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 8 月 25 日,日本製藥巨頭武田與人類細胞外基質平臺公司 Engitix 達成合作,雙方將會藉助 Engitix 專有的細胞外基質(ECM)發現平臺,共同開發晚期纖維化肝病的新型療法(包括非酒精性脂性肪肝炎,NASH)。
根據協議條款,武田將會擁有合作驗證候選藥開發和商業化的專有權,Engitix 將有權收到預付款、獲得開發、監管以及商業化總計超過 5 億美元的裡程碑款項,以及候選藥銷售額的特許權使用費。
這是武田與 Engitix 的再次合作,去年武田贊助了這家初創公司,推進其在纖維化和實體瘤疾病進展中的人類細胞外基質(ECM)研究。現在武田希望將 Engitix 的細胞外基質平臺與其在胃腸病學方面的經驗結合起來。
對於此次兩家公司再續前緣,Engitix 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Giuseppe Mazza 博士表示:「與世界頂級製藥巨頭武田合作將會加速由新型 ECM 平臺衍生靶點轉化為潛在療法,我們很高興能繼續與武田製藥合作,因為它是目前在肝纖維化領域唯一使用人類疾病特異性 ECM 平臺的合作夥伴,這將為潛在的領先抗纖維化療法鋪平道路」。
這家成立 4 年的初創究竟有何過人之處,頻頻引武田出手?
Engitix 成立於 2016 年,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家跨大西洋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聚焦於實體瘤與纖維化,正在利用其開創性的人類 ECM 藥物發現平臺開發一系列針對纖維化和實體瘤的候選管線。公司的創始人兼執行長是 Giuseppe Mazza 博士,他在倫敦大學學院肝臟與消化健康研究所從事博士研究,開發人體組織(包括肝組織)的脫細胞程序,曾任 Promethera Bioscience 的研發總監。
ECM 是一種生物活性支架,可為人體組織和器官內的細胞提供結構和生化支持。除了能為細胞成分提供必要的支架外,ECM 還能調節組織形態形成、分化和內穩態所需的關鍵生化和生物力學過程。一般認為,這些功能在靶標和藥物發現方面有重要意義,組成和調節 ECM 重塑的蛋白質代表了比較有前景的治療靶標。
官網顯示,該公司的技術主要聚焦於 ECM,其專有的 ECM 藥物發現平臺號稱開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人類細胞外基質的發現平臺,有助於發現靶標和生物標記物以並進行藥物分析。該平臺將細胞外基質整合到體外模型中,可以提高藥物發現效率。該平臺基於廣泛的研究和驗證,可靈活運用於多種器官、適應症和領域中,能夠訪問自有生物庫以及連接到醫院、生物樣本庫以及世界 KOLs 網絡。
圖 | 藥物靶標以及生物標記物發現(來源:Engitix 官網)
目前,公司正在針對實體瘤與纖維化疾病發現靶點和開發新藥,其管線都還處於臨床發現階段。其中纖維化疾病管線進展相對比較快,包括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炎症性腸病(IBD)。其研發管線與技術與武田在 NASH 領域的布局不謀而合。
圖 | Engitix 公司在研管線(來源:Engitix 官網)
為何武田會如此青睞 NASH 管線?
NASH 是在肝細胞脂肪變性基礎上發生的肝細胞炎症,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越發普遍的慢性肝病。相比單純性肝脂肪變性來說肝損傷更嚴重,更容易引發進行性肝纖維化,最終引起肝臟相關疾病和死亡。
據統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現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和我國富裕地區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成人 NAFLD 患病率 10%~30%,其中 10%~20% 為 NASH,後者 10 年內肝硬化發生率高達 25%。此外,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NASH 加速了原發性肝癌發病率和患病率的增長,與 NASH 相關的肝硬化患者中,肝細胞癌的發病率每年至少為 1 %~2 %。
NASH 已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根據估算,其每年用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直接醫療成本超過 1,000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用於 NASH 及其後續疾病。
在肝病治療領域,NASH 被預見是是繼C肝之後最大的藥物市場。根據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的預測,到 2025 年全球 NASH 治療藥物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350~400 億美元。面對如此大的市場,但是目前全球尚無任何一款可用於治療 NASH 的藥品獲批上市,這一領域仍處於空白。
面對如此廣闊卻又空白的市場,NASH 已然成為比較公認的下一個主要新藥市場,製藥玩家們紛紛入局該賽道。
先來看看製藥巨頭武田在 NASH 的布局。本次合作並非是武田第一次重倉 NASH 領域,武田對 NASH 一直情有獨鍾。早在 2016 年,武田就與 RNA 生物技術 Arcturus 牽手,共同進行針對 NASH 和 GI 的藥物發現和開發;接著,武田又與致力於開發罕見代謝疾病新療法公司 HemoShear 達成了高達 4.7 億美元大單,雙方藉助於 HemoShear 獨有的 REVEAL-Tx 疾病建模平臺開發肝病相關的靶標和候選藥物。
不止武田鍾情於 NASH,國內外很多藥企都在布局 NASH 賽道。
製藥巨頭艾爾建(Allergan)也抓住了屬於自己的 NASH 時機。2016 年,艾爾建(Allergan)開啟掃貨模式,一個月之內收購了多個 NASH 管線資產,擴充其 NASH 管線;2017 年與諾華達成臨床合作,試驗 cenicriviroc(CVC)與諾華法尼酯 X 受體(FXR)激動劑聯合治療 NASH 的療效。
吉利德也不甘示弱,先後收購多個 NASH 管線。2015 年,吉利德收購德國生物製藥公司 Phenex,意在後者正處於臨床 II 階段的 NASH 療法 - 法尼酯 X 受體激動劑 PX-104;2016 年,吉利德以總計近 12 億美元收購 Nimbus Therapeutic 旗下的 Nimbus Apollo,主要是看重該公司的 NASH 管線 ACC2 抑制劑 NDI-010976;2019 年,吉利德一如既往,斥資 10 億與 insitro 合作,使用 insitro 的人工智慧平臺為 NASH 創建疾病模型,研發治療方案。
NASH 領域頭部玩家 Intercept 在開發 NASH 療法走在最前端,其 NASH 療法奧貝膽酸(OCA)是當前 NASH 領域唯一一個進入關鍵 Ⅲ 期研究並達到研究終點的藥物,也是唯一一個獲得 FDA 突破性藥物資格認證的 NASH 藥物。8 月 17 日,該公司將會在 2020 年國際數字肝臟大會上進一步補充數據,有望成為第一個經 FDA 批准上市的 NASH 療法。
國內 NASH 玩家進展也不錯。2019 年,歌禮與 3-V Biosciences 達成合作,雙方共同開發後者進入臨床 II 期階段的 NASH 的候選藥;拓臻生物正在開發 5 款 NASH 療法,其中法尼醇 X 受體(FXR)激動劑 TERN-101 已經進入 IIa 期臨床試驗;眾生藥業同時布局了 3 款治療 NASH 的小分子創新藥(ZSP1601,ZSP0678 和 ZSYM008),其 ZSP1601 是國內第一個獲批臨床用於治療 NASH 的創新藥物;專注於肝健康藥物研發藥企正大天晴開發了一款為 TQA3526 的新藥,適應症為NASH,當前正處於 1a 期臨床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