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之後 禮來、阿斯利康又裁員!跨國藥企怎麼了?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E藥經理人

步入2019年僅半個月就已經陸續有三家大型跨國藥企宣布裁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跨國藥企2019年的主基調。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成為了對外宣布的裁員主要原因,但更深層次是整個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2019年跨國藥企的壞日子來了嗎?在中國的表現又將如何?

既輝瑞在2019年年初宣布將關閉兩家位於印度的生產工廠以及裁撤約1700名員工之後,禮來、阿斯利康緊接著便各自宣布了自己的裁員計劃。

據路透社消息,美國製藥公司禮來公司於1月8日對外宣布,其將以「自願離職計劃」的形式,在其位於法國東部斯特拉斯堡市的一處工廠裁撤約250個工作崗位,從而減少在該工廠的工資支出。資料顯示,禮來目前在此工廠的總僱傭人數在1400名左右。這也即意味著,禮來此次裁員直接涉及約20%左右的僱員。

而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日前則同樣宣布,將關閉兩家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生物製劑工廠,同時裁撤210個位於此工廠的工作崗位。而阿斯利康給出的裁員原因,則是為了進一步精簡其生物藥產品供應鏈體系,同時阿斯利康還表示,這是目前其全球架構調整的一部分。

事實上,這還僅僅是步入2019年僅半個月以來,就已經出現的三家大型跨國藥企裁員案例。如果將時間放寬至2018年甚至更早就不難發現,包括拜耳、GSK、諾和諾德等在內的一系列大型跨國藥企,以及類似於基因泰克這樣的中小型明星生物醫藥公司,甚至於包括Teva在內的以仿製藥為主的跨國企業,近年來都普遍進入了裁員期,少則幾十、幾百人,多則甚至涉及上萬人。

具體來看,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成為了這些跨國藥企對外宣布的裁員主要原因,但從更深層次看,跨國藥企頻繁裁員的背後,更多的是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以及市場格局的重新塑造。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因為全球戰略調整,還是大型併購交易,在接下來的2019年,「裁員」仍然會是整個醫藥產業的一個關鍵詞。

1

2018年裁撤超兩萬人,醫藥代表最危險

從全球範圍來看,跨國藥企的裁員幾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據E藥經理人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至少有包括輝瑞、賽諾菲、拜耳、諾華等在內的超過10家明星跨國藥企主動發起裁員。所裁撤的人數共計達到23107人。而作為跨國藥企的關鍵市場,中國自然沒能倖免於難,典型的如諾和諾德。2018年9月,諾和諾德共計在中國和及其大本營丹麥裁撤研發人員共計400人。

2018年跨國藥企裁員情況一覽

來源: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

什麼樣的人在裁員中會最危險,成為被裁掉的人?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醫藥代表、高失敗率的新藥研發部門人員,以及非核心業務部門人員,仍然是處於危險邊緣的幾類人。

而在已經開始的2019年,受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醫藥代表備案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影響,醫藥代表這一群體,仍然會在新一輪裁員中首當其衝。

首先,醫藥代表備案制的出臺,使未來中國醫藥產業中,醫藥代表的角色、職能、行為規範將重新定位,而一旦重新定位,大批的醫藥代表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按照此前公布的《醫藥代表登記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醫藥代表此前的多項工作任務實際上在今後將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例如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不得參與統計醫生個人開具的藥品處方數量、不得直接銷售實物藥品、不得收款和處理購銷票據等等,從而在最大限度上回歸醫藥代表「學術推廣」的本質。那麼按照這種要求,不具備專業學術推廣能力的那部分醫藥代表,或是主動離職,或是被裁撤,總而言之,生存地位將受到很大挑戰。

而跨國藥企的動作無疑比本土企業更快,近一段時間以來也已經陸續有企業開始針對醫藥代表做出反應,例如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此前在接受E藥經理人採訪時就表示,優時比中國已經針對業務模式做了較大調整,其中就包括把醫藥代表這個職位轉變為醫藥信息夥伴,相應的考核方案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另一方面,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的進一步推廣,也將直接影響未來跨國藥企在華企業推廣的根本模式。其根本原因在於,以價換量的模式使得產品在「量」上有了保證,因此產品推廣對於醫藥代表的依賴就直接降低,這一點無論對於本土企業還是跨國藥企來說都是關鍵因素,當企業不再需要那麼多銷售人員的時候,裁撤醫藥代表、降低銷售費用,也就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2

大型併購頻發促成裁員潮

在2019年剛剛開始的這一段時間裡,除了頻繁發生的裁員,同樣引入關注的,還有頻繁出現的大型製藥企業併購。BMS對新基高達740億美元的收購、武田最終成功將夏爾納入囊中,以及禮來以80億美元收購了LoxoOncology,都成為被業內津津樂道的經典併購案例。

然而,緊隨大型併購而來的,往往就是裁員。這一點,可以參見歷史上「宇宙大藥廠」輝瑞的多次併購之後的裁員風波。

而不管是對於跨國藥企還是本土藥企而言,「併購」都將是2019年一個主要的關鍵詞。這裡說的「併購」,既包括公司層面間的合併,當然也包括對於具體品種的收購。

這種情形在接下來的中國可能會發生的更為密集。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資本市場上的寒冬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顯現,一個典型的現象是2016年、2017年左右市場上還堪稱豐裕的「熱錢」,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消失了,投資者都捂緊了自己的口袋。如此一來,市面上的好項目變得多起來,同時在緊張的融資壓力下,這些好項目價格也變得更為理性,甚至不少好項目開始待價而沽。這個時候,現金流充沛的跨國藥企,以及一系列上市公司,將更多的成為併購的發起方。在現金為王的時機裡,憑藉自身資本優勢,儘可能多的吃掉更多優質資產,這種現象會密集發生。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跨國藥企的戰略調整。這種戰略調整往往是全球層面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有可能是產品線的重新組建,也有可能是老產品線的徹底摒棄,而每一次戰略調整,勢必都會帶來人員的巨大變動,典型的如BMS。受BMS全球戰略影響,近幾年來BMS在中國的戰略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糖尿病、肝病、腫瘤等多個部門的變化也帶來了其員工的大量流動。

最近的一個跨國藥企在華架構調整則是阿斯利康。1月11日,阿斯利康新任中國總經理賴明隆宣布重組心血管、腎臟及代謝業務部,將其正式分為心血管、腎臟、糖尿病代謝三大治療領域,並任命了這三大獨立戰線的負責人。

而近幾年來跨國藥企更多的一個裁員誘因,實際上也與外包業務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實際上,不管是研發環節的外包(CRO),還是生產環節的外包(CMO/CDMO),還是銷售環節的外包(CSO),幾乎每一個環節如今都能找到對應的角色來為製藥企業服務。在縮減成本以及提高效率的考量之下,將業務在一定範圍內交由外包來進行成為了跨國藥企目前最經常使用的一個手段。而顯然,隨著外包業務的逐漸成熟,跨國藥企再也不是動輒需要上萬人的那種經營模式,精兵減將自然是一個趨勢。

3

在華持續增長,但仍有隱憂

1月16日,阿斯利康與中國本土企業綠葉製藥集團同時發布消息,綠葉將授權阿斯利康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推廣期血脂康膠囊產品。綠葉發布的官方信息顯示,「這是跨國藥企首次和中國藥企達成一致,在華合作推廣由中國藥企自主研發的創新藥。」

近年來,跨國藥企與本土藥企之間的合作已愈發頻繁,並且這種合作已經逐漸由單向交流轉為雙向互動。仍然以阿斯利康和綠葉製藥為例,早在2018年5月,綠葉製藥就曾收購阿斯利康中樞神經核心產品思瑞康及思瑞康緩釋片,這在當時業界裡也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阿斯利康將其曾經的全球第二大暢銷藥物交給綠葉,而綠葉則將心血管產品線上的核心產品交給阿斯利康,這種合作本身就意味著,如今跨國藥企在華的經營模式,已經同多年前遠遠不同。

這其中當然有諸多原因。

從藥品銷售成績上來看,跨國藥企近年來在中國的業績增長,儘管在不同階段有所起伏,但整體而言,仍然呈一個持續增長的態勢。來自IQVIA艾昆緯諮詢《中國醫院醫藥市場回顧》顯示,2015第一季度,跨國藥企的藥品銷售增速為5.2%,與此同時本土藥企則為78%,而到最新統計的2018年第三季度,跨國藥企的藥品銷售增速為10.1%,對應的銷售數字為547億,而本土企業則僅為-1%,對應的銷售數字為1457億。

實際上,從2018年第二季度開始,本土藥企的增速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負值,儘管藥品銷售額仍遠超跨國藥企,但增速卻已被遠遠落下。

但跨國藥企在華能真正放心的走下去嗎?恐怕也不行。

首先是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與藥品招標採購的衝擊。自新一輪的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實施以來,跨國藥企顯然已經感受到寒意。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並且在各地藥品的招標、採購中享受優惠政策,並且多地在招標過程中將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通過品種與外企的原研產品納入同一質量層次,這就決定了接下來的比拼將是價格的比拼,而這絕非跨國藥企在華希望看到的局面。

舉例來說,同樣是治療治療慢粒白血病的伊馬替尼片,同樣規格的產品,諾華原研的格列衛目前招標價格大多為9998元,而石藥歐意的產品招標價格則在700.41-729.6元之間不等,江蘇豪森的產品則在842元-850元不等,都尚不足原研產品的十分之一。再考慮到具體報銷政策的不同,仿製產品對原研產品的衝擊,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則是目前日益加快的人才流動。同產品的雙向流動不同的是,這種人才流動開始更多的呈現出單向流動的趨勢,即從跨國藥企流向本土企業。以輝瑞的吳曉濱為代表,典型的例子已經有很多。

有意思的是,E藥經理人此前曾訪問過多家跨國藥企在華的GM,並就這一問題進行提問。絕大部分跨國藥企的表態,是對這樣的人才流動持積極態度,認為人才不分跨國、本土,能為中國企業盡一份力都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結果,並且也並不承認某一個關鍵崗位人才的離去會對公司產生很大的直接影響。

這在某一個層面是成立的。畢竟,跨國藥企多年來的積澱,決定了其更多的是以成熟的體系和完成的架構來促使公司運行,而非依靠單個人的能量來進行驅動,這與本土企業之間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在另外一個層面,這些人才的流失,真的對跨國藥企在華經營來說不是損失嗎?恐怕箇中滋味,冷暖自知。

步入2019年,跨國藥企併購、裁員動作不斷。近年來跨國藥企在華業績呈現什麼走勢?與本土企業有哪些不同?中國本土創新企業做大做強,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借鑑?在藥品價格與招標採購中,跨國藥企將扮演什麼角色並處於什麼位置?對此,2019年1月19日,在北京即將舉行「2019中國醫藥產業新年展望會」,屆時將邀請智庫專家問題給出答案。

相關焦點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隨著各公司年報逐漸公布,一批跨國藥企領導者的最新薪酬也隨之曝光,強生、禮來、阿斯利康、輝瑞、羅氏、諾華、GSK等跨國藥企CEO薪酬陸續公布,其中,強生CEO Alex Gorsky總薪酬最高,達25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諾華執行長Vas Narasimhan年度總薪酬強勢增長59%,羅氏執行長Severin Schwan由於公司薪酬計算方式改變與上年基本持平
  • 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這三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名前3   從年報來看,17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在前3的分別是強生、羅氏和輝瑞。   2020年1月,強生公布財報顯示,公司2019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51.1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增長0.59%。
  • 各大藥企CEO年薪公布|薪酬|阿斯利康|schultz|執行長|藥企
    來源/醫藥時間一眾藥企大佬,薪酬公布了2019年各大跨國藥企CEO年薪已陸續出爐:強生CEO Alex Gorsky 拔得頭籌,年薪超過2500萬美元;梯瓦 CEO Kare Schultz 由昔日榜首,降到第八;羅氏的CEO Severin Schwan收入也略微下降,位於第七。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10大MNC藥企Q3財報出爐:輝瑞、諾華、羅氏、禮來、諾華……10月開始,全球製藥領域巨頭們陸續發布了其2020年Q3業績報告!截止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有10家MNC藥企公布了Q3「成績單」:賽諾菲、禮來、吉利德、GSK、默沙東、諾華、輝瑞、渤健、羅氏、強生。
  • 藥企漲薪了!默沙東、輝瑞、楊森等調薪,行業漲幅超10%
    不僅僅是默沙東,據健識局了解,拜耳、輝瑞、阿斯利康等多家跨國藥企近期都紛紛調整了薪酬方案。事實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公司的銷售額都受到了部分程度的影響。然而,醫藥已長期被視為抗周期性行業。不過,新冠疫情全球發酵,多國股市震蕩,醫藥行業也將面臨缺少充沛的現金流以及平穩的發展環境等問題,亦有可能小範圍出現降薪或裁員。事實上,在中長期的表現來看,不少業內人士均看好醫藥產業的發展。天風證券認為,在新冠疫情結束之後,我國有望加強醫療衛生的投入,創新仍然是醫藥行業的核心發展方向。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這家出手如此闊綽的跨國藥企,對於普通公眾可能默默無聞,但在中國醫藥圈卻是實至名歸的業績老大。年報數據顯示,阿斯利康2019年營收收入為243.84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佔到阿斯利康全球總收入的20.7%。近年來,中國已成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場,佔全世界銷售額比重約20%。
  • 強生、輝瑞、諾華、阿斯利康等宇宙級藥企轉型的6個方向
    此外,阿斯利康(AstraZeneca)早在2016年就上線了APP AZhelps幫助病人管理用藥。AZhelps是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美國iOS 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中推出的免費APP。
  • 艾爾健、阿斯利康:我們不會逃離中國
    跨國藥企增速放緩,業績滑落,不時爆出裁員、撤回研發中心等新聞,甚至康德樂都要退出中國了,相比於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將近20%的增度,現在的中國市場,對於跨國藥企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嗎?帶著業界的疑問,近日賽柏藍訪問了幾位藥企高管。
  • 17家跨國藥企揭曉2019年成績單!羅氏碾壓輝瑞,拜耳強勢增長
    2019年,國際製藥行業「熱鬧非凡」,整合、剝離、併購、重組不斷,過往的現金流產品相繼專利到期,新的品種開始嶄露頭角,新舊交替的場景在全球大藥企中不斷上演。 又是一年年報季。跨國藥企巨頭們紛紛公布2019年的成績單。E藥經理人整理出其中的17家有代表性的藥企。
  • 阿斯利康,巨資收購知名藥企
    昨日晚間(12月13日),阿斯利康官網首頁,掛上了醒目的消息,宣布阿斯利康、亞力兄製藥(Alexion Pharmaceuticals)已就阿斯利康收購亞力兄製藥事宜達成最終協議,收購總價值是390億美元。
  • 2020年Q1跨國藥企Top5變局:輝瑞(PFE.US)暫居第三,百時美施貴寶(B...
    要聞 2020年Q1跨國藥企Top5變局:輝瑞(PFE.US)暫居第三,百時美施貴寶(BMY.US)擠進第五 2020年5月12日 20:08:38 智通財經網
  • 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1991年,劉勇軍作為高級科學家加入跨國製藥公司法國裡昂先靈葆雅,1997年加入先靈葆雅旗下美國生物技術公司DNAX研究所擔任主任科學家。2002年,他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聘為Vivian Smith傑出講席教授、免疫學系主任和癌症免疫研究中心(CCIR)創始主任。
  • 新冠疫苗有效率70%-95%,輝瑞、阿斯利康、莫德納哪家強?
    >三家企業都公布了新冠疫苗有效性數據,但是,一款觸手可及的「好疫苗」,還需要考慮儲運方便、安全性優、保護力持續時間長等多重因素本文 2772字,閱讀全文約5分鐘文 | 趙天宇 孫愛民2020年11月23日,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的新冠疫苗
  • 390億美元併購後,阿斯利康(AZN.US)在罕見藥領域藥企中實力幾何?
    12月12日,阿斯利康(AZN.US)與Alexion Pharmaceuticals(ALXN.US)宣布已就阿斯利康收購Alexion達成最終協議。從交易規模上看,此次併購金額達390億美元,是2020年以來最大的生物製藥交易。從併購的領域看,這是繼武田(TAK.US)以624億美元收購罕見病藥物公司夏爾(SHPG.US)之後,跨國藥企又一次重金押注罕見病領域。
  • 西安楊森首次探索網際網路醫院 跨國藥企爭相布局數位化醫療打通患者...
    實際上,除了西安楊森外,阿斯利康、禮來製藥等也在通過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布局打通患者服務端。就在不久前,諾華製藥(中國)也與1藥網共同宣布「銀聚未來-銀屑病患者管理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將積極探索在「網際網路+銀屑病」領域的合作新模式。
  • 跨國藥企的2020年數位化變革之路
    以上數據表明,在前些年數位化技術在醫療行業發展還不算成熟的時期,跨國藥企主要通過與相關數位技術公司進行合作,進行國內外相關智慧醫療平臺的搭建以及內部的數位化升級。在網際網路醫療及數字療法方面,跨國藥企也進行了不少嘗試。
  • 全球最大藥企輝瑞(PFE.US)170年簡史:它帶給人類的,不止是偉哥和...
    不過,多元化帶來的另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到了1970年代,藥企的研發支出被顯著壓縮。輝瑞在這時候迎來了一名重要的掌門人。當時新上任的輝瑞CEO Edward Pratt強烈支持研發,而在他擔任輝瑞CEO的20年間,輝瑞正式從多元化的製造業公司,轉變成了一家基於研究的藥企。Edward Pratt把研發預算從銷量的5%,提高到了15-20%。
  • 衛生事件下的國外藥企:8家企業暫停關鍵性臨床試驗、3家企業推遲...
    「禮來:首家叫停臨床試驗的大型跨國藥企3月23日,禮來公司(LLY.US)宣布:由於衛生事件爆發,公司決定延遲啟動大多數新研究計劃,並暫停大多數正在進行中的臨床研究。已入組的患者將繼續進行臨床試驗,暫停招募新患者入組。禮來首席醫學官Tim Garnet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決定旨在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讓醫生更多地集中精力抗擊衛生事件。
  • 禮來、輝瑞、羅氏紛紛布局 基因療法能否為這種罕見病帶來曙光?
    (DMD)基因療法的布局,成為研究該領域為數不多的藥企之一。其實在禮來之前,輝瑞是最早布局DMD的製藥巨頭之一,早在2016年輝瑞就收購了基因編輯公司Bamboo Therapeutics用於DMD領域新藥的研發。但直到今年5月份,輝瑞的研發進程才有了新進展。此外,Sarepta Therapeutics也正在研究針對DMD的基因療法SRP-9001,目前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 禮來與Asahi Kasei達成4.1億美元授權協議,獲得慢性疼痛新藥
    1月28日,禮來與日本Asahi Kasei製藥公司宣布一項許可協議,禮來將從Asahi Kasei獲得AK1780的獨家權利。AK1780是一種口服生物可利用的P2X7受體拮抗劑,最近完成了1期單次和多次遞增劑量和臨床藥理學研究。P2X7受體一直與神經炎症有關,這是多種慢性疼痛的驅動力。根據協議條款,禮來將負責AK1780未來的全球開發和監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