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現代農業:從「取一半,留一半」到「送蜜蜂上戰場」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一、殘酷的蜂蜜之地

「取一半給自己,留一半給蜜蜂」是紀錄片《蜂蜜之地》中女主人公哈蒂茲在收穫蜂蜜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哈蒂茲和她的母親生活在北馬其頓共和國的一個偏遠山村,村子與外界交通隔絕,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她和母親是村子裡僅剩的兩個居民。哈蒂茲靠賣土蜂蜜為生,她從祖父那裡繼承了當地傳統的養蜂法,在懸崖峭壁搜尋野蜂並把它們招引到家附近的石壁中築巢。哈蒂茲在山中巨石上修的蜂巢引領著這部紀錄片的兩位導演找到了她,也最終成就了這部關於歐洲大地最後一位女性採蜂人的影片。

《蜂蜜之地》中展示的哈蒂茲的生活是清苦卻詩意的。鏡頭中,她用一片葉子將掉在水中的蜜蜂輕輕救起,在晨曦下對著蜜蜂吟唱,蜜蜂在她指尖輕舞,她身上散發著一種力量,總是平靜而專注。她家徒四壁,卻純真善良,對自己長年臥床接近半盲的母親和鄰居調皮的孩子都極盡呵護,也不吝與鄰居分享自己的養蜂技術。

靠著傳統的養蜂方法和辛勤勞作,哈蒂茲和她的母親勉強過活,平日雖有小爭執,但互為依靠,直到鄰居海珊一家的闖入。海珊夫妻二人以及他們的七個孩子,帶著他們的牛群遊牧到這個村子,他們每日雞飛狗跳的生活也徹底打破了哈蒂茲生活的寧靜。海珊希望通過養蜂改善家中困境,卻沒有聽取哈蒂茲的勸告,頻繁取蜜以滿足收購商的需求,最終他的蜜蜂因無蜜可吃而攻擊哈蒂茲的蜂群,導致了雙方蜜蜂的大量死亡。

作為一部以自然與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蜂蜜之地》有唯美的畫面,更有紀錄片類型中少見的故事性與精彩的人物刻畫。影片通過一個遙遠山村中因養蜂引起的鄰裡衝突,讓人們從微觀的角度看到,即使在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被現代社會遺棄的小山村中,人類對自然資源自殺式的剝削和攫取依然存在,那裡的生活也依然被資本主義市場支配著。

二、中國養蜂人的故事

像哈蒂茲一樣放養野蜂的傳統養蜂方式,在中國也已有上千年歷史,但自從活框養蜂技術盛行後,這種古法養蜂法也慢慢地被淘汰,只有一些生態環境好、地域偏遠的山區還保留著一些古法養蜂傳統。與哈蒂茲在石壁上挖洞引蜂不同,國內的傳統蜂農們會將樹段掏空作為蜂桶,放置到深山巖壁之下,招引野蜂入住,之後再搬到自家房前屋後養殖。說是養蜂,蜂農們對蜜蜂的幹涉並不多,他們只是幫助蜜蜂清掃蜂巢,並在它們被其他蜂群襲擊的時候協助驅趕。

蜂農招來的野蜂,也就是當地土蜂,它們與本土植物共同進化,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抗病能力強,而且採花能力強,能夠採集山區零星蜜源。蜂農們對這些土蜂都是自然放養,這種方式考驗蜂農的養蜂經驗,也讓蜂蜜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天氣好,花期長,花源多,產蜜就多;反之,雨水多,蜜源不足的時候,大量蜜蜂會逃走甚至餓死,導致蜂蜜絕收。較之國內養殖較多的意蜂品種,土蜂產蜜的量很低,為了留下足夠蜜蜂消耗的蜜,蜂農一年只取一次蜜,取蜜時也遵循著「取一半,留一半」的準則。

正因如此,古法養蜂的蜂農很少以養蜂為主業,他們多是多樣化種養殖結合的小農戶,比如在秦嶺地區的一些農戶,除了養土蜂,還種藥材,養雞,養豬等等。這種靈活性和多樣性,對小農戶的生計至關重要。尤其在氣候變化的當下,受極端天氣影響,蜂蜜容易絕收和欠收,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們還能依靠其他生計獲取一些生活來源。然而,在當今農業生產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下,農業產業鏈被大資本掌控,這些小農戶的生產空間越來越小。

對以養蜂為主要生計來源的專業戶來說,他們需要更易管理、產蜜量更高、經濟效益更好的蜂種,這些蜂農大多養的是意蜂品種。意蜂是西方蜜蜂的一個品種,在上世紀20年代從日本引入國內,它性情溫馴,產育能力強,採集能力強,喜好大片集中蜜源,因此許多養意蜂的蜂農會根據花期不同帶蜜蜂轉場追尋蜜源。但意蜂抗病能力差,尤其容易爆發蟎蟲,對蜂群危害很大。蜂農需要幫蜜蜂人工除蟲,但除蟎噴藥不當,也容易導致蜂群大量死亡。

採花追蜜,這讓養蜂聽起來像一個甜蜜浪漫的事業,但靠蜜為生的蜂農們日子過得並不容易。一方面,中國蜂蜜市場嚴重的造假問題,使得國產蜂蜜不管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都產生信任危機。一些供貨商用從玉米或大米中提取的果葡糖漿勾兌假蜂蜜;除了假蜂蜜,市場上還充斥著使用成本低廉的非成熟蜜製成的濃縮蜜。在許多國家,濃縮蜂蜜是不允許食用的,但在我國蜂蜜標準並沒區分開濃縮蜜和成熟蜜。蜜蜂採蜜後,一般需要5到10天的轉化期才能釀造出成熟蜜;但市場環境惡劣,成熟蜜賣不到好價格,為了提高產量增加收入,蜂農們往往在蜜蜂採蜜當天后就取蜜,通過高溫手段使非成熟蜜中的水分蒸發。這種高溫法殺死了蜂蜜中的酶成分,使其營養成分大打折扣,但這也延長了蜂蜜的貨架壽命,更利於超市銷售。另一方面,除了惡劣的市場環境,蜂農們還面對著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農藥尤其是殺蟲劑的大量噴灑,以及氣候變化下越來越多的極端與反常天氣,都會導致蜂蜜絕收,大量蜜蜂死亡的情況。而當下的疫情對蜂農們更是雪上加霜,許多蜂農無法順利轉場,導致蜜蜂無花可採大量死亡,蜂農們損失慘重。

三、出租蜂群的邪惡生意

在中國,蜂農們的收入來源以賣蜂蜜及其它蜂產品為主,但在一些工業化農業更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出租蜂群為大型種植戶授粉,已經成為大型蜂農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註:美國養蜂業高度規模化,擁有4000個蜂群以上的企業和個體掌握著美國一半的蜂群)。美國加州種植的超過40多萬公頃的杏仁樹是美國蜂農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杏仁樹很難靠風媒授粉,必須依靠交叉授粉提高產量,因此每年一月份,在美國加州杏仁樹開花時節,大量蜂群會從美國各地運輸到此進行授粉服務。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7年杏仁樹花期,有170萬個蜂群聚集在此授粉,這佔了美國養殖蜂群總數的63%。

近年來隨著美國杏仁以相關杏仁產品的熱銷,加州杏仁種植畝數不斷增加,對授粉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多。出租蜂群的價格能達到兩百美元一個蜂群,這能為蜂農帶來巨大利益,然而這樣的工作環境對蜜蜂非常不利。杏仁樹花期早,這就意味著蜜蜂要從冬眠中早一到兩個月醒來工作。一旦開始工作,如此多的蜂群一下子擁擠在一個區域採蜜,加劇了不同蜂群間疾病的傳播,再加上杏仁樹上會噴灑大量農藥,這些原因導致了蜂群高於30%的死亡率,就像一位美國蜂農所描述的,「這就像是送自己的蜜蜂到戰場。」

過去十年間,因環境惡化等綜合原因導致了世界範圍內蜂群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這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人工飼養的蜂群面臨著各種挑戰,它們的總量還是處於上升趨勢,而世界上還有20000多種野蜂種群,正面臨棲息地喪失,蜜源減少,生態汙染等威脅,其中許多瀕臨滅絕。很多野蜂雖並不像蜜蜂一樣產蜜,對人類有直接的經濟價值,但有研究顯示它們傳授花粉的數量遠比蜜蜂更高,在促進果實生產方面也效率更高。對於某些野生植物來說,它們只能依附當地與它們共同進化而來的蜂種來授粉。比如,有些野花形狀長,花蜜藏在深處,蜜蜂無法有效採集到深處的花蜜,只能由當地舌頭較長的野蜂進行授粉。這種野蜂一旦滅絕,也會間接導致這些野生植物因無法接受有效授粉而滅絕。

四、與蜜蜂平等共處

蜜蜂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尤其是大規模集約化的農業模式,越來越依賴商業蜂群提供的授粉服務。然而,在這種利潤與效率主導的農業發展模式下,與其他類工業化養殖下的生物相同,蜜蜂不再是與我們平等的生靈,僅僅成為人們賺取利益的工具;但《蜂蜜之地》中的哈蒂茲,還有中國的古法養蜂蜂農,卻始終都與蜜蜂,與自然平等共處,相互依附,相互饋贈,並各取所得。

《蜂蜜之地》在各大電影節斬獲多個獎項,獲得好評如潮,原因之一是在當前氣候變化引起的生態災難頻發的背景下,哈蒂茲從不多向蜜蜂與自然索取的態度,以及其取之有道的生活方式,與過度消費自然資源的現代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警示與反思。

對於我們個人,如果想幫助恢復當地野蜂蜂群,那就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田間地頭、陽臺小院,多為當地的野蜂種植一些本土植物吧,這既為蜂群們建了一個小小的諾亞方舟,又能幫助我們提高農業產量,還能為我們的生活添一些美色,何樂而不為呢?

(感謝兩位受訪蜂農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https://www.insidescience.org/news/how-bees-you-know-are-killing-bees-you-don’t

https://www.thecut.com/2020/01/almond-milk-honeybee-deaths.html

https://theconversation.com/keeping-honeybees-doesnt-save-bees-or-the-environment-102931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bee-economist-explains-honey-bees-vital-role-in-growing-tasty-almonds-101421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發現神奇的蜜蜂世界(組圖)
    為什麼西方蜜蜂多了,中華蜜蜂就少了呢,這是因為在野外,當西方蜜蜂遇到中華蜜蜂時,二者並不能「和平相處」:「兩者會打架,而且中華蜜蜂又打不過西方蜜蜂。中華蜜蜂會盜蜂,就是去西方蜜蜂的巢裡面取人家釀好的蜜,並把人家的巢當做一個蜜源,還把信息帶回自己的巢穴,讓更多的蜜蜂去取蜜;而西方蜜蜂一看自己的蜜被偷走了,就會攆著跟到中華蜜蜂的巢穴去,兩個蜂群一相遇,數量又比較多的話,會直接打起來。
  • 領著全世界的蜜蜂和花朵,翻過一座又一座山
    還夢到一位戴著面罩的放蜂人,在湖邊的大樹上搭了個樹屋,那樹屋看起來小極了,鴿子籠那麼小,也不知道放蜂人是怎麼住進去的。這個夢的前半部分是暖色調的,到處都是濃稠的陽光,在夢裡我同那些蜜蜂一樣,被放蜂人的歌謠催眠,跟在他後面,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走著走著竟然輕飄飄地飛起來。
  • 有史以來被人類騙的最「慘」的動物——蜜蜂的馴化史
    養蜂業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新大陸的開拓,人們把蜜蜂帶到了美洲和大洋洲,使蜜蜂傳播到全世界,養蜂技術在北美大陸首先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養蜂的人們為了在採集蜂蜜時不必殺死蜜蜂,採取了一系列改進辦法。例如,人們很早就用煙燻的方法把蜜蜂從巢脾上趕走,割取每個蜂窩的一部分蜜脾,給蜂群留下一部分供它們自己使用;或者用特製的小彎刀,只割取每個巢脾的兩側和下部,留下的部分便成了蜂群的育蟲巢。
  • 梨樹蜜蜂授粉的山西故事
    除人工費外,還有管吃、管住、管接、管送等其它開銷。   錢還是其次,關鍵是根本僱不到人。許石勇說,每年都要提前一兩個月到外地聯繫人,人工的支出一年高過一年。   一開始授粉的時候,梨農用鉛筆頭上帶一點橡皮,用青黴素的小瓶裝一點粉。為了減少人工使用,梨農動了很多腦筋。
  • 七個蜜蜂品種史上首次有蜜蜂進入瀕危物種名單
    由於全球氣溫改變、棲息地減少以及生物入侵等多因素等影響,夏威夷群島本土蜜蜂的數量急劇下降。9月30號,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FWS)宣布夏威夷七個蜜蜂品種進入瀕危狀態。這是史上首次有蜜蜂進入瀕危物種名單。Naupaka是夏威夷特有的一種花卉。其花朵呈半圓形,看上去好像只長了一半。
  • 蜜蜂要分家,讓人歡喜讓人憂,蜜蜂要分蜂怎麼辦?
    圖片來源於海南蜂友如果是正值採蜜期,想要蜜蜂的群數,不要蜂蜜,那就任由蜜蜂分蜂,但是最好還是人工分蜂好,因為不知道蜜蜂什麼時候分出來,不知道蜜蜂分蜂會不會飛到高樹上,這會給收捕蜜蜂增加難度。人工分蜂就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在蜂群內的自然王臺封蓋成熟之後,把巢脾上面多餘的王臺清理掉,只留一個就可以。
  • 蜜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物種
    一項前所未有的綜合全球數據的研究表明,蜜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傳粉媒介物種,也是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關鍵因素。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學家領導的首次定量分析於1月10日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發表。
  • 流蜜期陰天取蜜,蜜蜂蜇人怎麼辦?養蜂人告訴你方法
    關於流蜜期陰天取蜜,蜂蜜蜇人怎麼處理的問題,從蜜蜂養殖的角度來說,其實這還真算不上什麼大事,作為一個養蜂人,不被蜜蜂蟄那是不可能的,再有經驗的老師傅,被蜜蜂蜇也是經常的事情,所以說要問養蜂人怎麼預防被蜜蜂蜇可能他們還知道,具體說被蜜蜂蜇了怎麼處理,其實養蜂人的辦法可能很多人不敢用。
  • 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了蜜蜂(食物鏈中的秘密)|大象真白
    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了蜜蜂,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一些變化?蜜蜂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植物結出果實的唯一辦法是傳粉受精,蜜蜂會給70%的植物授粉。這些植物供養了地球上0%的生命。換句話說,你消費的三分之一的食物源自蜜蜂授粉。那麼假如蜜蜂滅絕了會怎樣?
  • 花朵就是戰場,蜜蜂採蜜,蜘蛛在後
    關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場景,我也只是在書本上看見過。但是今天,我確實看見了蜜蜂採蜜蜘蛛在後的場景。有圖有真相哦,這是我在們廠子後邊的崖虎山上拍到的。可是看起來它和我搜索到的都不太一樣。它好像沒有腹部,只有一個像螳螂一樣的頭部,還是我觀察得不夠仔細?
  • 蜜蜂的特點有哪些?
    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為食,採集花蜜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採訪1100-1446朵花才能獲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間1隻蜜蜂平均日採集10次,每次載蜜量平均為其體重的一半,一生只能為人類提供0.6克蜂蜜。花蜜被蜜蜂吸進蜜囊的同時即混入了上顎腺的分泌物——轉化酶,蔗糖的轉化就從此開始,經反覆釀製蜜汁並不停的扇風來蒸發水份,加速轉化和濃縮直至蜂蜜完全成熟為止。
  • 蜜蜂養殖技術 招蜜蜂技術匯總
    蜜蜂養殖是人工飼養蜜蜂而取其產品包括蜂蜜、蜂王漿、蜂膠、花粉、蜂蠟、蜂蛹及蜂毒等,野生蜜蜂是許多養蜂人重點誘捕的對象,但是想誘捕到大量的野生蜜蜂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我們收集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
  • 飼餵蜜蜂飼料的最佳選擇
    蜜蜂吸百花之汁加工而釀成天然蜂蜜,採百花之蕊加工成為天然花粉。近年來,由於氣侯變化、物價上漲、市場等因素,養蜂人飼餵蜜蜂的飼料多以白糖、脫脂大豆粉為主,很少使用天然蜂蜜、天然花粉餵蜂。蜜蜂採回是蜂蜜和花粉,吃的卻是代用品,主要是天然蜂蜜和花粉與代用品價格相差較大,養蜂人為了切身利益採取這種辦法實屬無奈。
  • 土養蜜蜂即將分蜂,遇上連綿陰雨如何人工分蜂?2種方法全在這裡
    快自然分蜂的意思這裡的自然分蜂是蜜蜂在自然增殖的情況下,當蜂群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蜂群會一分為二,有一個蜂群會到另外一個新的地方築巢,也就是蜂群中原來的蜂王與一部分蜜蜂飛走,蜂群中留下原來蜂王產下的蜂王,這隻蜂王是還沒有出房的,也就是還是幼蟲的情況下產生。
  •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只能再存活4年?
    撰文/姚軍(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 繪圖/姚沛辰 在植物開花的季節, 小夥伴們在戶外是不是能經常看到蜜蜂。 但是你知道嗎?
  • 蜜蜂分蜂的方法有哪些
    蜜蜂養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它也是一種重要的農業養殖項目,在我國養殖特別普遍,在養殖當中,我們也要重視蜜蜂分蜂的方法,那麼,蜜蜂分蜂方法有哪些?由專業人士進行了歸納,有以下10種方法,下面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特別要提醒一下的,以下方法為意蜂分蜂常見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中蜂也同樣適用。
  • 蜜蜂自然分蜂的規律!
    如果分蜂發生,將使原群的群勢損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熱成為蜜蜂飼養管理中的關鍵技術之一。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機制,對抑制分蜂熱、避免發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二、分蜂的時間分蜂一般在春季發生。蜂王率領蜂群2/3的成員遷移,將王位讓給另一隻蜜蜂。在偵察蜂外出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時,分蜂的蜂群在原來的蜂巢附近休息。
  • 蜜蜂消失的背後
    蜜蜂總科(包括:社會性和獨棲性的種類) 人類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來源取決於蜜蜂授粉蜜蜂為70 種糧食作物授粉社會性的蜜蜂(以蜂后為單位形成的社群)一個蜜蜂群落能完成 4000平方米內的果樹授粉一個蜜蜂群落每年平均產出 14 公斤蜂蜜
  • 小小蜜蜂蜇死三頭牛 專家解密:為啥蜜蜂這麼毒?
    3月6日,樂山市夾江縣城郊,3頭牛被3萬多隻蜜蜂群攻後,竟被活活蜇死,致使放牛人和養蜂人雙方都損失慘重,報導一出,引發眾多網友熱議。其中,很多讀者表示,在自己的印象中,一般蜇死人的蜂類屬於野外的馬蜂,為何一向溫順的家養蜜蜂,也會有如此強的攻擊性和毒性呢?  毒性強?
  • 世界上最大的蜜蜂:有大拇指粗比普通蜜蜂大4倍,翼展可達6釐米
    想不到的是,這種蜜蜂再次被發現,這也是自1981年來又一次發現這種世界最大的蜜蜂,讓許多專家相當的驚喜。由於它消失了38年,不少專家以為絕種了。這次重新發現的蜜蜂叫華萊士巨蜂,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大的蜜蜂,外型像黑色的甲蟲,有個超強大顎,身子全黑。更人吃驚的是,雌蜂有大拇指粗,比普通蜜蜂大4倍,身體長達4釐米,翅膀張開有6釐米長,模樣看起來相當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