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藥企,總裁換人

2020-10-16 醫械之棧

我國的生物創新藥企要趕上國際創新的腳步,需要引進國際頂尖人才——信達生物此次換帥,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信達生物,總裁換任

10月15日,信達生物宣布,任命生物醫藥行業世界著名科學家劉勇軍博士為集團總裁。加入信達生物後,劉博士將負責集團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及國際業務等工作,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匯報。

劉勇軍簡歷顯示,其深耕生物醫藥行業超過30年,是免疫學、腫瘤學以及轉化醫學領域全球知名的科學家,在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和全球頂尖製藥企業研發部門擁有豐富的工作經歷。

1991年,劉勇軍作為高級科學家加入跨國製藥公司法國裡昂先靈葆雅,1997年加入先靈葆雅旗下美國生物技術公司DNAX研究所擔任主任科學家。2002年,他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聘為Vivian Smith傑出講席教授、免疫學系主任和癌症免疫研究中心(CCIR)創始主任。

2011年,劉勇軍被貝勒(Baylor)研究所聘為首席科學官和貝勒(Baylor)免疫研究所所長。在學術界工作10餘年後,劉博士於2014年被阿斯利康旗下全球生物製藥子公司Medimmune聘為首席科學官和全球研究負責人。加入信達生物之前,劉博士於2016年至2020年期間擔任賽諾菲全球研究負責人。

據悉,任職期間,劉勇軍在多個治療領域取得了斐然的工作成就。尤其在腫瘤和免疫兩個生物製藥核心領域中,大幅提升藥物研發能力,全面豐富早期創新管線。

對此,信達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俞德超博士表示:劉博士的經歷與信達生物研發全球First-in-Class管線的戰略目標十分契合。我們相信劉博士的加入將助力信達生物進一步加強內部研發與創新能力,搭建全球研發平臺和國際化研發團隊,開發出更多具有全球First-in-Class潛力的創新品種,深化產品鏈價值,加快信達創新的步伐。

「創新」,最醒目的標籤

資料顯示,成立於2011年的信達生物,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用於治療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在香港上市——「創新」是這類生物製藥企業身上最醒目的標籤,因此該原則也貫穿在其對高管選擇的側重上——有豐富的研發背景,工作內容專注於對研發和管線戰略的布局。

在成功推出2019年首款PD-1產品信迪利單抗後,信達生物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並創造了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同時淨虧損從2018年的58億收窄至2019年的17億人民幣。

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創新生物藥企,信達生物建立起了一條包括23個新藥品種的產業鏈,覆蓋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有6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4個產品(信迪利單抗注射液,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生物類似藥)獲得NMPA批准上市;4個品種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5個產品已進入臨床研究。

其中,信迪利單抗已於2019年11月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成為唯一一個進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的PD-1抑制劑,目前已進入快速放量階段。

某種程度上,信達生物正沿著傳統生物藥企的軌跡慢慢發展壯大:這類生物製藥企業,有著優良的在研品種和明確的商業前景;在起初階段,由於產品研發周期長,收入和利潤兌現緩慢,需要較多的風險投資,也處於持續虧損中;但如果開始商業化,則就進入了快速放量和利潤變現的過程——創新藥的競爭少,降價壓力小,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會填補因投入巨額研發費用而造成的虧損。

優質人才流動

資料顯示,自2018年以來,多家跨國藥企都加入到裁員、換帥和戰略調整的大軍中,到了2019年,趨勢更是有增無減。這則給了本土藥企尤其是創新藥企一定的機會,趁機吸納高端人才。廣闊的施展空間和「不差錢」的本土創新藥企對跨國藥企中很多高級別本土管理者產生強大吸引力。

吳曉濱就是典型的案例:他是第一位擔任跨國製藥企業中國區掌門人的本土人士,先後在惠氏製藥、輝瑞中國擔任CEO一職,業內曾有評論認為他是執掌跨國藥企最成功的中國人,最終他看中了中國的醫藥創新工業的前景,加入百濟神州。

從薪水情況來看,很多生物技術公司,都通過高薪酬來吸引吳曉濱這樣的頂級人才。

根據此前的券商中國報導,2018年,百濟神州收入1.98億美元,虧損6.74億美元,支付給董事長兼執行長歐雷強的薪酬是2789.58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88億),支付給總裁吳曉濱的薪酬是2154.9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5億)。

這意味著我國的生物創新藥企要趕上國際創新的腳步,需要引進國際頂尖人才——這需要一流的薪資待遇才能做到。

業內曾有觀點認為,中國的biotech有希望成為全球優質的biotech,也有可能變成優秀的製藥企業。產品的研發、銷售體系的建立、以及管理機制的建立均在摸索中前進,而優秀人才的流入,就是第一步。

相關焦點

  • 阿斯利康,巨資收購知名藥企
    事實上,對罕見病藥企產生興趣的跨國巨頭藥企不止阿斯利康一家。2019年1月8日,武田製藥宣布完成對夏爾公司(以下簡稱「夏爾」)的收購,這一醫藥界經典收購戰塵埃落定,據了解,夏爾是一家以研發生產罕見病藥物的生物製藥企業,總部位於愛爾蘭的都柏林。
  • 藥師幫牽手斯利安,百強藥企加速觸網
    回顧疫情期間,交通物流受阻,社會經濟活動一度近乎停擺,不少藥企的營銷推廣工作面臨擱淺;傳統供應鏈上下遊之間供需信息傳導機制不暢的積弊在疫情下進一步凸顯,一時間,藥企們紛紛轉戰線上營銷。6月18日,醫藥界也迎來了總裁直播,眾生藥業董事長、集團總裁陳永紅親臨藥師幫「618嘉年華直播間」,創下了60分鐘內銷量突破
  • 多家知名藥企止咳藥被指含硫磺成分 檢測標準缺失
    報導稱,包括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等5家知名藥企的部分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不僅危及患者健康,還會影響藥效。  據該報導介紹,上述藥品成分中均含有浙貝這一中藥材原料,它可能是造成藥品含硫磺量較大的原因。另外報導還披露,目前在中藥材市場上,有不少用硫磺燻蒸的浙貝在銷售。那麼,報導中提到的「浙貝」當中是否真的含有硫磺呢?
  • Substitution——換人的歷史
    今天歷史考究說第一次使用換人的世界大賽,是1954年世界盃。但實際上,根據紀錄,換人其實有超過170年的歷史了——早在19世紀50年代,伊頓公學的內部足球賽上,但有學生缺席時,替補球員可以在最後時刻徵召入場。
  • 藥師幫聯手西安楊森發力直播,藥企實現終端「0距離」觸達
    西安楊森總裁Asgar認為,零售終端對中國醫療系統而言是尤為關鍵的一環,更重要的是,患者信任他們對最優產品的建議。「我們連結了下遊30多萬家活躍的零售藥店、基層診所,一方面,這些終端用戶能夠通過平臺安全快捷地獲得優質低價藥品,從而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藥企廠牌則可以通過平臺直播,以一種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渠道直達零售終端,也為他們更好地服務基層患者帶來了便利。」
  • 多家知名藥企止咳藥檢出硫磺成分 長期服用危害肝腎
    東方IC 資料  日前,記者接到投訴反映,由於使用了用硫磺燻蒸過的浙貝作為原料,很多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雲南白藥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或涉其中。記者趕赴浙江、安徽等地調查發現,硫磺燻蒸浙貝猶如醫藥行業的「三聚氰胺」,已經成為中藥材行業的潛規則,而有關檢測標準的缺失則讓這一潛規則發展成為「明規則」。
  • 知名醫藥企業牽手中國夥伴為「雙循環」新格局注入活力
    丹麥藥企諾和諾德供圖 (第三屆進博會)知名醫藥企業牽手中國夥伴為「雙循環」新格局注入活力 中新網上海11月6日電 (記者 陳靜)諾和諾德牽手微軟提升民眾對糖尿病認知;諾華製藥與微醫打造「專病一體化診療」模式;輝瑞與醫學院校共同推動醫防協同;勃林格殷格翰助力中國卒中學會推廣標準化、規範化的卒中診療流程
  • 流感防護概念第一股滿貫集團,獲知名藥企雅各臣加持提振信心
    巨無霸國企華潤醫藥與滿貫強強聯合,吸引香港龍頭非專利藥供應商雅各臣等多加知名藥企看好於2019年2月,華潤醫藥透過華潤醫藥零售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滿貫集團25%已發行股本,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華潤醫藥擁有龐大銷售網絡的國企單位,為中國第五大醫藥製造商及中國第三大醫藥分銷商,在國內及其他國家經營超過850家零售藥店。
  • 華為全國招聘晶片博士 輪值董事長今起換人
    摘要 【華為全國招聘晶片博士 輪值董事長今起換人】日前記者最新華為海思招聘公眾號獲悉,華為海思已啟動2021屆博士招聘,面向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間畢業於國內外高校的應屆博士生,工作地點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東莞、武漢、西安、成都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為此,阿斯利康總裁Pascal Soriot曾放出豪言,要讓阿斯利康的銷售額在未來的十年裡翻一番,可見阿斯利康走出危機的決心。阿斯利康曾因為研發管線薄弱,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絕境中,阿斯利康開始產品創新,加大研發投入,迅速補充產品線。2016年開始,在研發管線方面布局明顯增長。
  • 調查處罰或近尾聲:GSK暫別外資藥企行業聯盟RDPAC(圖)
    本報記者 陳時俊 上海報導  今年下半年持續作為眾矢之的的英國最大藥企GSK(葛蘭素史克),其中國式調查正悄悄迎來轉折點。  10月23日,GSK中國向本報記者證實,公司已經選擇退出外資藥企在華最大的行業協會RDPAC(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葛蘭素史克認同RDPAC的目標,積極抵制賄賂和腐敗行為並支持中國的醫療改革。考慮到正在進行的調查,為避免影響RDPAC的正常工作,葛蘭素史克決定暫時主動退出RDPAC。」GSK中國表示。
  • 奧銳特:立足研發及市場優勢 力爭10年內成為國內外一流藥企
    這家成立於1998年的企業,主要從事特色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所處行業為醫藥製造業,公司主要產品為呼吸系統類、心血管類、抗感染類和神經系統類藥物,並且主要業務都來自於海外,與國內的其他藥企有一定區別。
  • 中國經濟的韌性|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丨阿斯利康:在中國,沒理由只做傳統藥企  新華網 王坤朔  中國擁抱世界,世界擁抱中國。今年是阿斯利康進入中國的第26個年頭,從最初落戶無錫時簡陋的駐華代表處,到如今啟用廣納四海之智的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用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的話說,阿斯利康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更是受益者。
  • 知名藥企原大區經理遭調查,下半年反腐已來,行賄受賄一起查
    在此前捲入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主任雷李培受賄案的多家藥企中,就有這家公司。根據相關報導,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銷售代表孔某曾先後5次行賄雷李培1.7萬元。 在雷李培受賄案的判決結果中,只有對雷李培的處罰,而沒有對行賄者的處罰。而從醫藥行賄案的處罰重點已經從受賄方轉向行賄受賄雙方的趨勢看,大區經理是否能有藥代孔某的好運氣就不一定了。
  • 國內百億藥企巨頭陷入虧損困境,葡萄糖酸鋅以後喝不到了?
    這個問題作為外行人來說,也學根本說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醫藥絕對是一個利潤較高的行業,國內很多知名藥企規模都很大,並且這些藥企每年的淨利潤也十分可觀。然而,國內有一家醫藥巨頭卻陷入了連年虧損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就是哈藥集團。說起哈藥集團,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該公司擁有諸如葡萄糖酸鋅等眾多明星產品,在醫藥市行業內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 淺談國內藥企的現在和未來
    來源:雪球國內醫藥企業的天花板是國際化,只有突破天花板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的大藥企。在國內混,以前還能靠仿製藥躺著賺錢,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局集採後,仿製藥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水,逼迫著藥企們去創新。於是藥企們紛紛從來錢最快、難度最小的metoo入手,搞同靶點的小分子改造,跟隨國際藥企做同靶點的生物藥,這中間一批手快的新老藥企受益。老藥企以恆瑞醫藥手最快,提前其他藥企5-10年,又搶進了PD1第一陣營;中國生物製藥運氣好,遇到安羅替尼;翰森製藥(豪森)搶了EGFR第三代抑制劑;石藥集團弄了個恩必普。
  • 武田製藥管線被藥企新秀海森收購,背後有怎樣的戰略新布局
    對於武田來說,剝離這些產品管線主要的目的包括兩方面:1、戰略聚焦武田製藥一直是全球最知名的罕見病藥物研發企業之一,尤其在2018年收購夏爾之後,徹底坐實了全球罕見病第一巨頭。罕見病領域的關鍵在於創新。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武田製藥仍然會將自己的戰略重心落在創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方面。
  • 差點「封神」的雙黃連與它背後的藥企們
    界面新聞查詢國家藥監局資料庫獲悉,目前國內共有13條雙黃連口服液藥品生產批文分屬11家藥企,涉及哈藥股份、珍寶島、太龍藥業、天士力、福森藥業等上市藥企。而如只是檢索雙黃連,可發現目前國內有相關批文共85條,包括雙黃連注射液、雙黃連栓、雙黃連片、雙黃連膠囊、雙黃連糖漿、雙黃連滴丸、雙黃連泡騰片等多種劑型。
  • 羅氏PD-L1抑制劑在華斬獲4項臨床 兩知名藥企2.6億合作終止
    (國家醫保局)藥監局最新通知 藥企自查開始日前,江西省藥監局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藥品製劑生產企業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檢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藥品製劑生產企業嚴格按照公告及《總局關於印發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檢查指南(試行)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於9月4日-9月16日認真開展自查工作。
  • 藥企巨頭入局人體微生態,免疫療法成第一戰場
    【編者按】從製藥領域跨向人體微生態,近幾年,藥企巨頭為何對此豪擲千金,並且樂此不彼? 本文梳理近幾年(人體)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進展,各藥企巨頭在免疫療法(PD-1)領域的競爭,以及其投資的人體微生態公司大量資料後發現,人體微生態,已然成為藥企巨頭間免疫療法之爭的下一個戰場。