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網 行業動態】開年後,全球頭部跨國藥企陸續發布年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統計的17家跨國藥企2019年合計業務收入就超過4800億美元。
這三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名前3
從年報來看,17家跨國藥企2019年業績排在前3的分別是強生、羅氏和輝瑞。
2020年1月,強生公布財報顯示,公司2019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151.19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增長0.59%。公司四季度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40.10億美元,同比增長31.82%,營業收入為820.59億美元,同比下降1.73%。
同月,輝瑞公告顯示,在2019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18億美元,下降1%。從細分業務來看,生物製藥業務全年總營收為394億美元,增長8%;普強業務收入達102.33億美元,下跌16%,但中國市場營收增長7%;消費者保健業務下跌40%,收入為20.98億美元。
2月,瑞士製藥巨頭羅氏公布了2019年業績報告,全年銷售額614.6億瑞士法郎(約634.5億美元),以固定匯率計算同比增長9%。製藥業務同比增長11%至485.1億瑞士法郎,診斷業務也增長3%,銷售額達129.5億瑞士法郎。
從跨國藥企研發投入,看行業未來研發趨勢
事實上,從各大藥企年報中很明顯可以發現,這些全球頭部藥企取得龐大市場規模是建立在不斷研發創新基礎上的,不僅研發水平較高,研發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19年17家核心藥企平均研發費用率為20%,總體較前三季度提升3%。其中,佔比高的前三的企業是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和禮來,分別為60.59億美元、58.91億美元、56億美元。
2019年阿斯利康的研發費用率處於首位,研發費用為60.59億美元。公司短期內研發仍然聚焦已上市品種的適應症拓展,其中包括PD-L1、PARP抑制劑等,長期來看,公司臨床二期項目中以First-in-Class的小分子藥為主,疾病領域以腫瘤為主。小分子藥物研發周期及費用投入普遍高於生物藥,而腫瘤品種成功概率相對較低,因此阿斯利康研發費用率相對較高。
由頭部跨國藥企的業績和研發投入之間關係可以發現,研發投入是驅動專利藥物市場發展的核心因素。而根據這些藥企當前核心的研發產品還可以看出當前的研發趨勢,主要集中在市場需求量大的腫瘤、自身免疫、消化代謝(糖尿病)、抗感染性疾病(HIV,全身抗感染)等領域。
實際上,這從近兩年來跨國藥企加碼中國新藥上市計劃也可以看出。據了解,禮來未來7-10年將在中國上市40個新藥和新適應症,集中在腫瘤、免疫、糖尿病、疼痛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諾和諾德計劃今後的7-8年時間裡,將十個創新藥物帶到中國;諾華在2019年到2023年之間,預計會在中國提交50個新藥申請;未來五年阿斯利康將有55個新的產品和適應症引進到中國;2025年賽諾菲將引入30多種新藥和疫苗;2026年,羅氏在中國將會有40個新藥/適應症申報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