拉邦的童年朋友們印象深刻。
  • 中國發電煤耗刷新世界紀錄 發1度電需282克煤
    這項節能技術的使用,使得外三公司現在發1度電僅需282克標準煤,標誌著該公司兩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煤耗等技術指標再次刷新世界紀錄。2009年,在年負荷率僅為75%的情況下,外三公司的兩臺機組實際運行煤耗降至282克/千瓦時,大幅刷新了此前該公司創造的287克/千瓦時的供電煤耗世界最低紀錄。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2017-04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
  • 春季養蜂,蜜蜂容易分蜂,蜂農需要注意些什麼?如何分蜂?
    關於春季控制蜜蜂分蜂,蜂農該需要注意什麼的問題,蜂部落認為可以結合春季的特點和蜜源植物的特點以及蜜蜂的分蜂特點三點來進行解決,其實相對來說只要我們提前預防,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蜜蜂的分蜂特點其實就春季來說,早春和春季中旬的時候蜜蜂是不容易分蜂的,除了一些熱帶地區之外,很多地方都要到清明節左右,主要原因在於此時很多地方的第一個大蜜源已經結束。蜜蜂在大流蜜期只是忙於採集,根本顧不上分蜂,而到了大流蜜期後外界蜜源減少,蜂群內可謂是蜂足蜜足,正是蜜蜂分蜂的最好時機,所以這時候分蜂較多。
  • 菜花黃,蜜蜂忙,釀蜜1斤要飛16萬公裡,等於繞地球4圈
    連日來,華港鎮主動作為,開闢「綠色通道」,優先保障農業生產調運車輛通行,引導蜂農做好疫情防護工作,確保油菜收成,實現疫情防控、農業生產兩不誤。 華港鎮地處裡下河水鄉,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垎岸,垎岸適宜種植油菜。垎岸是水鄉獨特的地貌,因河道縱橫,溝漕密布,一塊塊如崗似丘,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四面是坎。外地人行船進入,三轉兩繞,繞得頭昏腦脹,還不一定轉得出去。
  • 美國的「後院蜂農」
    會員大多是業餘愛好,即所謂的後院蜂農(Backyard Beekeepers或者Hobby Beekeepers),也有少數小規模蜜蜂養殖戶。開始的時候,他們通過舉辦燒烤聚會的形式聯絡感情,互相學習。後來越來越正規,定期在地方圖書館和社區中心舉辦聚會和講座。加州是美國農林蔬果的主要產地之一,他們的活動不僅在蜂農之間交流經驗,而且向公眾傳播養蜂知識,讓人們了解蜜蜂對農副業的重要性。
  • 中國可燃冰刷新世界新紀錄,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
    中國可燃冰刷新世界新紀錄,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南海作為我國境內最大的一片海域面積,為我國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海洋資源,只是限制於南海的特殊環境,周圍有缺乏大面積的海島作為平臺支撐,對南海資源的開發變得有些許艱難。
  • ...HTC宣布在臺裁員1500人;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
    隨後就是漫長的「生產地獄」,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特斯拉自動化工廠居然又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玩起了手工生產。此前,ofo成立了B2B事業部,上線了車身廣告、App廣告等服務;同時ofo還通過提升共享單車的運營效率來降低成本,日前其已經宣布每輛單車運營成本已從此前的1.5元降至0.2元。
  • 世界上最奇葩的4個吉尼斯紀錄,1隻烏龜用6分鐘可破「100米」紀錄
    世界吉尼斯紀錄是搜羅了全世界最好最壞,最離奇,最最搞怪,最有趣等等一系列的偉大事物,有許多的人也為了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而一直努力著。然而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全世界最奇葩的四個金氏世界紀錄,相信在看完以後,肯定能夠刷新你的三觀。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劉詩平 董瑞豐)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近日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6329米,成為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7062米、「海鬥」號無人潛水器下潛10767米之後的又一項新紀錄。各類深海潛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創造著「中國深度」。
  • 給蜜蜂餵白糖到底有什麼作用?很多人不了解,蜂農有話說
    其實人工養殖蜜蜂主要要做的就是了解蜜蜂的生長環境,用人力給蜜蜂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其實,這樣人工養殖的蜜蜂比野生的蜂蜜,一般人幾乎嘗不出來有什麼區別。但是,還是比野生蜂蜜要差一點。就比如說人工蜂蜜的蜂蜜含水量比較高,保質期也很短,只有兩年。但是野生蜂蜜只要保存得當,幾乎是可以沒有期限地存放下去的。
  • 中國學者刷新多比特量子糾纏態世界紀錄!
    VeUednc這項成果由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 10部豆瓣高分科教紀錄篇:足不出戶帶孩子看世界,打開格局和視野
    成就一個學霸,給他一個長假期就夠了;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讓他放縱地度過長假。暑假已來臨,如何讓孩子過得有意義,有收穫,卻又不乏味?千萬別忘了:讓孩子看一看科教紀錄片。宇宙、星球、動物、植物、文化、歷史……在科教紀錄的世界裡,孩子飽覽世界萬象。
  • 蜜蜂與現代農業:從「取一半,留一半」到「送蜜蜂上戰場」
    二、中國養蜂人的故事像哈蒂茲一樣放養野蜂的傳統養蜂方式,在中國也已有上千年歷史,但自從活框養蜂技術盛行後,這種古法養蜂法也慢慢地被淘汰,只有一些生態環境好、地域偏遠的山區還保留著一些古法養蜂傳統。與哈蒂茲在石壁上挖洞引蜂不同,國內的傳統蜂農們會將樹段掏空作為蜂桶,放置到深山巖壁之下,招引野蜂入住,之後再搬到自家房前屋後養殖。
  • 蜂農絕望自殺,行業何以破局?
    這個年僅44歲,擁有176箱蜜蜂的「養蜂大戶」,最後只剩下36個殘弱的蜂群。 轉場蜂農從此進入了大眾視野。 追花逐蜜、各地遷徙的生活看似浪漫迷人,但一年一次的歸期,路途中的艱難困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