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國藥企2019年報,看未來醫藥行業研發趨勢

2020-11-24 中國製藥網

  【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這三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名前3
 

  從年報來看,17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在前3的分別是強生、羅氏和輝瑞。
 

  2020年1月,強生公布財報顯示,公司2019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51.1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增長0.59%。公司四季度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40.10億美元,同比增長31.82%,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下降1.73%。
 

  同月,輝瑞公告顯示,在2019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18億美元,下降1%。從細分業務來看,生物製藥業務全年總營收為394億美元,增長8%;普強業務收入達102.33億美元,下跌16%,但中國市場營收增長7%;消費者保健業務下跌40%,收入為20.98億美元。
 

  2月,瑞士製藥巨頭羅氏公布了2019年業績報告,全年銷售額614.6億瑞士法郎(約634.5億美元),以固定匯率計算同比增長9%。製藥業務同比增長11%至485.1億瑞士法郎,診斷業務也增長3%,銷售額達129.5億瑞士法郎。
 

  從跨國藥企研發投入,看行業未來研發趨勢
 

  事實上,從各大藥企年報中很明顯可以發現,這些全球頭部藥企取得龐大市場規模是建立在不斷研發創新基礎上的,不僅研發水平較高,研發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19年17家核心藥企平均研發費用率為20%,總體較前三季度提升3%。其中,佔比高的前三的企業是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和禮來,分別為60.59億美元、58.91億美元、56億美元。
 

  2019年阿斯利康的研發費用率處於首位,研發費用為60.59億美元。公司短期內研發仍然聚焦已上市品種的適應症拓展,其中包括PD-L1、PARP抑制劑等,長期來看,公司臨床二期項目中以First-in-Class的小分子藥為主,疾病領域以腫瘤為主。小分子藥物研發周期及費用投入普遍高於生物藥,而腫瘤品種成功概率相對較低,因此阿斯利康研發費用率相對較高。
 

  由頭部跨國藥企的業績和研發投入之間關係可以發現,研發投入是驅動專利藥物市場發展的核心因素。而根據這些藥企當前核心的研發產品還可以看出當前的研發趨勢,主要集中在市場需求量大的腫瘤、自身免疫、消化代謝(糖尿病)、抗感染性疾病(HIV,全身抗感染)等領域。
 

  實際上,這從近兩年來跨國藥企加碼中國新藥上市計劃也可以看出。據了解,禮來未來7-10年將在中國上市40個新藥和新適應症,集中在腫瘤、免疫、糖尿病、疼痛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諾和諾德計劃今後的7-8年時間裡,將十個創新藥物帶到中國;諾華在2019年到2023年之間,預計會在中國提交50個新藥申請;未來五年阿斯利康將有55個新的產品和適應症引進到中國;2025年賽諾菲將引入30多種新藥和疫苗;2026年,羅氏在中國將會有40個新藥/適應症申報上市。

相關焦點

  • 展望2020,中國醫藥行業的十大發展趨勢預測
    【製藥網 市場分析】2019年已經過去。帶量採購擴圍、新版醫保目錄談判、醫保控費......在這些醫改政策影響下,2019年有一批藥企退出,行業格局發生大變革…如今已經進入2020年,政策改革邊際影響降低,醫藥行業新篇章有望開啟。醫藥市場的競爭是否會更加激烈?跨國藥企的發展勢頭如何?創新藥領域投融資情況是否良好?
  • 跨國藥企的2020年數位化變革之路
    這些足跡遍布全球的跨國藥企正在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電子數據採集等技術和平臺,加速藥物研發的效率,加速臨床試驗的進程,拉近與醫生、患者之間的關係,全面革新製藥業務的流程。 通過了解醫療行業的跨國精英企業戰略布局,或許能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醫療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 跨國藥企怎麼了?
    來源:E藥經理人步入2019年僅半個月就已經陸續有三家大型跨國藥企宣布裁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跨國藥企2019年的主基調。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以及戰略架構調整成為了對外宣布的裁員主要原因,但更深層次是整個產業格局的劇烈變動。2019年跨國藥企的壞日子來了嗎?在中國的表現又將如何?
  • 我國醫藥外包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作者:創新服務研究隨全球醫藥外包轉移及國內外包需求釋放,我國醫藥外包未來成長空間較大,行業呈現「一超多強、兩極分化」格局,CMO成長迅速且以化學藥為主,國內具備國際資質認證的CRO企業是國內外藥企進行藥品全球化布局的首要選擇。
  • 【熵周刊】醫藥行業增速放緩 國內藥企頻扮「接盤俠」
    GDP增速下行、醫保控費趨嚴,醫藥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是長期趨勢。根據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今年上半年的整體經濟走勢為6.7%,到了年終或將降到6.3%至6.5%左右,呈向下趨勢。此時,單個流通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差,通過抱團或併購來增強規模優勢將是一條較為穩妥的路,其中華潤藥業就計劃將90億的募資用於流通併購。上周,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再次將旗下業務進行出售。
  • 17家跨國藥企揭曉2019年成績單!羅氏碾壓輝瑞,拜耳強勢增長
    2019年,國際製藥行業「熱鬧非凡」,整合、剝離、併購、重組不斷,過往的現金流產品相繼專利到期,新的品種開始嶄露頭角,新舊交替的場景在全球大藥企中不斷上演。 又是一年年報季。跨國藥企巨頭們紛紛公布2019年的成績單。E藥經理人整理出其中的17家有代表性的藥企。
  • 2020年Q1跨國藥企Top5變局:輝瑞(PFE.US)暫居第三,百時美施貴寶(B...
    2020年4月底,在公共衛生事件之下,跨國藥企紛紛亮出各自第一季度的成績單,從財報可以看出:大型藥企在2020年Q1的日子並沒有外界想像中那麼難過。醫藥行業銷量迎來小高潮,一方面群眾大量囤積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另一方面公共衛生事件導致疫苗等藥品需求增強。
  • 負債2400萬,這家上市公司投的醫院破產了;13家跨國藥企超2700億...
    29種抗菌素、6種抗癌藥帶量採購結果公布;中藥材價格飆升最高漲幅達116.7%;47家企業口罩不合格;國藥集團邁向5000億時代;華東醫藥2019年工業收入首破百億;首款國產HPV疫苗5月起可預約接種:329元/針;基層醫生漲薪潮來了;13家跨國藥企超2700億美元市值蒸發;多款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被亮紅燈;新冠肺炎DNA疫苗INO-4800美國1期試驗完成受試者招募。
  • 生物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研究:行業高增長期,把握兩大發展方向
    國內創新研發絕對投入量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幾年已呈現出較高 增速。據統計 2013 年以來,國內上市藥企研發投入絕對量一直遠低於美國。 直至 2019年,國內上市藥企累計研發投入僅有 205億元,而同期美國這一數據 高達 852 億美元。
  • 2020年中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未來增長空間...
    但是與美國、法國等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存在較多痛點。例如由於開發海洋藥物的周期更長、成本更高,對於藥企而言,開發海洋藥物的風險比其他藥物更大。國際上藥物研發周期一般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藥物的研發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這意味著海洋生物醫藥開發企業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另外,科技水平、資金投入、產業化瓶頸等問題制約著我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這家出手如此闊綽的跨國藥企,對於普通公眾可能默默無聞,但在中國醫藥圈卻是實至名歸的業績老大。年報數據顯示,阿斯利康2019年營收收入為243.84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佔到阿斯利康全球總收入的20.7%。近年來,中國已成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場,佔全世界銷售額比重約20%。
  • 「人工智慧+醫藥研發」產業研究
    2019年,我國醫藥市場規模突破16000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17523億元。2015-2020年,我國醫藥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7.5%。  (二)醫藥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我國起步較晚處於發展初期  從整體上來看,全球醫藥研發總支出呈不斷上升趨勢,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6%。
  • 2020-2026年中國醫藥研發外包(CRO)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趨勢...
    隨著跨國製藥公司研發中心紛紛到中國「安營紮寨」,中國醫藥研發的產業鏈日益成熟,**年我國CRO市場將達350億元。  **-**年中國CRO行業市場規模分析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醫藥研發外包(CRO)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趨勢分析報告認為,截至**,世界醫藥外包業務正呈現出全球化增長趨勢。
  • 強生、諾華、輝瑞等跨國藥企CEO年薪大比拼 誰增長最快
    隨著各公司年報逐漸公布,一批跨國藥企領導者的最新薪酬也隨之曝光,強生、禮來、阿斯利康、輝瑞、羅氏、諾華、GSK等跨國藥企CEO薪酬陸續公布,其中,強生CEO Alex Gorsky總薪酬最高,達25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諾華執行長Vas Narasimhan年度總薪酬強勢增長59%,羅氏執行長Severin Schwan由於公司薪酬計算方式改變與上年基本持平
  • 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我國的生物創新藥企要趕上國際創新的腳步,需要引進國際頂尖人才——信達生物此次換帥,就是其中一個縮影。信達生物,總裁換任10月15日,信達生物宣布,任命生物醫藥行業世界著名科學家劉勇軍博士為集團總裁。劉勇軍簡歷顯示,其深耕生物醫藥行業超過
  • 2021年中國醫藥行業的3大趨勢預測
    【製藥網 市場分析】2021新的一年已經開啟,這一年裡,中國醫藥行業將會呈現出哪些發展趨勢呢?結合醫藥政策和醫藥行業環境來看,在集採、醫保談判、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影響下,新特藥產業或進一步發展;備受關注的PD-1適應症之爭會變得激烈;更多生物醫藥類公司或湧向科創板……
  • 2019年醫藥行業發展展望
    2019年醫藥行業政策趨勢預測一、支持醫藥行業發展創新,為新藥研發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滿足廣大群眾迫切用藥需求,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加速國內外抗癌 藥、創新藥上市。
  • 2019年醫藥行業十大熱點話題
    作者:三耳2019年,對於中國醫藥行業企業、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4+7、醫保控費、稅務核查、執業藥師掛證整治、DRGs付費等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醫藥行業高毛利在流失,洗牌在加劇,一批企業註銷、裁員、停產,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如何去定義2019年的醫藥行業,它的關鍵詞又是什麼?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本文將從藥企營收狀況、拳頭產品的表現及2021年的發展預測等方面進行梳理,希望通過這些份「成績單」,幫助醫藥人更好地了解全球醫藥行業動態。另外,強生宣布,當前新冠疫苗還是優先事項,但其他新藥和新研發項目仍在繼續。
  • 4+7未中標藥企:大跌、血戰,還是拱手讓人?
    這家拒絕大王邀請的大型本土藥企在這輪「4+7」帶量採購中落標,如果說,所有中標企業都是「慘勝」的話,那麼落標企業就是「慘上加慘」。不僅僅是在11個試點城市中50%市場的「拱手讓人」,還要面對由此造成的資本市場劇烈動蕩。2018年12月6日當天,醫藥板塊應聲大跌,醫藥製造行業指數下跌2.66%,A股中20隻股票跌幅超過5%,申萬醫藥生物板塊市值蒸發近1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