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周刊】醫藥行業增速放緩 國內藥企頻扮「接盤俠」

2020-12-06 健康界

本期關鍵詞:阿斯利康、基因測序、亞洲製藥、復星醫藥、華潤醫藥、醫保

閱讀提示:本期收錄9條,共計2571字,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或許是資本寒冬真的已經到來,過去一周醫健領域的投融資事件略有減少。GDP增速下行、醫保控費趨嚴,醫藥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是長期趨勢。根據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今年上半年的整體經濟走勢為6.7%,到了年終或將降到6.3%至6.5%左右,呈向下趨勢。此時,單個流通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差,通過抱團或併購來增強規模優勢將是一條較為穩妥的路,其中華潤藥業就計劃將90億的募資用於流通併購。

上周,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再次將旗下業務進行出售。而從年初至今,阿斯利康旗下產品在部分地域的商業許可權已經有了6次出售交易,同時也有多家國內藥企作為接盤俠出現在了跨國藥企業務剝離的事件中。從側面看,跨國製藥巨頭們加快非核心業務的剝離,無外乎想儘快降低運營成本,更好的在經濟下行趨勢下進行業務整合和轉型。不過,對於國內藥企來說,其中的確蘊含著許多待挖掘的機會。

另外,相對傳統領域來說,基因測序等領域可謂是「當紅炸子雞」,代表了醫療行業發展的趨勢,因此依舊勢頭穩健,不受行業形勢影響。而網際網路醫療作為新的概念,帶著網際網路時代的標籤。雖然至今為止仍未有一個確實可行的模式,但通過部分企業不斷的試錯,目前網際網路醫療逐漸朝著「線上+線下」的方向發展,試圖打通服務閉環。

以下為健康界本期(10月10日—10月16日)整理收錄的投融資資訊:


1.愛問醫生獲微博千萬天使投資

愛問醫生於近日獲得微博數千萬級天使投資。此次增資之後,愛問醫生將進一步擴大合作對象數量,計劃到明年中旬,將合作醫生及醫生集團數量擴大到10萬人。

據悉,愛問醫生是新浪微博在醫療健康、中醫養生領域的官方運營方,在醫生和患者之間搭建在線諮詢平臺。患者可在微博上找到合適的醫生,進行健康圖文諮詢、預約掛號等。為醫療垂直領域用戶提供「醫生診室」,並利用微博及其它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內容分發,通過內容吸引患者,並實現從內容到服務,到線下預約,到線下服務的閉環。

2.三生製藥6.7億接盤阿斯利康糖尿病產品

10月11日,三生製藥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香港三生與阿斯利康籤訂獨家許可協議,獲得後者糖尿病領域的4款產品,獨家許可期限為20年。

此前,阿斯利康一直在出售一些業務,交易金額高達20億美元。此次阿斯利康與三生製藥的交易為近期第三起:10月7日,阿斯利康以3.3億美元將旗下鼻噴霧Rhinocort Aqua在美國的權益賣給強生子公司,將重度性潰瘍性腸炎在研藥物以13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艾爾建。

這起金額並不算大的商業合作,反映出了在華跨國藥企和本土製藥企業在新常態下的不同的突破路徑。

3.和美醫療擬投資6400萬元建新婦產醫院

10月11日,和美醫療(01509)發布公告,該公司附屬和美醫療管理與上海美迪亞醫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三名屬獨立第三方的個人訂立一份合作協議,將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合作共同設立及營運新婦產醫院。

根據合作協議,新醫院的初始註冊資本為人民幣8000萬元。該公司將按合作協議各方將另行釐定的利率向新醫院提供人民幣6400萬元的貸款。作為貸款的抵押,合作夥伴同意向和美醫療管理授出新醫院合計80%股權的質押。

4.序康醫療完成B輪1.5億融資

10月11日,序康醫療宣布完成人民幣1.5億元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深圳新產業創投領投,國科嘉和、通和資本、越秀產業基金以及海利生物(603718.SH)等機構共同投資。本輪融資將有助於序康醫療及旗下億康基因進一步加速產業布局,推進基於MALBAC平臺的技術研發和臨床服務及產品的上市。

據悉,序康醫療是一家以單細胞測序平臺技術為核心的醫療技術服務商。2014年9月,全球首例使用MALBAC技術進行胚胎篩選的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

5.金石東方跨界重組,擬21億收購「快克」之父

10月12日,金石東方發告復牌。重組後金石東方及其全資子公司成都金石擬以21億元購買亞洲製藥100%股權。

根據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亞洲製藥的業績並不理想。此次被收購,對於亞洲製藥來說可以更好的拓寬渠道,整合資源。

根據重組方案,亞洲製藥的股東包括復星醫藥產業。此次交易,復星醫藥產業將獲得1.43億的現金對價以及305.29萬股金石東方股份,合計對價2.14億元。

6.華潤透露8位基礎投資者,90億募資用於流通併購

此次華潤醫藥上市,引入了中國人壽集團、安邦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恆建國際投資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國誠通控股公司等8名基石投資者,總共認購9.16億美元股份。按招股區間的中間價格計算,基石投資佔到此次發行總額的50%。

據其招股書指出,華潤醫藥業務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別是製藥、醫藥分銷和醫藥零售。2016年上半年,華潤醫藥製藥業務營收為122.24億港元,醫藥分銷業務營收為636.68億港元,醫藥零售業務營收為19.22億港元。

按照2015年的收益計算,華潤醫藥是國內第一大非處方藥製造商、第二大醫藥製造商和第二大醫藥分銷商。

7.海虹控股25億元加碼醫保智能審核

海虹控股10月15日發布公告,擬募資25億元投向實時智能審核平臺建設項目。該項目是為了藉助平臺、地方醫保機構,通過規則性、臨床性控費引擎,檢查出當地醫院不合理的醫療行為,以及醫院將有可能面臨先行墊付費用無法收回的風險。同時可以給醫院提供實時智能審核相關的服務,將醫院端與醫保端對接,通過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後審核形成有效的控費,降低醫院醫保報銷失敗的風險。

此次海虹控股投資實時智能審核平臺建設項目就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其PBM業務。PBM即藥品福利管理,最早出現於美國,是基於患者就診數據的採集分析,藥品處方審核等對整個醫療服務流程進行管理和引導。提供該服務的企業一般是介入保險機構、製藥商、醫院和藥房間,進行監督管理和協調。PBM業務可以達到對醫療服務有效的監督、控制醫療費用的支出,以及促進治療效果。

8.銳翌生物獲四千萬元pre-A輪融資

日前,銳翌生物宣布成功完成四千萬pre-A輪融資,由深圳松禾創新資本領投,杭州貝殼創投基金和北京天合永信跟投。本輪融資將用於產品的優化及升級,高端人才的引進及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建設。

銳翌生物擁有銳翌基因、銳翌醫學和銳翌農業三大品牌。其中銳翌基因立足上海,主要提供高通量測序及個性化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包含微生物基因組測序分析、擴增子測序分析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等。

(以上數據來源於公司公告、媒體報導等公開渠道。本文所刊信息僅供參考,健康界不保證其準確性與完整性。由於信息收集有限,熵周刊整理收錄的投融資資訊只涉及部分企業,如您的企業有新的投融資、上市等重大消息,請發郵件至zhangyizhong@hmkx.cn。)

相關焦點

  • 恆瑞增速放緩背後:醫藥首富夫妻的路徑依賴|稜鏡
    在福布斯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富豪排名中,鍾慧娟以152億美元的身價排名全球富豪第75位,國內醫藥行業第1位;孫飄揚以141億美元排名全球富豪第91位,國內醫藥行業第二位。從2000年上市到突破千億市值,恆瑞醫藥耗時16年;而後,恆瑞市值節節攀升,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直至今年6月22日,一度站上5000億元。
  • 吸入製劑國內藥企崛起大潮即將到來,誰家被看好?
    【製藥網 行業動態】吸入給藥具有起效快、吸收迅速、副作用小等優勢,其中哮喘和COPD吸入製劑領域臨床需求非常大。由於吸入製劑的仿製壁壘高、審評審批嚴格、產業化投入高,目前在國內的吸入製劑市場上,超過90%被跨國製藥巨頭壟斷。國內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也主要被外資藥企佔據。數據顯示,國內哮喘和COPD用藥市場約170億元。
  • 下一站,醫藥行業的紅利在哪裡
    國內專利藥銷售額佔比低原因如下:1)國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上市品種很少;2)IND/NDA審評速度慢,國外創新藥無法在歐美獲批後快速進入中國市場;3)醫保目錄更新較慢,影響放量速度。而這些因素都在發生根本變化,未來國內專利藥(創新藥)有巨大成長空間。隨著海外高端人才回流,以恆瑞醫藥等傳統大型藥企和以百濟神州等新興生物醫藥企業的崛起,中國醫藥創新能力近年來大幅增強。
  •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2019年醫藥行業發展報告》 明年醫藥製造業固定...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韓靜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發布《2019年醫藥行業發展報告——展望篇:嚴控費、降藥價,創新藥、優質仿製藥將脫穎而出》(下稱《報告》),《報告》展望,2019年醫藥行業投資增速將繼續上升。
  • 2019年醫藥行業發展展望
    2018年醫藥市場供求特徵一、醫藥行業生產動能下降,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2018年以來,在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全面推進、化學藥品註冊新分類改革方案初步實施、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流程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醫藥企業研發成本加大,大部分企業受到了衝擊,生產動能有所下降。
  • 【熵周刊】醫健領域現「聯姻」熱潮 洗牌後行業將迎資本大戰
    4.復星醫藥與南華附二共建專科醫院9月6日,復星醫藥與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籤署《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擬參與南華附二東院混合所有制醫院建設及未來合作規劃。這是有中國醫藥零售「西北王」之稱的眾友健康繼用創新的併購方式一次性狂攬30多家連鎖企業十幾億銷售規模之後,在行業爆出的又一重磅新聞。2015年,眾友健康憑藉創新的併購發展模式,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快速併購整合了陝、甘、寧、青、新30餘家連鎖藥店企業,迅速成長為年營業收入25.6億元、門店數800多家的行業領先企業,2016年總營業收入預計可達35億元。
  • 我國醫藥外包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作者:創新服務研究隨全球醫藥外包轉移及國內外包需求釋放,我國醫藥外包未來成長空間較大,行業呈現「一超多強、兩極分化」格局,CMO成長迅速且以化學藥為主,國內具備國際資質認證的CRO企業是國內外藥企進行藥品全球化布局的首要選擇。
  • 中國醫藥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7年)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國家加大醫療保障和醫藥創新投入,醫藥工業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規模效益快速增長。隨著「十三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相關工作提上日程,將調低醫藥工業增速目標。  市場容量  **年1-**月中國醫藥製造業增速繼續放緩,但利潤增速環比有所改善。
  • 2021年醫藥行業年度投資策略
    業績表現:好於行業平均水平 上半年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及政策的積極對衝,各板塊陸續恢復增長,但仍 有部分板塊業績承壓,其中醫藥板塊延續了其持續穩定的增長狀態,業績增速高 於行業平均水平,好於大多數細分行業,高新技術行業板塊恢復情況較好,服務 消費行業板塊下滑幅度仍然較大,隨著非經常性因素在 2020 年的逐步消解,預計 後期有望逐步得到恢復
  • 展望2020,中國醫藥行業的十大發展趨勢預測
    帶量採購擴圍、新版醫保目錄談判、醫保控費......在這些醫改政策影響下,2019年有一批藥企退出,行業格局發生大變革…如今已經進入2020年,政策改革邊際影響降低,醫藥行業新篇章有望開啟。醫藥市場的競爭是否會更加激烈?跨國藥企的發展勢頭如何?創新藥領域投融資情況是否良好?
  • 紡織品出口增速放緩制約PTA和棉價上漲
    紡織品出口增速放緩制約PTA和棉價上漲 2008-01-18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期在生產企業減產和原油價格上漲的拉動下,國內PTA價格出現回暖勢頭
  • 淺談國內藥企的現在和未來
    來源:雪球國內醫藥企業的天花板是國際化,只有突破天花板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的大藥企。在國內混,以前還能靠仿製藥躺著賺錢,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局集採後,仿製藥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水,逼迫著藥企們去創新。於是藥企們紛紛從來錢最快、難度最小的metoo入手,搞同靶點的小分子改造,跟隨國際藥企做同靶點的生物藥,這中間一批手快的新老藥企受益。老藥企以恆瑞醫藥手最快,提前其他藥企5-10年,又搶進了PD1第一陣營;中國生物製藥運氣好,遇到安羅替尼;翰森製藥(豪森)搶了EGFR第三代抑制劑;石藥集團弄了個恩必普。
  • 恆瑞醫藥:創新藥龍頭的下一站|聚焦國內醫藥生物產業重要公司
    在全球產業鏈變革和經濟增速調整的大背景下,國內醫藥生物產業迎來新一輪結構性變局:疫情尚未結束、醫療衛生需求多元化、醫改深入、科研提速、資本追捧等特點交織,而重要企業的引領和承載作用凸顯。秉承「與好行業、好公司一起成長」的長期價值,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推出「聚焦國內醫藥生物產業重要公司:深刻變革 專業發展」主題策劃,一起探索「重要」背後的力量與堅持,責任與挑戰。
  • 醫藥行業研究與投資策略:長期的力量,醫藥正青春
    從 2020 年前三季度醫藥上市 公司業績來看,疫情穩定復工復產後醫藥行業整體業績增長速度收 正,歸母淨利潤增速大幅提升,這與公司規模效應、精細管理,降低 費用、提質增效不無關係。1.2.醫藥行業整體業績增速收正從 2020 年前三季度醫藥上市公司業績來看,疫情穩定復工復產後醫 藥行業整體業績增長速度收正,歸母淨利潤增速大幅提升,這與公司規模 效應、精細管理,降低費用、提質增效不無關係。
  • 中國醫藥醫療CIO峰會鴻翼GMP醫藥質量管理體系助藥企實現合規管理
    8月6日-7日,以「數字新基建,轉型新動能」為主題的2020中國醫藥&醫療器械CIO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蘇州中茵皇冠假日酒店舉辦,350+來自國內外一線醫藥企業信息技術相關負責人及醫藥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服務商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醫藥行業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 2019年醫藥行業十大熱點話題
    作者:三耳2019年,對於中國醫藥行業企業、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4+7、醫保控費、稅務核查、執業藥師掛證整治、DRGs付費等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醫藥行業高毛利在流失,洗牌在加劇,一批企業註銷、裁員、停產,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如何去定義2019年的醫藥行業,它的關鍵詞又是什麼?
  • 【行業研究】2020年醫藥製造行業展望
    二、行業環境  1.宏觀環境  近年來,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醫藥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亦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始終高於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工業增加值305160億元,比上年增長6.1%。
  • 藥明康德:受益於全球創新新時代,醫藥外包龍頭正在崛起
    醫藥研發外包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且增速穩定。隨著行業成熟度不斷提高,整個外包行業的增速有所放緩。但是根據Business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7年的CRO市場規模達到了431億美元,並且在過去五年內仍保持著每年10%左右的增長速度。
  • 醫藥生物行業下半年投資策略:投資主線,長受益+快復甦
    從上市公司數據來看,在 28 個申萬一級行業中,2020Q1 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總營收為 3841 億元,同比增速下滑 7.8%,但表現好於整體醫藥製造業水平和大部分行業,體現了醫藥龍頭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
  • 發展較早增速略放緩 生化診斷市場「剩者」為王
    生化診斷是IVD領域發展最早、最成熟的細分行業,根據kaloramainformation統計,2016年全球IVD市場規模650億美元,其中生化診斷市場佔比約為13%,位列第三位,複合增速4.6%,明顯慢於其他細分領域。全球範圍內來看,生化診斷行業經過激烈的競爭後,呈現「剩者為王」的競爭格局,市場份額前5的羅氏、西門子、雅培、強生、貝克曼佔據67%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