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製藥管線被藥企新秀海森收購,背後有怎樣的戰略新布局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vb動脈網

根據海外新聞,武田製藥在2020年12月21日宣布與海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剝離在中國內地的部分處方藥業務至海森生物製藥。在滿足監管要求並完成交割後,武田將收到3.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8億元)的交易總額。

根據公開的財報信息,作為賣方的武田製藥在收購夏爾之後,已經超過阿斯利康、安進等,成功擠進全球十大藥企。而本次交易中的買方卻是一家鮮為人知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海森生物醫藥。

連續瘦身的武田製藥,終於開始剝離國內管線

這起交易事件雖然是武田製藥在國內少有的大動作,但是在全球範圍內,類似的事件卻已經頻繁發生。2019-2020年,武田製藥一直在通過出售產品權益的方式重塑自己的產品管線布局。

從2019年以來武田的交易事件上看,收購方既有諾華(53億美元收購乾眼症藥物Xiidra)、強生(4億美元收購外科手術止血貼片TachoSil)這樣的跨國藥企,也包括有Hypera Pharma(8.25億美元收購18種品牌處方藥和消費者保健藥物在拉美地區的權益)、Acino International(超2億美元收購約30種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在中東和非洲市場的權益)這樣的地方性龍頭。甚至Orifarm在6.7億美元收購110種歐洲非核心產品的OTC及處方藥組合權益的同時,還收購了武田製藥丹麥和波蘭的兩個生產基地。

對於武田來說,剝離這些產品管線主要的目的包括兩方面:

1、戰略聚焦

武田製藥一直是全球最知名的罕見病藥物研發企業之一,尤其在2018年收購夏爾之後,徹底坐實了全球罕見病第一巨頭。罕見病領域的關鍵在於創新。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武田製藥仍然會將自己的戰略重心落在創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方面。武田製藥自己也在新聞稿中表示,將繼續加碼中國市場,未來5年內將上市超過15款創新藥物。

近兩年武田將自己的關注的核心業務領域聚焦到消化、罕見病、血液製品、腫瘤和神經科學幾個關鍵點上,而此次剝離的非核心業務為武田在國內銷售的心血管和代謝領域的產品組合,顯然已經不再是武田製藥關注的重點。長痛不如短痛,此番剝離產品,是武田戰略聚焦上的重要決策。

2、快速回流資金償還債務

武田製藥頻繁出售資產的另一原因,就是目前的負債問題。以620億美元收購夏爾雖然使其躋身全球十大藥企之列,但也同時讓武田背上了巨額債務。根據武田製藥發布的財報數據,截至2020年3月31日,武田總資產達到了12.82兆日元(約合1238億美元),而總負債則高達8.09兆日元(約合782億美元)。因此在確定收購夏爾後,武田就開始持續「瘦身」,將一部分當前無法聚焦的產品管線向外出讓。

武田本次的新聞稿中,也明確表示,「在2021年財年至2023財年期間,還將繼續通過業務剝離所得償還債務,加速去槓桿進程」。由此可見,本次交易只是武田製藥在中國大規模剝離管線的第一步。未來幾年中,持續剝離「非核心」產品管線,將繼續成為武田製藥的常態。

一方面需要業務聚焦,另一方面需要變現還債,兩方面原因綜合考慮,促成了武田製藥在當下的戰略選擇。

那麼本次交易中的收購方,海森生物製藥,又是怎樣的背景呢?

探秘收購方

武田近期一系列的資產剝離,海外均被一些大機構收入囊中,除了前文提到的之外,還包括有黑石集團控股的Oscar A-Co KK公司,Orifarm,Cheplapharm, Corza Health公司等。本次作為收購方的海森作為一家全新的公司,有些神秘和陌生。

據動脈網了解,海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9月,由合肥市肥東縣出資和組織資金,通過安徽瑞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一家由合肥市肥東縣出資和組織資金,專注於生物醫藥的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組建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科技企業。公司總部位於合肥市巢湖邊長臨河國際醫藥港,緊鄰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簡單來說,站在海森背後的出資人,是產業投資型地方政府---合肥。

合肥曾經憑藉其特色的創新投資模式成功培育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慧等三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投資培育了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知名項目和企業。

生物醫藥產業一直不是合肥的強項。此番合肥政府通過收購武田資產的方式強勢入局,讓人不得不好奇,這背後的投資邏輯和戰略布局意圖。

作為海森生物醫藥的投資方,瑞木投資是肥東縣政府專門為布局生物醫藥、打造國際醫藥港組建的投資機構,主要成員均曾在各知名國際醫藥公司擔任高管職位,在註冊、市場和業務擴展領域擁有專業且國際化的經驗。瑞木投資在北京、上海、孟買設有辦公室和運營團隊,已經與日本、印度、歐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國際藥企形成合作,建立了豐富的海外成熟藥品管線儲備,以及創新藥的聯合開發合作體系。這些管線資源預計將為海森未來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藥品儲備。

海森的策略是通過聯合及自主研發、引進或併購海外成熟/專利產品,快速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營銷到商業化運營的全產業鏈醫藥公司,尤其瞄準國內老年退行性疾病領域著重發力。除了產品,海森還將全面搭建具有豐富經驗、接受良好訓練和富有創新藥市場推廣能力的商業化團隊,讓此次收購的產品與瑞木資產管理公司管線中的其他產品發生鏈式反應。

另據了解,肥東縣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做戰略布局的準備:收購義大利的研發機構、海外CRO公司、推動中印醫藥合作。由此看來,此次收購武田管線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其產業鏈布局戰略的又一關鍵環節。這些優質資產和項目,將如何聯動,是否還有後續的計劃,我們也將保持持續關注。

授權許可交易並非是零和博弈,更多的是雙贏

近年來,跨國藥企聚焦創新的動作不斷加速,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輝瑞剝離仿製藥業務成立輝瑞普強(現已與邁蘭合併並更名為暉致)。

藥企的管線布局要與自己的發展方向相匹配,有些與主要發展方向不相符的產品會顯得十分雞肋。額外的領域覆蓋就意味著額外的管理團隊和銷售人員。團隊人多,成本太高不划算;團隊人少,銷售推廣不理想。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中,換個角度思考,將產品出售給其他更合適的企業,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產品管線剝離,並不是藥企發展中清理垃圾資產的過程,只是藥企在發展中的的最優戰略選擇。

生物醫藥產業的授權許可交易已經形成了產業常態。授權許可交易,表面上看起來只是管線資源的重新分配,但本質上其實是藥物管線價值的最大化。被剝離的資產並非不具有市場價值,事實上恰好相反,正因為收購方能夠讓這些管線在其原有價值基礎之上,實現更高的銷售或是與自己的產品管線形成協同作用,才會不惜重金收購藥物管線。

在創新藥企中,自研+引進幾乎已經是標準模式。第一,引進的產品管線可以幫助創新藥企在自研產品推進的同時,通過引進產品的銷售,迅速回流一部分資金;第二,引進的產品與自研產品之間形成協同或差異化布局,幫助豐富自己的產品管線;第三,引進產品的臨床開發和銷售還可以提前磨練自己的臨床和銷售團隊,為未來更多的產品布局積累經驗。

而且從管線價值上看,本次交易中武田製藥剝離的管線,可不是什麼小角色。以亞寧定(烏拉地爾)為例,該產品於2017年納入急搶藥品名單,適應症廣泛,針對每年700萬以上的高血壓急症的患者,不僅有足夠大的市場前景,並且在健康中國2025的大背景下,配合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的建設,可以幫助更多患者獲得更高的生存機會。除了產品,海森也將全面吸納具有豐富經驗、接受良好訓練和富有創新藥市場推廣能力的商業化團隊,海森可能在下著更大的一盤棋,讓此次收購的產品與瑞木資產管理公司管線中的其他產品發生鏈式反應,打造合肥生物醫藥產業基座。

根據新聞中的描述,2019財年,這些產品的淨銷售額達近1.095億美元,主要的銷售貢獻來自於心血管領域產品如亞寧定。從公開數據中可以得出基本一致的數據。根據米內網的數據,烏拉地爾是抗高血壓藥的TOP1品種,2019年銷售額首次突破10億,且最近兩年的增速均超過10%。雖然有諸多仿製藥產品同臺競爭,但是武田的市場份額一直穩定在60%左右。

所以在生物醫藥產業授權許可交易常態化的發展趨勢下,不能片面的通過參與交易藥企的「牌面」就想當然的下判斷,管線交易大多還是可以實現互通有無的「雙贏局面」。從合肥收購武田資產中,我們也看到了「引入海外的優良資產、藉助國內市場容量,促進雙循環和創新合作」的脈絡,能否能促進形成新的國際醫藥產業協同、新的醫藥產業升級模式,這次收購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遐想的空間。

相關焦點

  • 武田業務再剝離,超3億美元將中國大陸非核心業務賣給海森
    21日,武田製藥與與海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中國)(以下簡稱「海森」)籤署協議,剝離在中國大陸的部分處方藥業務至海森。海森創建於2020年9月份,是一家由合肥市肥東縣出資和組織資金,通過安徽瑞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組建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科技企業。 據悉,此次武田剝離的是其在中國大陸的非核心業務——心血管和代謝領域的產品組合。
  • 武田加速推進創新戰略,以3.22億美元剝離中國大陸非核心業務至海森
    來源:美通社- 武田繼續實施全球戰略,專注為患有複雜和罕見疾病的患者提供改變人生的創新藥物和療法- 加速為中國患者提供武田核心業務領域的創新藥物日本大阪2020年12月22日 /美通社/ 武田製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4502/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
  • 再下注NASH管線!武田與人類細胞外基質平臺初創再續前緣
    其研發管線與技術與武田在 NASH 領域的布局不謀而合。圖 | Engitix 公司在研管線(來源:Engitix 官網) 為何武田會如此青睞 NASH 管線?NASH 是在肝細胞脂肪變性基礎上發生的肝細胞炎症,是一種在世界範圍內越發普遍的慢性肝病。
  • ...遺傳辦副主任接受調查;海森21億接盤武田剝離資產;國家藥監局滬...
    數據來源:睿獸分析本周國內融資超1億人民幣的公司信息如下:脈搏醫療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心血管植入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現已布局四條產品管線誠益生物成立於2018年,聚焦代謝及免疫小分子藥物研發,目前已有針對NASH適應症等的三個代謝類項目及一個同跨國藥企合作的免疫項目在研發中,領先項目預計將於明年進入一期臨床。其創始人及高級管理團隊曾任職於禮來和葛蘭素史克等知名跨國藥企,有豐富的新藥研發管理經驗及研發FDA獲批新藥的成功經歷。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2019年,阿斯利康更反超全球第一大仿製藥公司輝瑞,成為在中國的跨國藥企Top1。今天風光收購亞力兄製藥,但5年前的阿斯利康曾一度陷入頹勢,差點被大廠輝瑞收入囊中。5年逆天改命,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中國市場在阿斯利康「改命」過程中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390億美元的全球巨額收購背後,又有什麼大風向變動將會影響中國的醫藥產業及投資生態?
  • 阿斯利康,巨資收購知名藥企
    昨日晚間(12月13日),阿斯利康官網首頁,掛上了醒目的消息,宣布阿斯利康、亞力兄製藥(Alexion Pharmaceuticals)已就阿斯利康收購亞力兄製藥事宜達成最終協議,收購總價值是390億美元。
  • 390億美元大筆收購 阿斯利康進軍罕見病領域
    阿斯利康的大筆收購在年末落定,對象不是年中傳聞的吉利徳。12月12日,阿斯利康宣布公司將以390億美元收購美國藥企Alexion Pharmaceuticals(亞力兄製藥)。憑藉補體C5單抗藥物Soliris(依庫珠單抗)以及長效C5單抗UItomiris兩款,亞力兄製藥奠定了罕見病領域的領導者地位。
  • 390億美元併購後,阿斯利康(AZN.US)在罕見藥領域藥企中實力幾何?
    12月12日,阿斯利康(AZN.US)與Alexion Pharmaceuticals(ALXN.US)宣布已就阿斯利康收購Alexion達成最終協議。從交易規模上看,此次併購金額達390億美元,是2020年以來最大的生物製藥交易。從併購的領域看,這是繼武田(TAK.US)以624億美元收購罕見病藥物公司夏爾(SHPG.US)之後,跨國藥企又一次重金押注罕見病領域。
  • 深度報告:從成熟市場看港股研髮型藥企價值重估|中生製藥|石藥集團...
    大市值藥企如輝瑞、吉列德通過併購豐富產品組合獲得成長,中型藥企如因賽特醫療、亞力兄製藥通過自我研發創造具有核心價值的藥品,新晉的小型生物製藥企業雖未盈利,其研發管線被二級市場給予估值。國外的創新藥物研發對於中國新藥研發之路具有借鑑意義。我國創新藥研發時代來臨:規模雖小、增速較快:從產業層面來看,中國新藥研發十餘年積累已逐漸進入收穫期。
  • 5大CRO和製藥公司的戰略合作
    合同研究組織(CRO)公司的歷史已經有幾十年了,但是與生物技術產業的合作僅僅是最近幾年的事情。隨著大藥廠研發費用的暴漲,外包研究和臨床研究行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些大藥企,如賽諾菲(Sanofi)、禮來(Eli Lilly)和輝瑞(Pfizer)在預算的壓力下開始轉向尋求CRO公司,這導致了全球藥物開發外包行業的興起。
  • 收購山東博安,為何是綠葉製藥囚徒困境的自救?
    來源:財華網FinetHK近日,素以國際化著稱的創新型製劑藥企綠葉製藥(02186-HK)在藥圈的出鏡率很高。先是以500萬美元的認購額成為康寧傑瑞的基石投資者之一;再是以約205.8百萬美元收購山東博安,在抗癌藥物研發上,綠葉製藥以外購的方式又向前邁了一步。
  • 韓國15家藥企著手研製新冠疫苗和藥物;日本藥企AnGes開始研發新冠...
    韓國製藥生物協會3月9日表示,國內有15家生物製藥企業已開始或正準備研製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和藥物製劑,但預計完成研發和臨床試驗至少需要數月甚至數年。韓國GC綠十字和SK生物科技等5家藥企宣布開始研發新冠疫苗,賽爾群等10家藥企也已著手或準備研發相關藥物。賽爾群通過分析治癒者血液研發藥物,醫企Immunemed則正在研究使用抗流感藥物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國立保健研究院、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韓國化學研究院、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4家機構也為研發新冠疫苗和藥物正在積極推進民官合作。
  • 跨國藥企怎麼了?
    具體來看,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成為了這些跨國藥企對外宣布的裁員主要原因,但從更深層次看,跨國藥企頻繁裁員的背後,更多的是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以及市場格局的重新塑造。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因為全球戰略調整,還是大型併購交易,在接下來的2019年,「裁員」仍然會是整個醫藥產業的一個關鍵詞。
  • 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加入信達生物後,劉博士將負責集團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及國際業務等工作,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匯報。尤其在腫瘤和免疫兩個生物製藥核心領域中,大幅提升藥物研發能力,全面豐富早期創新管線。對此,信達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博士表示:劉博士的經歷與信達生物研發全球First-in-Class管線的戰略目標十分契合。
  • 吉利德科學210億美元收購美國腫瘤療法公司;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等4...
    今日焦點: 1、吉利德科學210億美元收購美國乳腺癌藥企 2、阿斯利康已恢復新冠疫苗試驗 3、輝瑞或在年底前向美國人分發新冠疫苗 4、綠葉製藥拉美市場達成兩項合作
  • 跨國藥企的2020年數位化變革之路
    線下醫院的運轉受到疫情阻礙,但民眾的醫療需求卻有增無減,網際網路醫療迎來了有史以來增長最為強勁的發展。 巨頭的戰略布局似乎一直都是行業發展的指向標。這些足跡遍布全球的跨國藥企正在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電子數據採集等技術和平臺,加速藥物研發的效率,加速臨床試驗的進程,拉近與醫生、患者之間的關係,全面革新製藥業務的流程。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有行業分析師稱,五年前禮來業務中95%的藥品為老藥,但到了2019年底老藥佔比降至51%。2019年,禮來以80億美元收購了Loxo Oncology公司,擴大腫瘤領域管線,從而獲得了廣譜抗癌藥larotrectinib和治療RET改變的甲狀腺癌藥物selpercatinib,larotrectinib已於2018年上市,selpercatinib已獲得FDA優先審評資格。
  • 宜明昂科田文志:自主研發多條結合CD47雙抗管線
    2020 年 3 月,C肝 「藥王」 吉利德斥資 49 億美元收購了一家主打 CD47 藥物的公司 Forty Seven,細數今年製藥行業的大事件,這筆針對 CD47 的交易絕不是孤例。生輝對國內布局 CD47 的公司進行了盤點分析,了解到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宜明昂科」)是一家較早布局 CD47 靶點的腫瘤免疫初創公司,其在研 7 條管線中,6 條管線布局 CD47,且擁有多條 CD47 雙抗管線。日前,宜明昂科剛剛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這是今年生物醫藥領域為數不多的完成 3 輪融資的公司之一。
  • 生物製藥CDMO行業:滿足製藥企業外包需求,國內市場群雄逐鹿|高特佳...
    促進生物製藥研發生產提高外包比例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研發投入回報率下降;獲批的創新藥中,來自於小型藥企研發的佔比逐漸提升;降低研發及生產成本;減少固定資產投資及折舊;研發進程的快速響應;提高生產供應的穩定性;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等創新制度。
  • 滄州得能製藥追逐兒童藥新藍海 小藥企也有大市場
    原標題:滄州得能製藥追逐兒童藥新藍海 補短板 小藥企也有大市場 如果單以企業規模而論,滄州得能製藥有限公司只能算是個「小角色」。地處青縣的得能製藥廠區佔地僅20餘畝,樓房略顯陳舊,這裡與許多大型現代化製藥企業有著不同的觀感。 如果看企業發展前景,得能製藥又顯得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